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单侧椎间孔扩大入路行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2020-08-26吴东迎吴继彬袁峰刘永涛高啸薛骋孙玛骥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椎板双侧椎间

吴东迎,吴继彬,袁峰,刘永涛,高啸,薛骋,孙玛骥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江苏 徐州 221006)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tenosis,LSS)是腰椎被退变的骨性及软组织结构压迫,最终引起腰腿疼和间歇性跛行的一种疾病[1]。此类患者,后期一般需外科处理。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疗LSS的主要方法,其通过减压脊髓及神经根缓解症状[2-3]。然而传统TLIF术式对双侧椎旁肌损伤大,对骨性组织破坏多,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4]。因此,我们对此方法做了适当改动,术中经单侧椎间孔扩大完成双侧神经减压,对侧通过经椎旁肌入路置钉来治疗此疾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2例LSS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TLIF组(实验组):共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2~75岁,平均(64.0±9.4)岁,病程(5.4±2.3)年;传统TLIF组(对照组):共16例,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43~79岁,平均(68.0±8.7)岁,病程(6.4±3.3)年。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男女比和病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中LSS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腰椎滑脱症伴LSS患者3例,单纯LSS患者3例。

纳入条件:(1)患者存在腰部痛及放射性下肢疼痛,可有间歇性跛行症状;(2)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症状不缓解;(3)MRI或CT影像学确认的腰椎中央管存在缩窄,可伴有侧隐窝的缩窄,与患者临床表现符合。排除条件:(1)CT片显示双侧椎孔出口处有明显骨化;(2)患者有多个间隙的椎间盘突出,并且在不同节段双侧发现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3)不能耐受手术者。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患者全麻完成后取俯卧位,在腹部下垫U型垫以保持架空。术中C臂机透视确定责任椎间隙,逐次切开皮肤及软组织以暴露出目标节段,保留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先处理下肢症状重的一侧,充分显露一侧椎板与关节突。切除该侧椎板及下关节突关节,并向上咬除该节段黄韧带,从背侧充分减压椎管,减压同侧神经根。然后行对侧潜行减压。将弧形骨刀配合枪钳去除棘突根部狭窄来恢复中央管前后径,神经剥离子牵开硬膜,探查对侧。如存在明显的黄韧带增厚或侧隐窝狭窄,利用弯头髓核钳和椎板咬骨钳去除来恢复对侧侧隐窝的前后径。继而同侧行传统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对侧经Wiltz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适当加压。C型臂透视后确认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位置佳,彻底止血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侧留置1根引流管充分引流,连续缝合后包扎伤口。

对照组:使用传统后正中双侧椎间孔减压融合固定术,逐次切开皮肤及软组织以暴露出目标节段。先处理下肢症状重的一侧,从背侧充分减压椎管,减压同侧神经根,继而行传统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对侧与同侧一样,将肌肉从棘突剥离,显露出椎板与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该侧椎板及下关节突关节,减压该侧神经根。C型臂透视后确认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位置佳,彻底止血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留置引流管后缝合伤口。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中预防感染,回病房后24 h即开始床上下肢抬腿锻炼。术后2~3 d视引流情况拔出引流管。术后3 d在佩戴支具保护情况下下床活动并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2个月逐渐脱离腰部支具正常活动。所有患者均定期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1.0~1.5年。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和并发症情况。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随访过程中腰部与下肢疼痛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患者术前和随访过程中腰椎功能进行量化分析。

2 结 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术后引流量见表1。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P<0.05),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P<0.05),住院天数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神经根损伤和脊柱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切口均愈合出院。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Oswestry评分见表2~3。两组患者同一随访点与术前相比,VAS、Oswestry评分均显著改善。术后2周与术后1个月时,两组VAS、Oswestry评分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部与下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部ODI评分比较

典型病例为一62岁女性患者,因腰痛伴双下肢疼痛入院,诊断为L4~5椎管狭窄症,采用经单侧椎间孔扩大入路行双侧减压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症状缓解(见图1~4)。

图1 术前X线片示L4~5椎间隙狭窄,生理曲度减小

图2 术前MRI示L4~5椎间盘向右侧突出

图3 术前CT横断面示椎间盘突出,无明显钙化征

图4 术后X线片示椎间隙位置可,内固定位置良好

3 讨 论

LSS在中老年人群中越来越常见,其产生腰腿疼痛和跛行等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5]。其症状的产生是机械和化学性因素共同作用,使椎间盘突出及骨赘形成,软组织与骨性组织引起中央管和神经根管直径变小,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静脉回流不畅等病理改变,最终引起间歇性跛行和不同程度腰腿痛等临床症状的疾病[6]。

TLIF手术是治疗LSS的常用方法,但该手术需将双侧的椎旁肌从椎板上剥离,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7]。肌肉剥离过程中易损伤深面走行的腰神经的细小分支,腰神经后内侧支受损将进一步加重损伤,多裂肌的去神经化是导致术后腰部肌肉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多裂肌属腰部背伸肌群,对腰椎起到稳定缓冲作用,是脊柱动态性稳定系统组成部分。多裂肌发于上一腰椎椎板,向下走行终于下一腰椎横突,由腰神经所支配。多裂肌属腰神经单节段唯一支配,无其他神经支配,如受损会产生肌肉的去神经化,继而出现肌肉脂肪化等改变,失去其应有功能。Sihvonen等[8-9]研究表明,TLIF手术中腰神经受损是导致多裂肌纤维化的病因。Airaksinen[10]对大批接受传统腰椎手术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术后改善率约在62%。

通过实践我们部分改良了传统TLIF术式,采取了经单侧椎间孔扩大入路行双侧减压、对侧经多裂肌间隙置钉的方法。较传统TLIF方法,其损伤小、手术出血少及术中时间短,该方法通过单侧椎间孔完成症状较重一侧的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减少了脊柱后方结构的破坏,最大程度保留腰椎和韧带,减少对腰椎后柱的破坏。从症状重的一侧潜行减压到对侧,恢复椎管的矢状径,完整保留对侧小关节。同时对侧从肌间隙植入螺钉,维持了一侧软组织的完整性[11]。

该手术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有以下体会。先从症状较重的一侧减压时行椎板切除,充分松解该侧神经根和硬膜囊。对症状较轻一侧行潜行减压: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约30°,从半椎板切除的一侧操作,使用髓核钳、刮勺先游离黄韧带,再用弧形骨刀、枪钳咬去棘突根部以扩大中央管、对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完成对侧神经根的松解及神经根出口的扩大。操作中用神经剥离子适度牵拉神经根和硬脊膜,以充分暴露出对侧神经根出口。使用枪钳去除棘突基底部时,因部分患者的硬膜囊可能与棘突根部黏连,应仔细轻柔地分离。进行椎间隙处理完成后应再次探查对侧神经根,避免椎间植骨完成后把残存间盘挤压对侧神经,出现症状。通过一侧椎孔进入,扩大椎板完成双侧神经根的减压,具有损伤小和手术时间短的优势,患者可尽快恢复功能锻炼。该方法从一侧椎孔达到了完成双侧神经根减压的目的(包括小关节突切除,半椎扳减压及扩大神经根管)及椎间融合,最大程度保留了棘突和构成脊柱后柱的韧带,降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保持了脊柱稳定性。

综上所述,经一侧椎间孔扩大入路完成双侧神经根减压治疗LSS,能够在保护后方软组织复合体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肌肉剥离少、手术时间短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微创与快速康复理念,是治疗LSS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方式。

猜你喜欢

椎板双侧椎间
基于振动信号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椎板磨削剩余厚度识别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颈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