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

2020-08-25汪烨

农经 2020年7期
关键词:青田茶文化文化遗产

汪烨

6月5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启动以“青秧问稻?田鱼欢”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庆祝“青田稻鱼共生系統”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15周年。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导,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59项,其中中国有15项。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目前已有118个项目被列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离不开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农业文化遗产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中国第一个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并于2005年评选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我国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已被批准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5年来,经过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遗产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成为GIAHS保护的样板。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为起点,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发展,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并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生产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有机融合,是乡村社会与特定自然环境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的完美体现。6月5日举行的“青秧问稻?田鱼欢”主题庆祝活动,全程网络直播插秧、放鱼苗等仪式,通过“播种梦想,收获幸福”的线上认领订单以及直播带货的创新形式,全方位展示青田稻鱼文化、农耕文化、华侨文化、乡愁文化,进一步打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名片,增强了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秉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青田探索出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仅使“稻鱼共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

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推进了青田田鱼和稻鱼米产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目标,形成了“一核多点”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掘生态与文化潜在价值,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山、小舟山等乡镇先后获得“丽水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展金奖”等荣誉。方山乡龙现村村民伍丽珍种稻、养鱼、做田鱼干、开农家乐,几年时间家里盖起了五层楼,还在县里买了房,年收入最多时超过100万元。

源于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已经形成了几乎覆盖全国主要稻区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并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不仅是稻田养鱼,各地在养殖品种、技术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还因地制宜形成了稻虾、稻蟹、稻鳅、稻鳖等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是青田或浙江,2018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经覆盖了除北京、甘肃、青海、西藏以外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达到320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33.33万吨。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各地还举办了“稻花鱼丰收节”“稻蟹家欢乐节”等节庆活动,助推了乡村文化繁荣。

独具特色的茶农业文化遗产

5月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这是由中国主导推动的国际性节日,充分体现了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农业农村部联合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举办系列云活动,各地茶产区积极参与传播,掀起了一波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的庆祝热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人们对茶的认识,可能主要有两种角度:一是“茶业经济”,将茶作为脱贫致富、三产联动的产业;二是“茶艺茶道”,主要关注茶的生产技艺、冲泡技巧和茶道内涵。而农业文化遗产则为人们看茶提供了第三种视角。现如今,在全世界5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就有四项是茶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茶类遗产有两项,分别是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的生态与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除了普洱茶加工工艺、饮茶习俗等以外,宽叶木兰化石、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以及现代生态茶园构成了茶的完整演化链,森林-茶树-村落复合生态景观,以及系统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传统文化体系。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则是不同生态系统结合、不同文化体系融合的典型代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高山种植茶树,将湿地生态系统与山地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原产于中亚地区的茉莉花与原产于中国的茶结合,由此发展起来的茉莉花茶,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特殊纽带。

闵庆文说,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包括了物种资源、生计保障、农耕技术、民俗文化、生态景观等,它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这个复合系统,我们还可以看到物质循环、物种多样、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思想,可以看到生物利用的智慧和康养价值及其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到从茶史到茶艺,从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万里茶道的以茶为媒的文化交融。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茶的内涵更为丰富、传播更为广泛、作用更为明显。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更为重要的是,茶还成为文化传播、修身养性、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除了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2019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二批36项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茶类遗产还有六项,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和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截至目前,在农业农村部所发布的五批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茶类遗产有15项。除了上述八项以外,还有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等。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还有一大批具备条件的项目尚未被列入。

“茶叶采起来,日子富起来……”今年3月,贵州普安县2000多亩安吉白茶“白叶一号”顺利采摘,这一扶贫项目带动当地862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4600多元。村民们满怀喜悦,唱着自编的山歌采摘新茶。绿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一直以来,茶产业就是我国的富民产业,许许多多贫困农民靠着种茶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世界上大多数茶叶生产者是小农户,茶产业的发展承载着千万茶农脱贫致富的希望。正如联合国大会决议所指出,茶叶作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黄河岸边的农业文化遗产

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5月19日,2020年第十三届中国夏津椹果生态文化节开幕。为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促进旅游市场的回暖,夏津县将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的椹果生态文化节开幕式从线下搬到“云”端举行。通过网络直播,突出生态文化旅游夏津特色,全力推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山东地区桑蚕业悠久历史的佐证,也是中国蚕桑业发展的历史见证。2018年4月,夏津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山东省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规模庞大,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浩劫,现仅遗存古桑树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椹树2万余株。平原地区,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树群落非常罕见。在夏津当地,著名的腾龙桑、卧龙桑等古树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每年五六月份,便是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最热闹的时候。一颗颗椹果挂在枝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立足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在保护中开发,夏津桑产业正加速挣脱“一粒果”的束缚。从桑黄、椹果酒、椹叶茶到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多元化利用令桑产业从各个环节、不同产业融入了现代农业。与中国工程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全方位开发,进军大健康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开发出椹果酒、椹叶茶等近30类商品。经过二产加工增值,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产生了乘数效应,使小小桑椹身价倍增,桑椹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围绕椹果生态文化节,深挖农桑文明,以树为媒,以果传韵,以节招商,文化创意不断。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以网络媒体为主阵地,通过线下线上互动、直播、展播、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举办中国?夏津绿色纺织产业发展论坛、首届农产品博览会等,开展“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之‘古桑书韵”等系列文艺活动,刺激旅游经济,带动复苏旅游市场。同时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品牌,让10万农民参与其中,打造乡村振兴的夏津样板,全力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农业、文化、旅游的多重效益。

在黄河上游,2013年5月,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泥河沟村古枣园被原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陕西第一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4月,古枣园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系统。

古枣园的成功“申遗”不仅使佳县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当地的交通、配套设施都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2017年陕西沿黄公路的通车,自驾游人数大大增加。据统计,2019年佳县旅游人次達425万,实现文旅综合收入22.5亿元。

“枣花节”和“开杆节”是泥河沟村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庆,刚好处在“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旅游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偶尔有外国游客的身影出现,他们跟随当地村民扭秧歌、唱民歌、学方言,其乐融融。

泥河沟村的第一家民宿是由80后返乡青年武江伟创办,取名“枣园客栈”。民宿整体采用了陕北独特的窑洞建筑风格,房间里的部分装饰由村内的石头、花草布置而成,充满了原生态的气息。在经营民宿的同时,武江伟成立了农产品公司,帮助村民贩卖红枣,利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渠道,甚至将佳县红枣卖到了英国。

同武江伟一样,不少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他们经营乡村餐饮、打造农家乐、拓展红枣销售渠道、发展养殖业、将乡村的“非遗”文化和产品带到展销会……古枣园的成功“申遗”不仅是泥河沟村的重要转折点,也成为返乡青年再造故乡的起点。

尽管关于农业遗产的研究在我国已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但开展系统性、活态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则是起步于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实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各地遗产申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截至目前,我国已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15个项目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量位居各国首位。2012年,原农业部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五批共118个项目,涉及稻作、旱作、茶果、药材、草原游牧、淡水养殖等产业类型,稻鱼共生、农林复合、水旱轮作等技术体系,梯田、垛田、基塘等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坎儿井、安丰塘等水利工程,覆盖了除上海、青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原农业部颁发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6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发布了418项具有保护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猜你喜欢

青田茶文化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浙江青田:大山里的“小欧洲”
Task 3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青田有个李秋香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Cup of Tea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刘伯温的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