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2020-08-25周开军
周开军
摘 要:文化對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文章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梳理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体现,着重阐述了在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4-0021-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吸取中国各民族精华,在中国大地孕育、发展,具有深厚的中国特色,不断传承更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即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具备的特征是反映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融合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更新创造,具有继承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古代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治国理政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治国理政观念的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传统仁爱、平等观念的超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奋斗精神等优秀基因,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中职语文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古诗文来体现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选文大多涉及忠贞爱国、治国修身、大公无私、孝敬父母、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等美德。以中职语文所选的文言文篇目为例,不难看出每一篇都闪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
语言文学典范。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少是名家名作,为我们的学习与传承提供了范例,如诗歌、词、散文、赋等体裁样式范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不同风格的写法范例以及语法、修辞范例等。
道德文化。例如,《静女》歌颂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追求;《氓》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遭虐待、被歧视的不满和反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窦娥冤》均表现主人公的反抗斗争精神;《林黛玉进贾府》表达了贾宝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爱国主义思想。《离骚》作者通过描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抒发了心中的愁闷,表现了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爱国主义情怀;《廉颇蔺相如列传》则体现了廉颇、蔺相如在国难时以国为重、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爱国精神。
人生价值观。《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思想,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的态度;《将进酒》体现了作者傲世嫉俗的态度;《师说》倡导尊师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赤壁怀古》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缅怀;《促织》表现了作者对受欺凌、被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劝学》强调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习的重要性;《庖丁解牛》表达了只要掌握事物规律,就能得心应手的观点,赞扬了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
政治文化。《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表达了儒家的礼乐治国思想;《兵车行》表现了人们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雨霖铃》写出了美景的诗情画意;《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引领我们欣赏民族乐器弹奏的精湛技艺;楹联《岳阳楼》《昆明大观楼》代表了我国民俗文学独有的特点。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语文必修课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朗诵进行渗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感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体会传统古诗文的节奏美、情感美。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或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通过范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感情表达,必要时可以配合一定的手势动作。
通过阅读进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而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主要是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呈现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编》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等;同时要结合课文,拓展课文相关内容,比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章节时,要引导学生阅读前后相关章节内容,以全面了解林冲的性格;讲授《窦娥冤》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全剧,以了解窦娥反抗精神的形成原因。
通过写作进行渗透。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其中不少是经典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风格,都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范例,如《静女》中的叠词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夸张想象,《雨霖铃》的婉约风格等。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一定要与上课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通过理解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课堂中的良性互动。
通过表演进行渗透。对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的课文,教师可在课前分配任务,让学生选角色进行课文表演。例如,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窦娥冤》等课文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本剧编排,编排的语言最好是现代白话文,当然,也可以使用文言文,尽量不改变原著意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表演时,做到脱稿,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道具和服装。表演开始后,台上的演员、幕后的制作者,包括背景策划者参与其中。表演结束后,要求剧组间相互打分,并互相评价。当然,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表演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利用第二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也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四类:研究性学习型(听学术报告、参加讨论会和座谈会、进行课题研究等)、校园文化活动型(包括演讲、参加作文兴趣小组、观看电影等)、社团文化活动型(主要是各类社团活动竞赛)、社会实践型(主要指参加社区义务劳动、进行社会实践等)。
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筛选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最终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和反馈信息,关注研究的过程,更加注重合作、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梳理,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一是作品鉴赏类,如《诗经》中的重章叠句手法赏析;二是文学研究类,如宋词豪放派词风研究;三是文学现象类,如传统文学对中职生的影响;四是综合类,如传统文学样式的网络化运用。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渗透。可以以传统节日为活动载体,组织校园文艺晚会、卡拉OK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革命诗文朗诵比赛;可以举办学生书画展,放映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剧,在端午节、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以请老同志、专家到校园讲历史传统故事;还可以把学校广播站、校刊校报系刊班报、学生记者站、宣传栏等平台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如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明辨是非、尊老爱幼、懂得美丑、识善恶、明荣耻,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通过社团文化活动进行渗透。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广,社团文化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主要有书画类、诵读类、体育类、音乐类、文艺类等,每个大类又可进行细分。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社团,参与社团组织活動,并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感受诚信、团结、文明、礼让等美德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加深对主流文化导向的认同感。如此,开展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词中,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传统文化景点,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举行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或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2]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红旗文稿,2018(12):23-25
[3]朱廷越,侯小玲.语文课内渗入优秀传统文化方法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20):41.
[4] 张彦奇.高中语文第二课堂形式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