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教师师德建设探究

2020-08-25刘瑞程立军

教师·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资助育人思政教育

刘瑞 程立军

摘 要: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平台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当前国家和各高校建立的资助育人体系已相对完善,但资助育人的师资队伍还比较单薄,缺失爱心与责任心的师德之魂。文章结合当前普遍存在的师德问题,重点提出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这对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构建更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师德建设;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86-02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资助育人工作又是大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一项任务艰巨且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力量,师德又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主导部分,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然而,当前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社会责任感不强、育人意识薄弱等师德水平不高的问题,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资助工作中育人、助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在新时代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

一、教师师德建设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每一位教师都要遵守思想品德标准和职业规范,特别是刚踏入思想政治教育行业的高校青年教师,更要以最严格的师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当前,从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师资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承担着政策的传播、具体工作的执行与监管、学生诚信感恩和励志成才等品质的培育任务。强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师德建设,一方面,能引导广大教师提升师德水平,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真正理解“经济资助”与“服务育人”的内涵,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精神扶持以及品格塑造等工作,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地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因此,要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者的师德建设,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资助育人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探寻优化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途径,促进教师的师德建设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的协同优化,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师德问题及影响

(一)资助育人队伍情感缺失,职业认同感不强

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群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资助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各级各类奖助学金日益增多,加之受助学生人数剧增和群体特征的多样化,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烦琐复杂,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因此负责资助专项的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此时其职业理想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情绪问题和职业倦怠感。同时,高校对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较少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能力。专职教师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未突显,这也导致了不少教师较难对资助育人工作产生认同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弱化了在资助工作育人中的创新力和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动力,从而降低了工作执行力。

(二)教师的师德养成存在懈怠,理论学习不足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不仅要承担经济层面的资助和帮扶的任务,还要重视实现自立自强、成长成才的育人效果,这就需要他们提升自我师德修养和育人工作能力。但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者对师德规范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注重对基本政治理论、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科学理论等多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具备正确的教育情感和良好的教育心理,使得资助育人队伍在师德养成中存在懈怠思想,对学生的日常服务和管理缺乏敬业精神,对学生缺少关爱。这都给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阻碍,甚至造成评审不公、资助“失当”的不良现象,以致最终无法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低,育人能力不强

高校不少教师并未深刻理解和领悟资助育人的职责、功能和意义,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仅着重于传达上级的政策和信息,而缺乏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他们对有关资助政策的本质与内涵的把握和解读能力不强,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如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代表的资助育人工作者对资助政策的宣传本末倒置,长期被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突发事件缠身而无暇深入学生中了解其真正的需求,不能实现精准资助,降低了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此外,一些高校对资助育人队伍的工作开展情况及其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缺乏必要的管理与考核,关于提升教师育人工作能力的专业化培训不足,从而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三、师德建设助力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培育教師的职业认同感,增强角色意识

负责具体资助育人工作的教师对自己的岗位是否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将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学生管理与服务事务的成效。其一,要深刻领悟社会责任,在资助育人工作的任何环节都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清楚认识到自己在看似琐碎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这关系到每个受助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乃至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高质量和细致精准的服务。其二,凸显资助育人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资助育人队伍对岗位职责的认同感,要善于挖掘自身的优秀品质,接受角色定位并自觉践行这一角色的行为规范,深入体会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深厚的情感,提高实际工作的效能。其三,资助育人工作者要在政治修养、思想品质、道德境界等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而言,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推动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追求自觉升华。因此,为人师表,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和师德理论的学习,培养坚定的职业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锤炼自身师德品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努力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境界。

(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者的选拔机制,加强师德教育与考评力度

第一,在选聘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考核其是否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技能,还要在专业素养方面加强考核,如对资助育人政策的解读和贯彻执行能力等。此外,高校要严格规范选拔、任免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者的有关制度,严格要求新进教师达到一定的业务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并在其入职后合理、定期地开展具体事务的评估和监督。第二,要逐步完善科学的师德教育途径,开辟多种渠道,不断提升资助育人队伍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师德教育。对资助育人队伍进行师德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多方法、多渠道让其耳濡目染,自觉坚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比如,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别是资助育人工作者组织主题鲜明的师德教育培训活动,联动学校多部门搭建师德经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第三,不断更新师德建设理念,建立健全合理的师德考评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规范师德行为,并将其纳入干部工作考核和评奖评优体系,促进广大资助育人工作者将内在的师德素养和精神品质落实到具体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此外,也可以通过师德师风的考核来发掘、宣传、奖励一批资助育人师德楷模或标兵等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引导和激励资助育人工作者争做有情怀的教育者和学生精神的引路人。

(三)加强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和育人能力

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高校资助育人队伍主要负责向学生面对面地宣传、解释有关政策及其贯彻落实,与受助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最为频繁,其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主要体现为其在专业知识层面不懈地追求精益求精,这也是应对资助育人工作中师德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要深入钻研、掌握专业知识,不能一知半解;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要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新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高校资助育人理论的研究,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以从容有效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要反复研读相关政策,全面深入地理解、把握其本质及内涵,解读好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政策精神,同时研究国内外真实资助育人工作案例,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高校先进的资助育人工作经验等,注重提高诚信教育能力、励志成才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资助育人和管理能力。第三,高校要重视提高资助育人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育人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长期举办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定期组织资助育人工作者到其他高校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或推选一批优秀资助育人工作者到国外深造,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资助育人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1]林 雯.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20-21,30.

[2]王晓红.高校青年教师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教师,2016(14):97-98.

课题项目:2019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DJKTC201905)。

作者简介:刘 瑞(1987—),女,河南淮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程立军(1977—),男,河南淮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资助育人思政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