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
2020-08-25秋慈
秋慈
朋友圈里发布几张照片,可能已经出卖了自己的住址;使用某些移动应用App时,或许后台也在收集你的照片、短信;街边顺手连接免费WiFi,不到十分钟支付账号、密码就被窃取……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信息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我的信息谁做主”“为什么我们成了‘透明人”……“信息裸奔”令人不寒而栗,人们不免抛出这样的疑问。处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2020年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将会织起大网,让个人信息保护不再难。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简称《民法典》),其中人格权编中设立专门章节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相应规定。比如,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虽然相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规定,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但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依然严重,各种推销、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层出不穷,给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
侵犯个人信息乱象丛生
2019年10月,在浙江杭州居住的郭某一纸诉状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院,起因是人脸识别。
当时,浙江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取消指纹识别,改为经注册的人脸识别才能正常入园。郭某认为人脸识别属个人敏感信息,不同意此举并要求退卡,协商无果后,遂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诉至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该案作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的事件和案例经常见诸媒体,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有些公司还被相关部门约谈,甚至其产品被下架整治。
2019年9月,换脸社交软件“ZAO”迅速成为互联网热门应用,随后很快因涉嫌未依法依规收集使用人脸信息、存在数据泄露风险等问题,软件开发公司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被工信部约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带来的是海量的个人信息和用户数据,如果不对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和用户数据加以保护和规范利用,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
专家认为,近年来,侵犯个人信息事件时有发生,违规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突出,甚至有人利用个人信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个人信息犯罪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交织合流。因此,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指纹、声纹、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个人生物信息更加重要,因此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健全相关法律势在必行
小张是一位网购达人,但也曾因为网购而被诈骗过。当时小张在某购物网站上买了一些商品,却收到了退款邮件和短信。没有细想的小张,就按照邮件的要求进行了操作,结果银行卡被转走了数千元。
“网购一般都有一张专门的卡,钱也不会很多,所以损失还是轻的。”小张说,发现被骗之后马上去报警,也向购物网站反映了此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小张一直在想,像网购订单等这些私密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实施诈骗的人怎么会对自己的网购订单如此熟悉?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形式五花八门,有的是根据网购订单实施诈骗,有的是根据个人信息冒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等。归根结底是个人信息泄露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不仅如此,“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数据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时代数据治理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社会治理的驱动、产业发展实际以及全球立法趋势影响,使得中国制定专门系统化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势在必行。”专家说。
多年来,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七)和《刑法修正案》(九)等法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均有规定。保护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以及安全的重要方面。
散见于各部法律中的相关条款,对个人信息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分散的立法可能造成相互矛盾、难以明确个人信息执法分工,不利于统一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也不利于公民提高个人信息权利意识。此外,对企业而言,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分散、模糊的局面,产业发展亟待明确、统一的规则给予指引。
所以,制定一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势在必行。個人信息保护不仅是中国面临的独有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信息。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欧盟制定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号称“史上最严”的数据保护条例,2018年在欧盟通过并开始实施。谷歌、推特、脸书等网络公司均遭到了欧盟的调查,并对违反保护条例的行为处以罚款。
这些行为最易泄露个人信息
网上购物、聊天、发邮件、打印复印材料等行为会不经意“出卖”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就会被诈骗分子盯上并造成严重损失。如何才能避免信息泄露被骗?提醒大家要注意加强防范以下这几种情况。
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錄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慎重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以防是钓鱼网站。
妥善处置各种单据
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因此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
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因此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于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
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地说出或者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慎在微信中晒照片
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
此外,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他人的照片。所以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
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在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免费WiFi易泄露隐私
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的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