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某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020-08-25张运超
张运超
摘 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约束各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者根据野外调查及室内资料整理,对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并提出防治对策,为建设单位提供科学的建议,指导建设单位做出合理决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建设用地;危险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19-0157-02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risk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andardizing and restricting variou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from the sourc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door data coll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land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units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units to make reasonable decisions.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construction land;risk assessment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设场地位于三亚市亚龙湾度假区,用地性质为旅游度假接待设施用地,用地面积约3.56 hm2,容积率≤0.4,建筑密度≤18%,建筑高度≤11 m,绿地率≥60%。
2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评估区位于九所—陵水构造带以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地震烈度分区为6度区,属琼南部地壳较稳定区,评估区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简单。
2.2 气象、水文
评估区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台风频繁,干湿交替明显,终年无霜,冬短夏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417.0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 273.0 mm。每年5—11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90%。台风年平均影响个数为4.3个,一般从每年的6月份开始,10月份结束。洪水一般出现在每年的7—10月,出现时间、大小与台风登陆方向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台风经过的地区洪水大于其他地区。
评估区内无地表河流经过,用地东侧紧邻季节性冲沟。
2.3 地形地貌
评估区属低山丘陵区、平原地貌单元,高程为12.6~260 m(国家1985高程),山体坡度为30°~65°。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2.4 地层与岩性
评估区区域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烟墩组(Qh3y)地层,出露花岗岩为三叠系黑云母花岗岩。总的来说,评估区地层岩相、岩性单一。
2.5 地质构造
评估区近地表被花崗岩覆盖,未发现断裂构造活动迹象。评估区范围内未发现有活动断裂构造经过。
2.6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评估区内岩土体主要有耕植土(Q4pd)、砾质黏性土(Qel)、强风化花岗岩(γ)、中风化花岗岩(γ)。
第①层耕植土(Q4pd):黄褐色、灰褐色,稍湿,松散状,主要成分为粉质黏土,含中粒、细粒及植物根系等,上部含少量的玄武岩风化残块,土质不均匀,工程性能差,层厚为0.60~0.90 m。
第②层砾质黏性土(Qel):黄褐色、浅灰色、灰白色,可塑~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主要成分为粉黏粒,含有较多的粗砾砂,局部夹有黄褐色砾质黏性土。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顶埋深为0.50~0.80 m,层顶标高为7.27~17.48 m,层厚为6.60~8.50 m,平均厚度为7.74 m。
第③层强风化花岗岩(γ):浅灰、灰黑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等,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棱角状,块径[d]=2~6 cm,平均厚度为1.60~2.30 m。岩土工程性质良好。
第④层中风化花岗岩(γ):灰、浅灰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块径[d]=6~13 cm,岩石质量指标[RQD]=40%,揭露厚度为2.20~3.30 m。岩土工程性质良好,埋藏较深。
评估区内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良好。
2.7 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范围内地下水主要赋存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和裂隙潜水,地下水位埋深为3.20~8.50 m,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0 m,对工程影响不大。
2.8 人类工程活动
用地范围内存在房屋及开挖边坡,边坡高3~6 m,已布设挡土墙,挡土墙现状稳定,无破损现象。地块东侧为正在施工项目B,该项目施工造成评估区东侧区域地表裸露。B项目和本文研究的项目地块之间的冲沟被扰动,后期将改建成暗函。项目建设形成人工开挖边坡,边坡高5~9 m,现状裸露,尚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
3 评估级别及评估范围
3.1 评估级别
本项目用地性质为度假旅游用地,建筑高度≤11 m,为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高差为247.4 m,坡度为30°~65°,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强烈,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中等;综合确定评估级别二级。
3.2 评估范围
考虑本项目东侧紧临冲沟,因此以用地红线为界,西、南、东侧各扩展50~100 m;北侧扩展到山体一级分水岭作为评估区,面积共计60 hm2。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 现状评估
评估区存在1处边坡崩塌隐患点。该隐患点位于本项目用地范围外北侧,是由于东侧某在建项目施工削坡所致,坡度在30°~60°,局部达65°,边坡上部为松散土层,周边无完善的排水措施,尚未采取有效边坡防护措施。现状条件下其危险性中等。
东侧季节性冲沟内植被生长较好,侧蚀现象不明显,且紧邻本项目用地红线一侧已修建有挡土墙,现状条件下危险性小。
4.2 预测评估
项目建设过程中将进行边坡开挖及回填施工,从而形成人工边坡,主体设计将同步进行边坡防护工程施工,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遭受场地外围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1-3]。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5.1 综合分区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结果、评估区内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危险程度,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各1个。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面积为0.26 hm2,占评估区面积的0.43%;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面积为60.83 hm2,约占评估区面积的99.57%。
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为基本适宜,但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范围内地质灾害不发育,建设场地适宜性为适宜。
5.2 防治措施
①项目周边布设完善的截排水系統,确保项目区周边地表径流能及时排入周边水体,且不会对项目区地表造成冲刷。
②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大挖大填,尽量综合利用项目区内土方,减少借弃土方量。
③做好与东侧在建项目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两个项目之间的边坡防护工程布设到位。
④做好东侧冲沟的防洪工作,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冲沟的人为扰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修建防冲刷设施,以减少冲沟中的季节性流水对本项目区用地造成冲刷。
6 结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技术工作。技术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对场地是否符合建设要求做出正确评估,从而为建设单位提供科学的建议,指导建设单位做出合理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S].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
[2]曾庆銮,袁春林,郭真民.海南岛三亚地区基础地质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王联军.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问题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2014(S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