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教学研究

2020-08-25吴丹

教师·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瑶族教学研究

吴丹

摘 要:广西瑶族长鼓舞是瑶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是在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等特定的日子融歌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其舞蹈动作与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劳作习俗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瑶族民族文化与情感价值观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极为重要。文章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瑶族长鼓舞在教学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瑶族长鼓舞能够在教学中焕发生机,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102-03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生活和神秘虔诚的宗教活动中所沉淀下来的文艺活动,它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瑶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瑶族长鼓舞离现代瑶族人的生活比较远,已不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也很难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得到有效的开发和运用,面临着文化与时代脱轨的危机、后继无人传承的问题。为此,在瑶族长鼓舞面临传承危机的情况下,将其引进校园,在教学中将瑶族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在教学中让更多人看到瑶族长鼓舞的魅力,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

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必要性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之一,是瑶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瑶族人民早期文化和娱乐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瑶族经久不衰发展历程的呈现,也是瑶族人民勃勃生机的体现。2008年,瑶族长鼓舞被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传承瑶族长鼓舞的责任义不容辞,在当下社会,传承瑶族长鼓舞的需求也格外迫切。

长期以来,传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模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民的生活习惯改变了,娱乐方式也改变了,瑶族长鼓舞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再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瑶族长鼓舞传统的传承方式难以为继,存在感日渐微弱,逐渐被人们淡忘。尤其是对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瑶族长鼓舞代表着久远的过去,代表着封建习俗。因此,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举步维艰。有的人对瑶族长鼓舞存在着片面的认知,只是反复地模仿和练习相关的舞蹈动作,却未对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深刻内涵进行研究,这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瑶族长鼓舞的价值性和传承性。在这种情况下,瑶族长鼓舞的舞蹈技艺也缺乏相应的记录和妥善保管,现有的部分记录残缺不全,只能靠已经掌握该门技艺的传承人来进行传授,但这部分人员并不一定具有教学能力和专业基础,从而会使瑶族长鼓舞的传承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因生存环境的变迁,瑶族人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接受了多元的、系统的文化和教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来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反映国家主流文化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应是88%左右,而主要反映民族性的、地区性的文化课程占总课程的12%左右,这是保障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学校教育可以有效地将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舞蹈技艺以课程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可以将长期被忽视的瑶族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当代主流教育中,让瑶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同时这是对瑶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生活文化及生存态度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如将长鼓舞与其他文体学科相互融合,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堂上,将瑶族长鼓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向学生渗透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这将是一个更具个性与理性的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对瑶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对瑶族长鼓舞的传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瑶族长鼓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场域的变迁与消解

当今世界上一些民族、文化消亡归根结底是因为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文化背景在时代的发展中断层,而又缺乏合理的保护机制。瑶族长鼓舞文化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民众生活。传统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主要是靠人们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其文化的存在和传播依赖于人们的生活,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场所。但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已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逐渐消解了,对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再需要通过舞蹈来进行社会活动,如重大节日庆典、祭祀等,也不再需要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感。瑶族长鼓舞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小,存在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小。

一旦传统乡土性的文化传承场域和生活方式改变,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也会随着时代的洪流逐渐被瓦解、消融,瑶族长鼓舞也就再难展现出当年万众瞩目的风采。且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瑶族与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起来。一方面,与外界的紧密联系,让瑶族人、瑶族文化得以走出去,为大众所知,为世界所知;另一方面,因为外来文化的流入,瑶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及瑶族长鼓舞的生存空间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瑶族长鼓舞不再是瑶族人民生活仪式感的体现,而是以商演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就导致了部分人员对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不重视,只是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呈现的方式来进行展示,长此以往,将会使瑶族长鼓舞丧失活力和源动力。一些政府一味地迎合各地游客猎奇的心理特点,对瑶族长鼓舞进行过度包装,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展现,一些民众更是为了经济利益,随意在长鼓舞里加入时下流行的元素,使得瑶族长鼓舞传统的文化意蕴丢失,只存其“形”而未有其“神”。对瑶族人民而言,瑶族长鼓舞是其谱系符号的象征,是地方文化的凝结,它在社会转型期间對瑶族人民保持民族认同、维系族群记忆、赋予生活意义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文化传承场域的变迁与消解,让瑶族新一代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民族意识感越来越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之路也更加艰难。

(二)忽视舞蹈课程建构,对长鼓舞的关注度不够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盲目跟风,将民族文化弃之不顾,势必会导致民族文化生存根基的动摇,因而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性,让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依旧能焕发生机是非常重要的。瑶族长鼓舞虽然早在2008年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广为世界所知,后又被纳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行列,看似是给予了瑶族长鼓舞高度的重视,但实际上这种重视只是形式上的,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学校虽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但给予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瑶族长鼓舞在学校的舞蹈课程中立足不稳,处于边缘地位,学生对其的了解也微乎其微。即便是瑶族分布地区的高校也没有建立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瑶族长鼓舞课程,仅是将瑶族长鼓舞当作学校舞蹈课程体系的点缀,这样对瑶族长鼓舞文化的完整性是极为不利的。

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理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但学校并未采取切实可行的传承行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与瑶族长鼓舞相关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仅仅是一笔带过或忽略不讲,而对瑶族长鼓舞的教学,也仅仅是舞蹈动作的简单教授,而未对舞蹈动作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瑶族长鼓舞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群体性的舞蹈,是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瑶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将瑶族长鼓舞纳入教学,需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来推进瑶族长鼓舞的教学,但瑶族长鼓舞没有成熟、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也没有建立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是舞蹈教师在授课中面临的极大的问题。对学生而言,课程体系不完整,很难对瑶族长鼓舞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主流文化对瑶族长鼓舞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在时代不断变迁、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如同一潭死水,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变迁之路主要来自外部,是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下被迫改变的。当下社会的巨大变革使得瑶族长鼓舞失去其生存空间,一些拥有瑶族长鼓舞技能的人不断离开故土,投入城市的洪流之中,社会流动带来的文化认同迷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瑶族人民外出生活、工作,使得瑶族长鼓舞在生活中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于传统文化的不断丧失,很多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且无意去深入了解,甚至是远离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在散居的年轻一代的瑶族人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尴尬的局面对瑶族长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即使是将瑶族长鼓舞引入学校教学中来,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工作,学校所传承的是民族知识而不是系统性的民族文化,即使一些学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也仅仅是仿照主流城市“大一统”的授课模式,这让校本课程教学浮于表面。瑶族长鼓舞依旧是脱离实际的生活背景,难于落地,这样必然导致瑶族长鼓舞在以主流文化为基础的校园中水土不服,进而导致其“休克”,甚至逐渐消亡。

三、瑶族长鼓舞传承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瑶族长鼓舞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瑶族长鼓舞学习的动力。而由于瑶族文化的氛围在当今时代不够浓厚,大部分学生对瑶族文化不了解、不熟悉,也没有浓厚的兴趣,只是简单地跟随舞蹈教师练习,很难体会到瑶族长鼓舞的意蕴和魅力,也就无法感染观众。为了激发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加深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瑶族文化的认知及理解,在课堂教学当中导入一些与瑶族长鼓舞有关的民间传说或者故事,让学生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舞蹈体验,这才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其次,让学生深入基层走访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者,向其了解更多与瑶族长鼓舞有关的重要信息,请教在舞蹈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丰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认知。因瑶族长鼓舞的故事性极强,舞蹈教师需寓教于“故事”,再就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可将蕴含在舞蹈动作中的故事及舞蹈动作中的寓意讲述出来,让学生能够欣赏瑶族长鼓舞的舞姿,感受到瑶族长鼓舞蕴含的美感。再次,可以让学生在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基本动作和编排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创编新的舞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通过肢体语言所展现的舞蹈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舞蹈表演能力。

(二)创设情境教学,营造浓厚的瑶族长鼓舞文化氛围

在民族舞的教学中,很多舞蹈教师反映民族舞的教学成果难以让人满意,学生动作僵化,不能呈现民族舞的魅力。笔者根据多年的舞蹈教学经验认为,民族舞之所以难教,是因为民族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其独特的舞蹈语汇系统,一些舞蹈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没能做足功课,没能将瑶族长鼓舞表达的情感内涵、动作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展现出来,没能处理好原生态舞蹈与课堂形式之间的融合,就仓促进入课堂,以致学生无法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及丰富内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瑶族长鼓舞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对长鼓舞有完整而全面的认知,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将舞蹈传授给学生。在瑶族长鼓舞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长鼓舞的舞蹈内容,创设具有特色的、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与瑶族长鼓舞有关的导向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环境或场景下进行探究、讨论、练习。同时,教师在将舞蹈动作教给学生时,应先讲解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不仅能更快地领悟舞蹈的内在意蕴,还可以快速地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可以事先录制瑶族长鼓舞教学的微视频,也可以截取网络上优秀的教学微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利用暂停、播放的功能来进行动作的分解,引导学生以视频为主来进行模仿。学生针对难以掌握的重难点动作,可反复进行视频观看和练习。在传统舞蹈与现代化的舞蹈课堂两种形式的置换中寻求平衡点,使以课堂形式呈现的瑶族长鼓舞能够将瑶族文化的魅力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语言提示快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中,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而不再是单调动作的模仿。让瑶族长鼓舞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舞台。

(三)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惯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新媒体的使用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瑶族长鼓舞的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这样能够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加便利和长久的传播方式。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能够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提供新的方向和渠道,当代年轻人是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借助这些自媒体对瑶族长鼓舞进行传播和推广,能够让长鼓舞传播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这种舞蹈,加深对长鼓舞的认知,从而对长鼓舞产生兴趣,促进瑶族长鼓舞传承的广泛化和年轻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为瑶族长鼓舞提供新的教学载体,以前的舞蹈教学多为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种授课方式和保存形式,容易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造成舞蹈动作的缺失,甚至失传。因此,可以嘗试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新的方式对瑶族长鼓舞相关影像资料进行存储、再现,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库。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所建立的瑶族长鼓舞资源库进行教学,如运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兴的教学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另外,还可以把民间艺人引入舞蹈教学队伍中来或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瑶族长鼓舞,在与瑶族长鼓舞艺人的交流中,对长鼓舞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而为瑶族长鼓舞教学的开展以及瑶族长鼓舞特色课程的完善奠定基础。

(四)构建以职业就业能力为主线的瑶族长鼓舞课程体系

就艺术专业而言,舞蹈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而民族舞更是鲜为人知的存在。因此,在瑶族长鼓舞的课程体系建立上,要秉持职业教育课程实用性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就业为瑶族长鼓舞的培养目标。

第一,依托教学课程实践,将瑶族长鼓舞的教学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进其舞蹈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等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可以通过校园表演活动,或社会上的舞蹈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民族歌舞活动的策划,可以让学生以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形式熟练掌握舞蹈的每一项技能。

第二,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并以学生为出发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瑶族长鼓舞特色舞蹈课程体系的拓展。在教学方法上,要切实强化瑶族长鼓舞的基础课程,并能够将其与技能课程联系起来,避免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脱节。与此同时,舞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前提,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就业前景。如果不能学以致用,瑶族长鼓舞的存在价值必然大打折扣,学校应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依托,以社会实际发展需求、人才市场需要为教学的根本宗旨,有效率地培养出多能、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市场复合应用型的学生,使所培养的人才他日走向社会也能够将瑶族长鼓舞作为一技之长,有立足之地。

四、结语

瑶族长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不仅是瑶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旧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历史意义是不能忘怀的。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让瑶族的文化、瑶族长鼓舞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旧生机盎然。因此,应该利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将瑶族长鼓舞更好地传承下去。从本次课题的研究中,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瑶族长鼓舞在现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瑶族长鼓舞的发展不会因问题的存在而止步不前。在各方的支持下,将瑶族长鼓舞课程建设成教学与科学研究、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为瑶族长鼓舞舞蹈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让瑶族长鼓舞走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何永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9):239.

[2]郭轩.对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分析[J].神州(中旬刊),2017(2):28.

[3]娄方平.瑶族体育舞蹈长鼓舞的起源、传承与社会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1):235-238.

[4]陈东云.瑶族传统舞蹈的现状及传承——以广西贺州瑶族地区为例[J].学园,2013(22):22-23.

[5]杨晋越.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审美探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6]刘 涛.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背景及审美特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3-65.

作者简介:吴 丹(1978—),女,壮族,广西东兰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教学研究及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瑶族教学研究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