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2020-08-25吴景艳
吴景艳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由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发病十分凶险,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对应的医护人员一定要展开急诊护理和治疗,以保证为患者的生命恢复进行及时抢救。为了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本次研究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分析其在抢救结果以及抢救时间方面的差异性,现将相关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受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分布在2019年2月~2019年8月间,按照信封双盲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等分在实验组和比对组中,每组20例患者。实验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范围42~79岁,平均(52.18±2.21)岁;比对组中男女患者均为10例,年龄范围43~80岁,平均(53.15±2.79)岁。分析其在抢救结果以及抢救时间方面的差异性。所有患者选取均随机,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比对组:比对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具体内容包括:术前备皮、消毒以及针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工作,患者经过抢救后提供相应的护理与检查。
1.2.2 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优质化的急诊护理,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纳入实验组的患者入院后,快速组建急性心肌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小组,进行早期快速检查全面后,快速评估病情,护士认真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情况,测量血压、脉搏,对患者的胸痛情况进行询问,在1~2 min内完成初评,依据当前病情需要制定对应的护理策略;科学安排护理值班人员,护理资源充分利用;参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训,联训内容涵盖急救模拟演练、急救技能强化以及急救流程优化等项目;救护采用四定模式,即"定责、定岗、定时、定人",由专业护士协助医生开展抢救工作,患者进入抢救室后,首先在5 min内完成心电图连接及患者信息采集传输,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的心电图ST-T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报告医生,待确诊后,通知心血管内科专科会诊做好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在急诊护理中,要及时消除患者焦虑和紧张的不良心理,这对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患者在接受急诊抢救的过程通常会感受到十分剧烈的疾病,需要做好相关的疼痛护理工作,进行血气分析,必要情况下提供给氧治疗,对于存在心律失常、胸痛以及休克的患者,需要维持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必要情况下给予药物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健康知识、住院费用和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对比观察所有患者的抢救结果以及抢救时间,分析优质化护理和常规化护理对患者的抢救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PP 21.0分析计数资料(x2)和计量资料(t),分别表示为(n,%)和(±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后患者各项就医过程指标结果和急救后评分全面优于比对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所述。
表1 两组患者就医过程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就医过程指标对比( ±s)
组别(n) 卧床时间(d) 住院时间(d) 急诊抢救时间(min) 球囊扩张时间(min) 分诊时间(min)比对组(n=20) 17.86±2.07 14.21±2.14 57.03±5.73 131.29±37.08 2.69±1.76实验组(n=20) 9.07±2.39 8.83±1.25 39.14±4.49 92.17±23.04 0.71±0.14 t 14.686 14.873 15.819 8.168 7.271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随着现代化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和环境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做好相关的急诊护理工作已经成分医疗机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医学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危重疾病,该疾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心律失常、胸痛、以及功能衰竭以及休克等,并且有着较高的病死率。根据现代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由于急性心肌梗病情凶险且抢救时机短,若单纯依照常规的护理方案进行操作,不利于提高抢救效率。因此,新形势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职业素养,将标准化的护理路径与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提高急诊护理工作效率,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 提供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可大幅优化过程指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优质化护理对于急性心梗死的急诊治疗有帮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