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文博的展览新尝试

2020-08-25王立

今古传奇·故事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媒文博摄影展

王立

摘 要: 2019年7月16日至9月1日,在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成都博物馆共同努力下,“万物熙攘:第54届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展”成功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引进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旨在讲述野生生物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联系,让观众们通过展览激发对自然、动物保护的自主热情。此次展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除运用最新灯箱灯片的展示手段外,集合了高校、博物馆、传媒公司等各领域机构通力合作,为未来博物馆展陈模式及展陈思路开创了新天地。

关键词: 传媒+;文博;自然;野生动物;摄影展

中图分类号:J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4-0094-03

根据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2019年7月16日至9月1日,由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省文物局、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博物馆、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授权的“万物熙攘:第54届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展”在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成功举办。

本次展览实现了国内外文博、传媒、教育等机构的跨界合作,从艺术欣赏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将自然、人文、摄影、历史等领域有机结合,在展览内容、展览形式、展览合作模式方面取得了成功突破。展览共历时47天,共计近40万人次观展,单日最高16508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化效益,有效展示了人们在面对野生生物时的情感和对环境的担忧及呐喊,极大增强了观众们对自然环境的共鸣。展览广受观众好评,在盛夏的成都掀起了“摄影热”和“野生动物保护热”。各界观众纷纷对本次展览给予高度赞扬,对展览筹备相关工作人员表达了支持和感谢。

一、野生生物现状严峻 展览主题立意深长

1965年,英国广播公司《野生动物杂志》发起了“野生动物摄影师年賽”,作为欧洲最大的自然类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84年参与其中,每年从收到的4万余份参赛照片中遴选优秀作品组成野生动物摄影系列展,截至2018年已到第54期。该系列展现已成为极具全球影响力、代表世界野生生物摄影最高水平的主题展。

本次展览将2018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年赛”87幅每组获奖作品分为“动物行为”“最高奖项”“镜头构图”“生态多样”“栖息之所”“生态纪实”“年轻摄影者”“新星摄影师”“组合作品”和“大众喜爱奖”10个单元,单元主题彼此独立却又有内在的联系。

每个单元通过对不同大陆多样物种的繁衍生息、动物的奇趣百态的摄影作品描绘,展示了在地球这唯一的生命家园中,生命的演变及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动物行为”单元描述了动物们是如何迁徙、游戏、进食和为生存而战的。每张照片中或非同寻常,或戏剧十足的动物行为,令我们既颂赞人与动物的不同,又惊叹于彼此间的相似。

“最高奖项”单元展示了本年度最高奖得主——2018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和2018年度野生动物青年摄影师的作品。

“镜头构图”单元由一组充满美感且极富挑战的照片组成。摄影师们通过巧妙的拍摄手法,反映了这些为人熟知的拍摄对象的另一面,展现出它们独具特色的个体特征,表达着观察自然的新视角,也解开了某些摄影谜题。

“生态多样”单元歌颂了从炎热的沙漠到寒冷的冰川,地球上的生命适应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多种栖息环境,充分展现了拍摄地的氛围和地域感。

“栖息之所”单元引领观众仔细观察两种截然不同的栖息地:广阔的海洋水域和城镇的建筑环境。两地都居住着美丽多样的野生动物,每张照片都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与自然世界始终紧密相连。

“生态纪实”单元展示了人类对自然造成的恶劣影响,传达了一种直面难题的力量和决心,引导观众观察和思考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年轻摄影者”单元集合了17岁及以下摄影者在野生动物青年摄影师年赛中的获奖作品。这些年轻参赛者的拍摄技艺高超,作品新颖,用新一代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世界。

“新星摄影师”单元展示了本次大赛的新星组合作品奖,这是一个展现风格和艺术意图的奖项。大赛将它颁发给一位具有不同摄影技能、眼界宽广和始终如一的拍摄品质的年轻摄影者。

“组合作品”单元展示了年度获奖者的作品,他以精湛的摄影技术呈现了在视线水平高度、近距离观察昆虫世界的特写镜头。

“大众喜爱将”单元展示了未能在大赛中获奖的另外25幅优秀作品。

展览旨在让观众在认识、了解和亲近自然的同时,反思和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颂扬了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揭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展览主题和内容契合成都博物馆常设专题展“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充分传达了当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此外,本次冠军作品是拍摄于中国秦岭山脉的川金丝猴照片,蕴含了丰富的本土元素,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特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特色。展览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将有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大战略。

二、文博传媒紧密合作,艺术绽放人文之光

此次“万物熙攘”展览采取了文博 + 传媒的新合作模式,由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对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展览的引进、推广等工作,由成都博物馆牵头负责展览内容、形式设计和公众教育等工作。展览给观众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通过摄影作品表现了野生生物的丰富多彩和面临的严峻生存现状,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也提高了观众们对野生生物的了解和关注。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工作人员面临着将累计约36000字的英文按“信达雅”原则翻译成中国观众可接受的、通顺且优美的语句的难题。因展览内容、展陈设计需实时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沟通联系,团队还面临着如语言不同、工作有时差、版权要求严苛、灯光氛围和说明牌可视程度矛盾等客观难题。

同时参与展览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分属不同地域、不同体系、不同机构,资料的整合、修改与相应行政报批的手续办理程序繁琐,无形中给展览的如期顺利推进增加了困难。

策展人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细致倒排时间表,详细列举任务清单,从展品制作、资料翻译、专家征询、文案撰写、形式设计、包装运输、布展撤展、社教宣传等方面,将展览涉及的各部门工作分门别类建立了点对点的交流工作模式,发挥机构和博物馆的不同优势,形成了密集的对接交流联络网,以对文博事业的热衷情怀和不计得失、不辞辛劳的无私敬业精神,确保了展览的成功举办。

在省、市各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来自高校、博物馆、动物园、传媒等多领域的顶级专家通力合作,经过无数次线上线下的会议讨论,对展陈方案近乎苛刻的修改调整,在学术上、艺术上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最终将世间万物丰满、立体地呈现到了大众面前,完美将展览主题,即泰戈尔诗中所写:“蓝天之下,万物熙攘”展示给了大众。

此次展览为观众们提供了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空间,旨在让生命之光生生不息,绵延不尽。

三、展览活动精彩纷呈,文博传媒紧密合作

除精美的展陈内容让观众交口称赞外,此次展览丰富的配套活动也贡献了热度。由传媒集团牵头,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的两场公众讲座引起跨界讨论;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五场社教活动邀请本地知名摄影师、教师团队,从英文、摄影技巧、绘画等各方面入手,成功激发了参与者们对自然环境和摄影艺术的浓厚兴趣;制作精良的展览折页和真情实感的报道记录了野生动物的多姿多彩。

“万物熙攘:第54届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展”媒体报道共计1656条。平面媒体报道20条,其中央级媒体报道1条、省市媒体报道19条,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有大篇幅报道。外媒报道1次。新媒体报道共计1635条,其中网站报道228次,APP报道369次,微信报道80次,微博报道958次。

本次展览为成都博物馆开拓展陈形式、增强跨界合作、创新策展方向探索了一条新的工作路径。传统媒体亦可深度介入展览的执行和推广。凭借其宽广的交流、发声渠道,为博物馆展览注入新鲜的力量,提高展览品质,打造新型的,觀众更喜爱的展览形式。此次展览为一种跨界的合作提供了机制和内容上的创新,通过传媒平台,将展览影响力辐射至国内外更深远之处,为不同地区观众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

之后,建议博物馆继续探索展览策划实施的新举措、新亮点,拓宽展览主题,深挖展览内涵,丰富展览形式,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四、深挖策展新思路,共携文传一家亲

野生生物资源丰富灿烂,它们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熙攘繁衍,共同承载着自然的无私馈赠,见证着天地的沧海桑田,组成了地球母亲伟大的资源宝库。本次展览通过利用灯箱灯片组合的展陈形式,结合展场高低错落的地势结构,让观众浸入式地感受自然环境。

展陈内容打破了物理局限,延伸到展厅之外,为使观众走出博物馆后延续展览内涵,为保护生态自然奉献力量,展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这也是对传统艺术展的发展与创新。

成都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城市博物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本次展览为开拓展陈形式、增加与传媒界合作、创新发展未来策展方向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这是在新时代文博事业征程中开拓创新的文化自信之举,繁荣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形式,为成都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事业奉献了绵薄之力。

本次展览通过对2018年度“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年赛”82幅每组描绘野生生物与环境的精美摄影作品,以及声、光、影音等立体化辅助展项,向观众展示了全球野生生物的繁多种类、现状和人们日益加深的环保意识以及人类对野生环境的破坏与重塑,通过摄影作品生动地为大众呈现了自然之壮阔美好。

展览筹备工作得到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倾心指导,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展览提供了大量野生生物研究资料、摄影作品的背景材料及摄影师介绍,极大丰富了展览内容,提高了展览的情感度,加强了展览的可观赏性,加深了国内外文化交流,并通过不同的活动将展览外延扩大到观众心中。

下一步,成都博物馆将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四川推动三重一大、成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指示,继续加强馆际间、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参考资料:

[1]欧艳.打造无边界共享平台——浅谈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的策划[J].中国博物馆杂志,2018.

猜你喜欢

传媒文博摄影展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张超摄影展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最初的面孔 肖全摄影展
文博学院
公益摄影展《走进走近》福州开展
布达拉宫外的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