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人才“德艺双馨”培养探析
2020-08-25陈媛媛
陈媛媛
摘 要:德艺双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关系到未来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程度,如何提高艺术类后备人才的艺德修养,探讨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培养路径,是当前艺术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后备人才;德艺双馨
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文化建设是灵魂。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肩负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光荣历史使命,在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对肩挑重担的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便是“德艺双馨”,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德”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是艺术家对灵魂的表达,“德”和“艺”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文艺事业发展。
一、文化建设为什么需要“德艺双馨”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必须培育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德艺双馨”是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期待,也是对优秀艺术家的科学概括。要想发展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重点在于要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类人才作为支撑。
(一)社会需要德艺双馨的人才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导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方针,适应现代化发展,同时,与世界文化接轨,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生活,落脚点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大众的文化。这就决定了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这一文化需要的“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艺术类人才的自身发展需要德艺双馨
艺术院校的学生是文艺工作的后备军,这些后备军将是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所以,能否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类人才,是中国艺术发展成就的关键。
由此可见,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文化复兴的使命,这就决定了他们要专业技能要过硬,艺术修养要有“德”,既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专业素养、作品的高度创新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艺德修养。“德艺双馨”对于文艺工作后备军来说,首先要重视“德”的培养,“德”是艺术人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艺德”是指导文艺工作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作品创新创造力的灯塔,也正是这种修养和品质才使艺术工作者们的作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方向。艺术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德行的修炼,才能更好的表达人民群众需要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艺术后备军想要成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在不断提高自己艺术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良好艺德的培养,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艺术事业的最高理想。
二、艺术类后备人才“德艺双馨”现状及影响因素
笔者在考察艺术类大学生“德艺双馨”培养过程时发现,艺术院校学生艺德的缺失,其根源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人们更加重视经济建设,对文化道德建设稍有懈怠。当然,这一现象也体现在学校、社会、个人等诸多方面。
(一)学校教育对学生“艺德”的影响
大部分艺术院校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一方面,学生认为到学校的目的就是学好专业课,艺术类院校则是学好艺术,艺术素养才是自己未来成功的基础,道德修养只是为了完成学分;另一方面,学校层面对“德”育的忽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是以学生在专业方面获得多少奖项,成绩排名是否靠前,在演出的实践中获得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为判断标准。至于学生道德工作、思想状况如何,则成为轻描淡写的附加值。艺德高尚程度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对于艺校生的“德”的养成,基本都是停留在自律性或号召层面,甚至仅靠教师的责任良心。
(二)社会对学生“艺德”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解放,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部分风气不正的现象正影响着艺术类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校学生发现有的明星实现明星梦,是用不正当手段来实现的,对于社会经验尚浅,又一心想要成名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此刻,部分学生受社会上这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误读金钱与艺术的关系,在文艺创作中弄虚作假,有的学生甚至不惜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来铺平自己的成功之路。这些行为都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弘扬高尚艺德,在校园内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类后备军,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三)个人自身对“艺德”形成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是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揣摩,而对于公共课,很多学生来到公共课课堂也是为了点名,上课时呈现心不在焉的状态,对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他们心中可有可无,认为上不上课无关紧要,不会直接影響自己的艺术创作,只是应付考试、学分,根本就没有把课本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质。部分同学从进校起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个人成名、致富,信奉将艺术价值理念商品化,只追求自己能在作品中获得的商业利益,未把个人的艺术活动与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甚至摒弃了艺术本应该具有的精神。
三、如何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类人才
如前所述,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往往忽视艺德的培养,艺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教育逐渐形成的,所以,对于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类人才,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和完善“德”方面的教育,使其顺利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
第一,高校是艺术类大学生“德艺双馨”培养的第一阵地,一方面,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课要求精益求精;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艺德进行规范及培养。学校可以试着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思想政治课、艺德课的比例。由于艺术院校学生在入校之前就会主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艺术技能的培养,对于德育教育则是浅尝辄止,这必然造成学生在“艺德”修养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个现象,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试着合理调整课程比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加强艺德修养的提高。其次,在考核制度上,将艺德的考核纳入学籍管理并占有一定比例,学校也要探索让学生信服、认同的,公平、公正、完善的艺德考核评估制度,让学生信服、认同。最后,教师要通过谆谆教导,让学生在教师言传身教中感受到德性的魅力,不断向“德艺双馨”目标靠近。
第二,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艺培养。人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因此,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文化事业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艺术类后备人才成长为艺术家的要求。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德艺双馨”的艺术类人才,首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奉献给社会,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能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坚定科学的、大众的文艺创作之路。其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崇尚荣誉的精神。崇尚荣誉的过程就是端正学生价值取向的过程,在社会实践内容设置上,要更多的向公益事业倾斜,这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到社会上展现自我的机会,还能使学生感悟到在没有功利和金钱的实践中,奉献社会的成就感,学生的“艺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第三,个人自身德艺双馨的历练。艺术类学生热衷于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甚至把艺术当成自己的生命,但对于艺德的培养,基本处于一种忽视的状态,艺术工作者一旦艺德缺失,必然导致创作者创作理念狭窄,影响作品的魅力。所以,艺术只能建立在艺术工作者良好的艺德修养和品行上,其艺术生命才会越走越辉煌。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艺术工作的后备人才,首先要学会用优良的道德品质来要求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才,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通过艺术工作者,加强自身的艺术道德修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将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内化于心,把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化为内在的道德义务,这一内化的过程需要后备人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最终才能形成优秀的道德人格,只有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在文艺事业终生的追求时,艺术后备人才才能真正蜕变为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四、结语
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德艺双馨的标准,德高艺精,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应自觉把献身祖国文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和人民群众生活中获取不竭的创作灵感,把自己畢生所学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继学,廖瑜.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08(S1):158.
[2]李齐建.传统艺德对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2):62-63.
[3]王含光.谈艺术院校学生艺德的培养[J].艺海,2013(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