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边的行业博物馆
2020-08-26王仲昀
王仲昀
上海邮政博物馆。摄影/沈琳
站在上海外滩标志性景点之一的外白渡桥,往苏州河西面看过去,一座由花岗石砌筑、19根通贯上下三层的罗马科林斯柱支撑、建筑顶部有着高大钟楼和“人民邮电”字样的欧式风格雄伟建筑格外显目。8月盛夏,持续半个多月的高温,令不少上海市民更愿意宅在家中。然而,在天潼路的这处网红打卡点,仍有不少集邮爱好者汇聚于此,它便是始建于1924年,拥有96年历史的上海邮政大楼。作为上海近代邮政业务的核心枢纽,上海邮政大楼如今已是上海邮政博物馆所在地。
在上海苏州河沿线,有几家类似邮政博物馆这样的行业博物馆,他们大多为国企所建所有。这些博物馆以及馆内的镇馆之宝们,共同经历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百年巨变,更见证了中国社会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变迁。
邮路与铁路
“如果真要说一件镇馆之宝,那我觉得我们这栋楼本身,就是最符合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工作人员周帆对《新民周刊》记者说道。1996年,邮政大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其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走入上海邮政博物馆内,透过一件件展品,则不仅能寻访上海邮政的百年历史,更能一览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轨迹。
1896年清政府批准开办国家邮政,标志着近代邮政在上海诞生。而后,随着中华民国成立,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经办机构。随着上海逐渐成为全国邮政重要樞纽,邮政总局原址业务压力不断增大,邮政大楼应运而生。1922年,经过竞标,英籍建筑师思九生拿到了设计资格。两年后,大楼竣工,与苏州河对岸的外滩建筑群遥相呼应。
作为全国邮政行业内开办的首家博物馆,在此能够窥见一些旧日上海的生活、工作图景:早在1911年即投放于邮件投递的100辆自行车旧照、曾经无比繁忙的挂号信函和邮件分拣系统、专门接收紧急邮件投递的“白帽子”邮筒、地球最南端的中国邮局、浦东开发开放纪念邮票,从飞机、邮艇、火车、汽车到摩托车、自行车等邮件投递交通工具。
《新民周刊》记者跟随周帆,看到了博物馆内一大镇馆之宝——中国第一套十二生肖纪念邮票。1980年,第一套十二生肖邮票“猴票”正式发行。这套邮票由黄永玉老先生亲手绘制,图像美观,印刷精致。加之纪念意义重大,当前整版市值已高达140万元上下,被誉为中国“邮票之王”。
从上海邮政博物馆所在的天潼路出发,往北行进两公里,便到达上海铁路博物馆。博物馆入口处的蒸汽机车提醒着人们,这里正是上海火车北站的旧址。当年,邮件主要通过水路和火车运输。因此邮政大楼选址在老北站不远处。
邮政博物馆内陈列的邮车。摄影/沈琳
如今,在邮政博物馆的恒温展馆内,一套整版“猴票”静静地躺在柜中供邮票爱好者围观。
不过,与原样保存相对完好的邮政大楼不同,由于在抗日战争中多次遭到日军轰炸,当时的火车北站损毁严重。因此,现在人们看到的博物馆楼宇,实际上是按照一定比例推倒后重建。
铁路博物馆展示火车原貌的做法,不光在上海,在日本京都亦是如此。与日本的铁路博物馆相同,在上海铁路博物馆内可以看到旧时风物,譬如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种火车时刻表、火车票与乘车证。与京都铁路博物馆不同之处,则是在上海铁路博物馆可以看到高铁动车组模型,以及感受模拟驾驶。中国高铁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国家“名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铁路的故事也将继续驶向前方。
“神七”宇航员翟志刚等穿着的宇航训练服。摄影/孙中钦
纺之魅
从上海铁路博物馆沿着天目东路一路向西,过天目中路、长寿路,在澳门路150号,有着上海纺织博物馆。 这里,曾经是当年荣氏家族创办的申新纺织九厂旧址所在。
上海曾经有着堪称城市支柱产业的纺织工业。出于河道运输与取水救火便利的考虑,自20世纪初,上海的大多数棉纺织厂,都选址于苏州河两岸。这条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上海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起,上海纺织工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上海的支柱产业、利税大户。不仅在本地发展得有模有样,上世纪从50年代起,至70年代,上海纺织业共支援全国各地纺织业:员工多达2000余人,织布机612台。
进入上海纺织博物馆3楼展厅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布满纽扣的白墙。仔细看去,纽扣之间,一道绿色飘带连接各处,穿梭在纽扣间。当被问及这堵墙的寓意,上海纺织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严立告诉《新民周刊》记者,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上海的纺织业对于社会而言,内涵变得愈发丰富。“就像这道飘带串起这么多纽扣一样,纺织业如今也以更加多样的存在形式,连接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猴票。摄影/沈琳
今年上半年,华夏大地上无数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在他们的抗疫历程中,“防护服”也成为公众反复讨论的话题。原来,医护人员们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光是穿着防护服就要花上近一小时,而每次工作结束,防护服内早已被汗水打湿。除了照顾病人本身工作量大,这也和防护服那包裹严密的材质密不可分。
和医用防护服一样,消防战士所需要的防化服也对材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内,就陈列了一套由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经过多年研制开发的防化服。这种防化服主要由芳砜纶构成。芳砜纶,正是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纤维之一,其具有突出的耐热、耐磨、抗冲击、电绝缘性和抗辐射等性能,在国防军工与现代工业各领域都有重要用途。
紧挨着防化服的展示橱窗,还有一件由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捐赠的专业航天服。根据博物馆介绍,这件航天服为“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穿着的地面训练服。严立对《新民周刊》表示,之所以在3楼展馆展示这些专业服装,是想让公众更好地感受:上海的纺织工业,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科技产业。
行业发展与时代环境始终牢牢地牵连在一起。上海纺织成为“上海制造”的代名词之一,可以说,从温饱到小康的过程中,上海纺织无论在改善本地居民生活水平,還是提升全国纺织产业能级这两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上海纺织业已完成了功能深耕与升级。这时候,来到上海纺织博物馆,就像来到铁路博物馆、邮政博物馆一样,看那些镇馆之宝,能感受到上海旧时、今日的种种魅力……
行业博物馆见证中国制造成长路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自落户上海并于2010年7月5日开馆以来,致力于保护航海遗产、普及航海知识、增强海洋意识。其馆藏郑和宝船复制件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考古领域的成果,见证着航海的变迁与发展。另一方面,其馆藏的“辽宁”号航母曾经使用的拦阻索,则展示了中国当代造船、装备制造能力的提升。
航母阻拦索是应用于航母飞行甲板后部的拦截装置系统。现代喷气式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在200公里至300公里/小时之间,如果不经过拦阻,舰载机需要滑行一千米以上才能停稳,而航母飞行甲板长度只有200多米,阻拦索要在短短数秒内使战机迅速减速至零,并使战机滑行距离不超过百米,是舰载机着舰的“生命线”。这件展品是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在2012年11月25日进行首次舰载机着舰试飞时主阻拦索的一个截段,非常珍贵。
酒文化数字博物馆
茅台集团联合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共同打造的中国首座酒文化数字博物馆,今年3月已经正式上线。可在百度搜索“茅台酒”、“贵州茅台”等进入“茅台酒”百科,进入茅台数字博物馆观看。从“一座茅台旧有村,糟邱无数结为邻”,或者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到如今点击浏览就能线上“品”酒,可见中国酒业从作坊经营发展到成为当代先进制造业的一部分。
义乌中国吸管博物馆
2017年,义乌中国吸管博物馆开张。这是目前全球吸管行业唯一一家系统全面地体现产业发展和产品文化的展览馆。700余种吸管品类今后将在馆内轮番展出,这些吸管涵盖了秸秆吸管、纸制吸管、塑料吸管、玻璃吸管、不锈钢吸管、聚乳酸吸管等。这家博物馆展示了吸管这一单品极为廉价的产品的产业,在义乌从小打小闹到逐步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吸管中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