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乐种业冲刺科创板农业第一股核心命题依然待解

2020-08-25马进

农经 2020年7期
关键词:玉米种子种业创板

马进

6月12日,上交所科创板受理了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秋乐种业”)的IPO申请,一旦获得通过,意味着在科创板开设一年、挂牌交易公司超过100家后,有望迎来第一家农业科技类公司。

作为农业部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之一,秋乐种业由河南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创立于2000年,并于2014年8月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新三板”)公开挂牌转让。目前,秋乐种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主要产品为高产、稳产、高抗的玉米杂交种子,以及花生、小麦、大豆、油菜等其他农作物种子。

秋乐种业此次冲刺科创板,其实是近年来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不过,从财务表现上看,秋乐种业并没有表现出太好的成长性:2017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3.16亿元、2.78亿元、3.26亿元,2019年年末的资产总额为3.71亿元。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重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与种子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秋乐种业的种子销售收入排名行业第20位,其中玉米种子的销售收入排名第8位。

暂且不论秋乐种业是否可以顺利闯关科创板,其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种业的整体状况——企业普遍面临着资本实力不强、业务规模偏小、局限于一定区域发展等境遇。目前,不论在主板还是新三板,都已经有了一批种业公司挂牌,但能否真正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不断改变这种状况,或许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并不陌生的成长路径

秋乐种业的产品包括玉米、花生、小麦等农作物的种子,其中以玉米种子为核心。2017年—2019年,公司玉米种子的销售收入金额分别为1.88亿元、188亿元和2.28亿元,分别占当期总营收的59.62%、67.62%和69.98%。而“郑单958”及“秋乐368”则是秋乐种业的核心品种,两者在2017年—2019年的销售占比分别为42.33%、43.80%和49.02%。

“郑单958”由河南农科院的堵纯信、张发林于2000年育成,2001年正式进入市场并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品种在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叱咤十几年,是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的玉米品种,也是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比一般品种每亩可多产75公斤—150公斤,因此种植户的忠诚度非常高。

而秋乐种业的诞生与这一科研成果密不可分。秋乐种业现任董事长、河南省农科院现任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新友,在2000年10月作为创始人创立了秋乐种业,之后以竞标的方式从河南省农科院获得了“郑单958”的经营权,同时竞得经营权的还有其他三家公司。“郑单958”曾为这些种业公司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中国农科院的玉米专家佟屏亚曾评价道:“郑单958”的出现使中国种业历史上演了“一个种子托起一个企业”的神话,可见其对于相关企业实际经营的关键意义。

不过,“郑单 958”的品种权保护期已于2016年12月31日到期,围绕着这一品种的市场竞争加剧。在这种局面下,秋乐种业势必要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品种。“秋乐368”就是该公司自主培育的产品,在2017年通过审定,平均亩产可达674公斤,比“郑单958”可增产9.88%,凭借高抗病、耐热害和丰产性好等特点,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目前主要在黄淮海地区种植。

从依托于某一科研院所起步,逐渐摸索形成自身的研发能力——秋乐种业这样的成长路径,在中国种业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自1990年代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种业改革政策以来,整个行业才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2019年中國种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从1999年的33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02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其中,玉米种子是市场规模最大的品种,达277.77亿元,水稻(杂交稻加上常规水稻,共194.41亿元)、小麦(170.69亿元)、马铃薯(142.02亿元)排在其后。

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在2007年及2012年超过水稻,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在2016年以前,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持续增长,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历史顶峰5.72亿亩。从2016年开始,随着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玉米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着粮食稳产增产主力军和第一大粮食作物地位,2018年种植面积出现反弹。业内人士分析称,未来我国年需求玉米量在2.2亿吨以上,这意味着玉米种植面积应保持在5.3亿亩以上,对于相关种业的发展是个稳定的支撑。

正如在上期杂志文章(《登海种业扭转业绩颓势,玉米种业格局仍存变数》)中指出的那样,市场规模最大的玉米种业,也引来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登海种业(SZ 002041)、隆平高科(SZ 000998)、垦丰种业等领先企业,围绕着行业龙头位置你争我夺。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秋乐种业如何找准自己的持续经营之道,显然是必须回答的核心命题。

行业整合浪潮从全球袭至国内

秋乐种业此次冲刺科创板,可以看作增强自身实力的尝试之一。虽然挂牌新三板多年,但客观而言,那个市场的融资功能有限,因此近年来有多家种业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与主板市场建立联系。在秋乐种业之前,业务规模更大的垦丰种业已开启了上交所主板IPO之路。之前几年里,像联创种业、三瑞农科这样盈利性不错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已被隆平高科成功收购。而隆平高科之所以能在2019年成为玉米种子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主要就是因为联创种业的贡献。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5203家,相比2010年的8700家,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种子企业的总资产与净资产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18年年底分别达到2072.72 亿元、1225.52亿元,其中总资产超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58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2018年度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131家。

不过,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市场的集中度仍然偏低,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企业实力普遍不强。2018年,我国种业销售额前50强集中度增长到32.48%,前100位的集中度接近43%,而前10强的市场占有率仅有16.81%。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即使是行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也相对较小(行业老大隆平高科2019年营收为31.29亿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从全球范围看,自1970年代开始,种业进入持续的行业整合期,世界种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行业集中度由此大幅提升,前几大种业巨头的规模优势凸显。在1970年代—1980年代,以及19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种业经历了两次并购浪潮。2014 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下滑、粮价持续走低,农业巨头开始谋求以并购的方式整合资源、减少竞争,种业的全球化整合活动达到了巅峰,像杜邦与陶氏合并、拜耳收购孟山都,以及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等案例,都是由此发生。

而在此过程中,更有清晰的脉络可寻,可以说,世界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农化企业的兼并史,当前的全球种业巨头们都具有农化背景。早在1997年、1999年,杜邦两次以共计77亿美元收购了当时最大的种子公司先锋;1998年,孟山都收购嘉吉国际种子业务;2000年,瑞士诺华的种子业务和捷利康的农化业务合并,成立了先正达;2015年,陶氏化学与杜邦谋划合并再分拆(两者的农业业务最终在2019年合并成立了科迪华);2017年,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2018年,拜耳收购孟山都……

直至近期,随着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筹划重组的消息出炉,由先正达股份有限公司、安道麦,以及中化集团旗下的农业业务等几个部分正式组成先正达集团,旗下的种子业務在2019年度的营收达30.84亿美元。与此同时,先正达集团中国也正式宣布成立,在中国种业排在第二位。而在2018年,中化集团入主荃银高科(SZ 300087),则显示出了与全球行业整合的类似趋向;隆平高科近年来在大股东中信集团的支持下不断进行并购整合,也是抱着同样的思路。

可以说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对于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缺乏大股东支撑的独立种业企业来说,再想从行业里突围,难度显然又上升了。这是摆在秋乐种业面前的命题,也是对众多中小型种业企业的现实考验。

猜你喜欢

玉米种子种业创板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玉米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创板一周年
科创板已开通约270万权限账户
一图读懂科创板
贮藏中玉米种子活力与寿命的问题
包容不能鱼目混珠,勿忘科创板定位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
低浓度克·酮·福美双利于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
农业部:深化科企合作加快种业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