校园移动支付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26袁学松
摘要:移動支付在社会上已经普遍使用。在高校范围内,传统的以实体卡片为消费介质的校园卡系统受到了很大冲击。如何在校园内基于校同卡系统引入移动支付,方便广大师生,该文就学校的一些做法做了介绍。
关键词:校园;移动支付;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0-0100-02
1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产品技术不断迭代,一卡通解决方案也在不断更新,传统一卡通建设主要解决了一卡通用、以卡代币、以卡代管问题,实现了线下的商超消费、淋浴开水、门禁考勤等需求,但更多是依赖校园卡片与终端硬件的交互,是以硬件终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传统以终端硬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已无法提供更好的服务,必然转向以软件为核心、以技术支撑为导向的新的解决方案。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校园卡移动支付平台也应运而生。
2校园支付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内的小额支付都使用校园卡。一般高校都建有校园卡系统。校园卡在校内食堂、浴室、超市、图书馆等场合广泛使用,为师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传统的校园卡系统需要刷实体卡片进行消费。但卡片丢失、损坏率较高。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一年补卡接近1万张。另外,忘带校园卡就无法就餐,也不能进入图书馆。相对于比较封闭的校园环境,社会上移动支付得到了普遍应用。移动支付是指利用移动客户端来进行电子货币的支付。以微信、支付宝、银联云闪付为代表的带有社会属性移动支付方式的迅速突起,因其良好的服务体验与安全保障,已深入人心成为主要支付手段。而校园作为年轻师生群体集中场所,移动支付的需求迫切,移动支付进入校园已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移动支付的普及已经完全改变了用户的支付习惯。
3校内移动支付实践
经过广泛调研,移动支付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如下:以虚拟校园卡(二维码)为主、实体卡为辅,融合校园多种支付形态(校园卡支付、线上支付、扫码、反扫)的线上、线下统一支付管理;以去卡化、多介质融合(指纹、人脸等)的身份识别应用管理;以简洁、便易为目标的线上、线下、移动端白助服务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管理流程的业务支撑应用。
3.1技术框架
选用在线交易为主的技术框架。数据在中心数据库保存,交易在中心数据库完成交互并记录,因此它不需要在卡片、终端POS机等设备中记录金融数据,相关没备只是交易过程中必需的介质;交易用户只有一个账户(保存在数据库中),通过这个账户利用IC卡或手机,可完成线上充值、POS机消费、洗浴扣费、交电费、考试费等交易,它们都将遵循“在线交易”模式。
为满足学生移动支付使用需求,在传统实体卡应用基础上,实现虚拟卡扫码支付、身份认证、图书借阅、费用缴纳等需求。虚拟卡管理平台采用一账通机制,实体卡与虚拟卡共用同一账户信息、身份权限,统一管理,提供满足学校个性管理、全业务场景覆盖,让师生们在学校得到更好的生活和服务体验。
3.2多入口设计
通过智能终端建设,以多元化移动应用为入口(包括校园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聚合多种资金支付渠道(包括校园卡账户余额、合作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以校园对公账户为资金出口,归拢资金流向,消费流水本地化存储,资金结算统一管控,全面实现电子化、移动化支付功能。具体实现时,我们采用了支付宝小程序“完美校园”作为主人口,师生通过身份绑定后就可以实现白助充值,校园码、消费码和虚拟卡码进行消费。同时,在微信小程序中也可实现白助充值。
3.3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平台是融合多种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一个支付工具,同时也是校园一卡通系统的一部分,可通过一卡通系统自身的服务能力来实现聚合支付平台建设。采取的方案是由学校主导建设聚合支付,完成与银行、第三方支付渠道的对接,统一聚合到校园一卡通平台当中,通过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银联云闪付App等多类方式实现第三方支付渠道与校园一卡通平台的用户身份进行绑定,最终实现校园聚合支付。机具可同时支持支付宝、微信、银联、校园卡等,用户使用便捷。不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的原生二维码直接在POS机具上消费。消费后的数据进入一卡通系统平台。因为前期绑定过用户身份,所以进入数据库的消费明细带有用户基本信息,方便后期学校进行大数据分析。
3.4财务体系设计
虚拟卡校园卡的资金,不管是渠道是卡、还是银行、三方支付,所有的充值、消费,最终归结到学校的银行账户中。由学校财务和商户完成结算,而不是直接把用户的钱转给商户。数据都是实时到账的,而第三方支付渠道多了一步,是实时到了学校在三方支付的商户账户中,三方支付系统要T+1天转回学校的银行账户中。与商户结算可沿用原有学校结算管理制度,多级结算、多级账单。
用户进行消费请求,消费业务经过聚合支付平台向对应的机构进行扣款请求,银联向发卡银行发起个人扣款请求,并将交易结果通知给聚合支付平台,聚合支付平台将消费结果原路通知返回。
用户进行消费后,清算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于T+1将资金清算到学校一卡通对应账户里。相关对账文件由一卡通系统经过整理后形成统一账目。
3.5应急体系设计
虚拟校园卡为实时在线式应用模式,要求终端、移动端至少一方保持联网状态。为应对断网掉电的极端情况,系统做了应急体系设计:
1)智能终端支持全网络冗余机制,采用WiFi+TCP/IP+4G多网络接入,某种网络制式发生故障,可自动切换至其他网络模式,保证设备实施联机;
2)支付类终端皆配置大容量锂电池,可在意外掉电情况下,保证4小时以上使用;
3)当终端脱网、手机联网时:可采用正扫,设备上仍然显示二维码,但需要手动输入金额;
4)当终端联机、手机脱网时:可采用反扫(最近一次手机联网虚拟卡成功发起验证申请后的一小时内有效);
5)当终端脱机、手机脱网时:可继续使用脱网付款码进行有限度的信用支付,保证交易正常进行。
4结束语
移动支付进入校园,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现阶段,手机终端仍然是移动支付的主要载体。随着刷脸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未来移动支付技术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也会给广大师生带来越来越多的智慧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磊,门海,张涛.一体化微服务平台:高校移动校园发展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19-124.
[2]叶镒娟,徐锋,厉晓华,等.基于智慧校园的下一代校同卡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41-43.
[3]吴栋.移动支付与融合支付的关联性[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9):255-256.
【通联编辑:梁书】
收稿日期:2020-03-18
作者简介:袁学松(197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