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运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2020-08-25崔明月
崔明月
摘 要:近年来,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各个高校以教育部下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院校阳光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理论指导,全面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完善。基于此跆拳道运动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块比较单一,而高校学生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诉求,也为跆拳道在高校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基本前提,而在现实教学环境中,如何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充分发挥跆拳道运动的价值内核,如何更好的推进该项运动在高校中的进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跆拳道;价值体系优化;素质
在《条例》的理论指引下,各地高校摒弃固有体育教学模式、开创新型体育项目是势在必行的,而跆拳道运动在高校学生中拥有极高的人气,究其原因,主要是跆拳道区别于以往的任何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兼备时尚元素的特殊性。实践证明,该项运动不仅具有实战价值,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操、抗压能力的培养,而怎样完善跆拳道项目在现有体制下的价值体系,是本文阐述的要点和核心内容。
一、跆拳道运动的溯源及概念性阐述
(一)跆拳道运动的溯源
跆拳道最早起源于韩国,《高校跆拳道体系研究》中曾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抗倭援朝时,我国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曾把一种搏击术带到朝鲜,而这种搏击术,就是后人所说的跆拳道。
一开始坊间流传的是“跆道”和“拳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用类似现代选秀的方式,选出当时最漂亮的男子进行武艺上的比拼,跆道和拳道之间的斗争也逐年升级,后来终于在一位将军的整合下,两派合二为一,成就了今天的跆拳道。
与散打、拳击等项目有所不同,跆拳道在搏击中不仅讲究攻击性,还格外注重“礼仪”,这也与我国的儒家思想高度契合,为该项运动后世流传至我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根基。
(二)跆拳道在我国高校体育中的广泛兴起
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体育教学往往受制于固定的教学科目,很难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2005年全面课改后,提倡在高校教育中进行多元化体育模块教育,让体育项目能够基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而进行衍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跆拳道作为年轻人广泛喜爱的竞技项目在大学校园中走出藩篱,成为大学基础教育中最受喜爱的体育运动。
由于跆拳道打破了固有教育模式下的局限性,开創了体育模式下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防身等作用,这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刺激了学生在上课时的主观能动性。
良好的兴趣是营造教学氛围的有力抓手,不仅可以完成基础教育目标,而且可以使体育教育发挥其本质的最大效益,由此,跆拳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导向,开始在各类高校中广泛兴起,深得学生的好评与喜爱。
(三)选修跆拳道运动的动态理由研究
以往的高校体育模块设置,还是以固有项目为主课程,很少开设格斗类的体育项目,即使是在一些学院开设了格斗类课程,也要求教师以基础教育为主,日常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掌握该项运动项目最基本的、概念性的知识,很少开展学生的对抗性训练。
初期在准备将跆拳道运动作为高校体育项目备选模块时,校方和有关专家学者还存在一些担忧,一方面担心学生排斥对以搏击对抗为主的体育项目,另一方面担心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伤害行为,因此江西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进行了一次以100名学生为样本的校内调查问卷,调查对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意识倾向和理由进行了动态研究,问卷显示,68%的学生对身体对抗形式的体育选修表示青睐,在这部分学生中,35%的学生表示跆拳道可以起到防身作用,日常生活较为实用,29%的学生表示选择跆拳道是因为自身对减肥和塑身的需求,另有15%学生是因为跆拳道的时尚性和社交性较为突出,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大学生对跆拳道的接受度较高,课程开设后会受到大部分学生的青睐和关注[1]。
二、阳光教育视域下的跆拳道价值体系研究
(一)目前跆拳道在高校中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由于长期局限于传统高校授课模式的桎梏,很多学校在开设跆拳道课程后,发现没有统一的教材可以配备给教师进行备课,这就说明跆拳道运动并没有齐备主流课程的内核材料,所以各地高校出现了跆拳道运动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而教材的不唯一性,也严重制约了教学工作的进展。
除此之外,跆拳道运动对场地的要求较高,而很多高校为了积极响应《条例》要求,让跆拳道课程在匆忙中上马,导致了硬件水平不达标,一部分高校在开设课程后,只能在水泥场地进行跆拳道学习,这就制约了该项运动的对抗性发挥,教师不敢让学生进行大幅度动作,以免受伤,只能用较为简单的模式进行“点到为止”的技巧性传授,这让该项运动在教学质量上难以实现突破。
研究表示,目前高校在跆拳道教师的考核体系中也存在欠缺。由于很多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不够充沛,专业跆拳道教师较为紧缺,所以校方不会单独为跆拳道教师制定考核标准,这就很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而针对于考核的不完整性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创新性教学活动匮乏
每个高校沿用统一、僵化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只注重跆拳道理论性教学,缺乏创新性对抗类教学活动,所以必须避免高校考核体系的“拿来主义”,想要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应该由跆拳道项目的量化考核变成多元化考核,让教师为主导开创跆拳道类社团,建立跆拳道俱乐部,新颖的教学模式会催化体育项目的科研价值。
2.考核标准单一化
跆拳道作为一项新生代大学体育产物,对学生的考核不能过于追求“唯分”,对教师的考核也不能实行单一化的标准,应该在课程思维、素质结合等多方面对教员进行考核,让每个教师能够在综合考核体系中,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2]。
(二)为何在高校中开展跆拳道课程普及教学
跆拳道作为一项外来运动,有着和我国精神文明高度契合的部分,比如跆拳道极为重视“礼”的教育,在上课前、下课后都要求学生行礼,这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增强对学生的素质重塑和内涵培养。如果一项体育运动可以由内至外的培养学生礼仪文明,无疑这项运动是有着普世价值和意义的,在素质教育的大纲性引领下,跆拳道运动也拥有其自身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因此要广泛开展高校中的跆拳道课程普及[3]。
(三)跆拳道在素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阳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核就是综合培养学生的“向内素质”,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情绪调节,都应该成为当下大学生的必修课,而跆拳道不仅可以在体育层面让学生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抗级极强的运动,可以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对学生思想进行素质重建,无论在素质体系上,还是社交性上,跆拳道都是阳光体育工程的主打项目,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如何完善跆拳道在高校中的价值体系
(一)优化教师选拔培养机制
跆拳道运动作为高专业性的体育项目,不能由其他项目模块的教师进行待职。而专业性越强,对教学的投入程度也就越高,这是一种正向相关的关系,因此应该完善教师选拔体系,在教师的任命上不能搞“空降”,必须通过有效的选拔体制,为基层教学岗位输送人才。
(二)善用媒介平台与跆拳道教育的融合
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应该遵从“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惩罚分明而激励化”的治理原则,而想要做到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就必须善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學习途径进行有效传播。在跆拳道教学中,不能拘泥与传统的口授式教学,应该在多媒体平台上找到适合学生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可以为教学工作带来生机。
四、跆拳道与素质教育的自洽
(一)体育对素质教育回归的影响
前文提到跆拳道重视对学员运动礼仪的培养,无论对击打对手还是对运动场地,都要有“礼”的基础、敬畏的意识,阳光教育也格外强调学生的素质修养,让学生从进入场馆的一刻,就学会鞠躬、学会致谢,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一般来讲,往往在进行了激烈的对抗项目之后,由于身体还处于较为亢奋的阶段,思想上很容易产生懈怠,而跆拳道运动恰恰要求在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胜败,都以礼待人,这有益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素质建设。
(二)跆拳道在素质教育视域下的特殊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动机,通过调查不难得出结论,在现有的体育项目中,学生普遍对跆拳道的接受度更高、学习兴趣更为浓烈,所以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首先符合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倾斜和关注。
其次,跆拳道虽然是身体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但是不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基本要求,更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做出了定向引导,比如学生在每次击打后,都会大声叫喊,这在现实教学课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行为有助于学生的压力释放和情感排泄,在素质教育视域下有着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唯一性。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自主性课程开始在高校开展,而跆拳道项目的多元化教学潜力有目共睹,加强高校跆拳道的价值体系内塑,有助于拔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建设和道德情操水平,也只有高校加强对体育内核的素质体现,才能从根本上感染学生的主观意识,才能为专业技能教学的精细化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遵.高校教育理念的重塑与建设[J].高等院校文献通报,2017,4(9):12-13.
[2]张瑜.礼仪与教育精神[J].跆拳道科学,2016(3):19-20.
[3]杜小慧.中国跆拳道推广的启示精神[J].华中大学体育学报.2019,3(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