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2020-08-25于燕梅刘林强韦革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管理体系研究生

王 莉, 于燕梅, 刘林强, 韦革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0 引 言

2019年《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杂志创刊1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英国思克莱德大学Marc Reid教授提出:“Nature Chemistry十周年正好是学者Sheri Sangji在实验室事故中不幸去世的第10周年,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消除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失误。”可见,科研实验室的安全风险防控研究是全世界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实验室的迅速发展,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和国家高度重视。2017年教育部科技司就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提出了“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将科研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2019年4月教育部又发布了《做好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严峻现状对学校进一步开展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研究,实施更加有效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是建设平安科研实验室,推动科研实验室发展,最终实现和谐校园和学校稳步前进。

本文立足于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问题及风险防控管理体系,以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和安全文化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资料分析了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管理的现状,并根据现代事故致因理论“2-4”模型探讨了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的演化过程和防控策略,旨在为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方法策略。

1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管理现状

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在高校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得到的成果在系统性和普适性尚有欠缺,理论性与实际操作能良好结合的成果更加缺乏[1]。目前,校园安全管理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分支被广泛关注,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开始被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探索安全影响因素,找到安全事件的防范方法和有效干预策略,进而提升校园的安全管理[2]。

1.1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管理的内涵

人们对风险水平的看法在不同的社会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下是不同的。美国安全工程师学会(ASSE)编写的《安全专业术语词典》将安全定义为“意味着可以容忍的风险程度”即安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反应[3]。《安全管理学》中指出风险可以使用“事前指标(leading indicator)”和“事后指标(dragging indicator)”进行测量和比较。“事前指标”如危险源的数量、安全培训的时间与人数、安全监察的次数等。常用的“事后指标”如事故致伤致亡人数、误工时间等指标。由于“事前指标”在不同专业领域设定不同无法对比,往往认为事后指标为零就是安全状态。总之,没有事故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安全状态[4]。另外,《安全文化学》中提出“安全是指一定时空内理性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状态”并且指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时空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5]。

风险防控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是指系统遇到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时,即使缺乏确实的证据也应该采取措施来消除威胁或隐患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也被称为谨慎发展原则或无风险发展原则。“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其核心内容[6]。ISO31000 标准提出,一个组织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最终对组织产生影响的是所有风险联合作用的结果,全面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来确定这些风险是否需要处理以满足风险准则[7]。

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亨利·法约尔提出,管理具有计划、指挥、组织、控制和协调5项功能[8]。《安全管理学》将其分为两大类,① 是“物”方面的措施,包括关于设备、设施、材料、环境等“硬件”手段,可以理解为“工程技术”手段;② 是关于协调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及组织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软件”手段,可以理解为“有目的的协调活动”,即行为控制手段[9]。同时参照海因里希、皮特森等1980年版《产业事故预防》(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一书中的理论“安全管理就是事故预防”,包括工程技术“硬件”方面的预防和个人习惯行为(安全意识、知识和习惯)、个人与组织及组织层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等“软件”行为控制。

对以上分析进行综合,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管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时期根据实验室的科研状况特点依据风险防控原则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来量化测评科研内容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立足安全管理体系,采用行为控制手段从管理体系、文化建设等软件层面进行有目的的协调,同时采用工程技术手段从设备、环境等硬件层面进行提升和完善物态,从而将高校科研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风险水平达到可以容忍的程度,即科研人员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事后指标为零的安全状态。

1.2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的特性

国外的一些学者将校园安全事件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紧急事件类、危机事件类和恐怖事件类,实验室安全事件被归为紧急事件类[10]。秦锋、董继业等[11-12]人通过对国内外各高校实验室发生的影响较大、后果较严重的典型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将实验室安全事件主要表现形式归为六大主要类型:爆炸、火灾、化学品泄漏、中毒、生物感染及腐蚀灼伤。虽然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的突发性和扩散性与其他突发事件相似,但它还具备了一些自身的特性。主要包括:主体的特殊性、诱发因素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后果的危害性和影响的持久性。

(1)主体的特殊性。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主体的特殊性。① 高校科研实验室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的主体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其培养过程既是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又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探究活动,并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通过不断地强化其创造性学习、批判性思维、探索性创造和自主性发展,以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而科研项目的攻克恰恰就是这些培养目标实现的手段,也就是说在科研实验室里研究生针对科研项目的操作活动就是高端人才的培养过程;②研究生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同时属于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研究生作为高深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主体,肩负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的任务,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换言之科研实验室肩负着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创新科学技术发展使命。同时,在市场逻辑的作用下,现在研究生不仅是从事高深知识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而且是根据需求导向、技术导向遵循市场价值为理念的多类型发展,更多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13],而这些应用性活动的前期探索性研究都需要在科研实验室中完成。由此可见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都是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

(2)诱发因素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及市场逻辑的作用下,现在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需要面向社会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多种协作方式进行知识生产,所以相应的研究内容、技术和方法都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又由于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由于教育背景、自我学习能力、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等参差不齐,往往会引发操作失误。这样双方面的原因使酿成安全事故的诱因呈现出了多样性。李志红和董继业分别对2001~2013和2010~2015年间实验室事故案例频发因素进行了分析,仅仅化学事故就有10种诱因之多,如图1所示[12-14]。

图1 实验室安全事故原因统计

由图1可以发现事故的诱发因素不但呈多样性,而且呈现出了非常特殊性的一面,如“试剂存储不规范”和“废弃物处置不当”等因素。性质相悖的化学试剂如果违规存放就会诱发事故;研究生使用完易燃易爆化学品如果违规将残渣倒入垃圾桶遇明火就会发生灾难性的结果等;这些诱发因素都呈现出了相当高的专业特殊性。

(3)后果的危害性和影响的持久性。由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的类型、特点和主体的特殊性就可以判断,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仅给学校财产、声誉带来损失和不良影响,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危害,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更会给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2018年某高校的科研实验室爆炸就造成了3名研究生失去了生命,后果惨烈。对周边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产生了思想和心理的深刻影响,给他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同时这些突发事件也将影响学校在公众面前的社会形象和未来发展。

另外,由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如果实验本身操作处理不当,也会成为安全隐患对环境产生持久的危害。如在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实验中,如果对带有抗性基因的基因工程菌或病原菌废弃物不严格处理不仅会危害到实验人员的健康和生命,这些带有抗性基因的细菌一旦流入环境中,就会带来环境生物安全,基因漂移过程中甚至会引起病原菌抗药能力提升,产生超级细菌,给治疗带来困难[15]。

2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过程演化分析

2.1 现代事故致因理论“2-4”模型

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科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傅贵等[4]人在海因里希和斯图尔特事故致因链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即行为安全“2-4”模型,如图2所示。将事故原因精准定位在“组织”和“个人”2个层面以及“指导行为”“运行行为”“习惯行为”“一次性行为”4个行为阶段上。运用该模型结合事故案例对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的过程演化进行剖析,从组织与个人层面分析事故,试图找出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与根源原因,进而提出对策措施,实现事故的风险防范管理。

图2 “2-4”模型

2.2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事件“2-4”模型过程演化分析实例

2018年某高校科研实验室研究生使用搅拌机搅拌镁粉和磷酸反应,搅拌机转轴与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发生爆炸,继而引发了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又引发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造成现场3名研究生死亡的悲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直接原因。从案例分析可知,起火爆炸的原因是搅拌摩擦引起的静电火花点燃了可燃气体继而又引爆了易燃物镁粉。这里面既发生了人的不安全动作又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可能危险隐患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展实验工作,冒险作业,这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操作现场贮存大量的易燃易爆危险品——镁粉,这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2)间接原因。结合直接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生盲目开展实验工作,或许是因为对实验步骤不熟悉,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理化性质不清楚,缺乏安全知识;人的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所以也或许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生成的危险产物量小不易积累,低估了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不良;另外,依然是在缺乏安全意识的前提下,为了方便操作,违规购买和储存大量易燃易爆危险品——镁粉。可见,研究生的安全意识不高、安全习惯不良和安全知识缺乏是引发事故的间接原因。

(3)根本原因。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直接相关。研究生的操作行为失当,其原因主要在于所在实验室的规章执行上存在问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采购和贮存危险化学品,包括对研究生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造成实验操作安全规程和研究生的安全知识缺乏;说明该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不够完善,监管过程有疏漏,使得其对科研项目组的运行行为控制不够,进而导致研究生的行为控制出现缺失。

(4)根源原因。根源原因才是事故预防的纲领性要素,对根本原因进行深层的剖析和解释就会挖掘出根源原因。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会造成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该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究其根源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文化缺失。首先管理者对“管理体系作用的认识”“安全融入管理的程度”“管理层负责安全程度的认识”“安全检查类型的认识”等安全文化元素没有深入认识和理解。其次是研究生对“安全决定于安全意识”“一切伤亡事故均可预防”“安全的重要程度”等安全文化元素缺乏认识和理解。

可以看出利用“2-4”模型,将事故的各部分原因可以准确定位,分解并对应到事故致因链的各个环节上,对预防对策的制定就有了可操作性,学校的实验室监管系统也会很明确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弱项并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击破和处理,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3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现代事故致因链“2-4”模型表达了个人行为——组织行为在事故引发过程中的关系即事故引发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根源原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研究生个人行为层面和学校管理组织运行行为层面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有效控制和改善其质量,就能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3.1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策略图

根据现代事故链中事故分析的路线所表达的在引发事故的过程中,研究生的操作行为与学校科研实验室各管理部门内、外行为间的路径影响关系,针对性地将不安全因素改为预防策略,则不安全方面就变成了安全方面,事故和损失就变成了业绩和收益,事故致因链也就变成了事故预防图,如图3所示。这样就可以很明确的规划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策略[4]。

图3 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图

3.2 个人行为控制

3.2.1 研究生不安全动作控制

(1)一次性行为即不安全动作控制方法。从模型得知,作为直接原因,个人不安全动作距离事故发生已经很近,处于行为发展链条的末端,控制方法已经很有限。常用的典型方法有检查和标志提醒。

检查主要包括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人员发现、督促和纠正研究生的不当行为,或者同实验室或同课题组的同学提醒,这些由他人发现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的措施对于现场控制不安全动作的发生是有效的。但由于检查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发现所有的不安全动作,效果作用就有限。但作为个人行为控制的末阶段方法,必不可少。另外,标志提醒主要是指在操作的现场按照国家安全标志的标准安装相应的安全标志,通过视觉提醒研究生在操作时避免不安全行为。标志作为主动提醒,随时起作用,也是有效控制不安全动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2)习惯性行为控制方法。习惯性行为不产生安全事故,只产生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状态。习惯性行为的控制目的是减少研究生的不安全动作和实验室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互相关联是难以分割的三个习惯性行为方面。

首先是知识控制,由于缺乏安全知识盲目危险操作所引发的事故案例非常多。增加研究生的安全知识是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直接原因最有效的方法。安全知识如果全面,研究生就会自觉控制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物态。安全意识也会相应提高,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动作及物态隐患。“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安全工作状态主要就是因为安全知识的缺乏。安全意识是指对危险源的重视程度和及时处理能力,安全意识水平由安全知识的水平决定[4]。高远等[16]通过对学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认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欠缺等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原因。安全习惯在于操作的标准化。研究生要养成安全的操作行为习惯,就要全面掌握安全知识反复练习。也可以采用人机工程学方法控制人的行为,例如选用自动化程度高的仪器设备,尽量减少人的操作,也是减少不安全动作发生的一个方面。

(3)从安全心理学角度对研究生进行安全行为培养。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文章已经论证分析了研究生的个人操作行为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16-17]。所以在对研究生进行个人行为培养时,利用安全心理学的方法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室可以依据研究生的一般心理活动特点进行细节布局,如噪音、颜色、光线等。同时,依据个性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分析,可以探讨违章失误操作是一次性行为还是习惯性行为;依据个性心理活动的可控性分析,可预测研究生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违章风险的可能性,提前进行预防。还可以从性格、气质、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对一些经常有习惯性行为的研究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逐步引导他们改变对安全不利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素质。

3.2.2 个人行为安全方法介绍

使人们养成安全操作习惯的方法被称为行为安全方法(behavior-based safety,BBS)现在应用比较广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科研实验室也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纳使用[4]。BBS的实施过程和原理见图4 所示[18]。

图4 BBS实施过程和原理

下面介绍几种BBS方法:

B-safe方法和CarePlus方法,特点是有一个专门的观察者作为安全检查人员,具备专业的培训基础,帮助被观察者识别不安全动作,掌握安全标准的操作动作。ASA(advanced safety observation)方法和STOP(safety training observation program)方法,特点均是让同组的同伴定期轮流做观测者进行检查和纠正。TOFS(time out for safety)方法,特点是让操作人员自己观察自己,就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没有把握的操作方式,就立即停下来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思考、请示相关人员,就会减少因盲目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4]。

3.3 组织行为控制

(1)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体系由体系文件和执行过程组成。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应用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比如企业按照GB/T28001或者OHSAS18001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来控制组织内的安全相关行为,以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所以也可以称为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4]。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也可以先策划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系统化的安全管理必定要分为很多个子任务。根据这些子任务的具体要求编写相应的程序文件,如危险识别程序、应急程序、法规识别程序、采购管理程序等。内容一般包括目的、范围、术语、职责、工作程序、相关文件及记录等。这些程序文件是系统化安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科研任务使得高校科研实验室在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时,必定要囊括更多程序文件。另外,在编制程序文件时必须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定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这样科研实验室在运行时就只需要执行自己学校的安全管理体系即可。

最早发布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行规性文件是2013年出版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中国高教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2012开展了题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的研究”的重点项目研究计划,对全国的高校进行了调研,并出版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制度选编”,分别从综合管理、应急预案、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与特种设备、环境保护与废弃物处置和其他等7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并附录了与高校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名录和标准名录。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对科研实验室的动态掌控过程。不同高校、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实验室可以依据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型、协作性和技术性较高的工作,需要多层次、多部门协作运行[19]。管理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PDCA循环[20],即计划P(plan)、执行D(do)、检查C(check)及效果评估A(action)4个阶段按照顺序循环往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再继续循环,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循环,阶梯状向上攀升[21]。如果采用PDCA循环来执行安全管理体系,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就会如图5所示。安全管理体系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有反馈,相应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反馈迅速发现并协调解决各个管理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高校上级部门的管理压力,校级部门可以宏观把控和管理,使整个系统不停地循环前进。

图5 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

(2)管理组织结构。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就是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安全职责分配等。组织结构是安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影响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妥善设计。改善组织结构是预防事故、控制组织安全行为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高校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大多数是兼职结构。在不同的行政级别部门都会设置一个分管安全的部门领导。有的学校在中级管理部门会设有专职结构,如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就专门设置有技术安全办公室,主管全校实验室的技术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督查检查安全操作规程等。①人员设置。上级安全部门的职责主要是研究、组织、建立整个学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制定、完善、审核和修改;负责管理领导的资质、培训和考核;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安全人员数量。下属机构的安全工作主要是管理体系的具体化和执行,负责实验室阶段性的安全检查、事故统计等。做好安全职责协调,调动安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整体来说,工作量从上到下是递减的,人员设置也可以呈倒三角比例关系。② 是安全管理职责的分配。往往由于责、权、利的不平衡,使得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务很难安排。又由于科研实验室的专业性较强,对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所以,在责任和义务妥善安排的前提下,可以将事故预防的职责与科研业务相结合。管理人员可以重点放在文化建设、体系建设、安全培训、安全检查、事故统计等,将安全技术工作则可以由科研人员兼职负责。

(3)安全文化建设。目前,国家层面积极倡导各个组织、单位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以期减少安全事故,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根据“2-4”模型,安全文化指导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指导思想,是风险防控的根源力量。由图6、7可,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的关系及安全文化的决定性影响力[4]。

图6 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图7 安全文化的作用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的集合,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不同的层次结构包含了相应的与之相关的安全元素,不同的层次结构发挥各自的功能(见图7)。其中精神安全文化是最核心的组织安全文化内容,包括群体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宗旨、安全信仰、安全道德与安全愿景等,属于安全文化的上层建筑,是其他层次安全文化的升华,通过安全文化的各种层次形式进行传达和体现。制度安全文化包括安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运行程序等,是安全管理文化。制度安全文化是人与规章制度以及人与物的交叉部分,具有“中介性”和“规范性”。“中介性”体现在物质安全文化和精神安全文化之间传递功能的实现。制度安全文化的共性是强有力的“规范性”,通过对研究生行为进行强制性的安全约束来实现自身的安全目标。研究生在科研项目的完成中与安全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必须习得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只有在安全价值观念和制度约束他们习得安全知识与技能,形成安全行为规范才能有效保障科研、生活和学习的安全进行。这些与安全相关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就是科研实验室行为安全文化,是科研实验室安全形象的动态体现。本质安全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人们总是期望物质安全文化趋于本质化,就是指在“人-机-环”系统中所涉及设备设施、环境措施等尽可能有安全保障性,即便在人的行为失误时也能避免事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物质安全文化作为最外层的部分,是其他层次安全文化结构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5]。

现在专家学者总结的安全元素主要有:安全的重要度、一切事故均可预防的理念、安全融入管理、安全主要决定于安全意识、安全主体责任、安全投入、安全法规的作用、安全价值观形成、管理层的负责程度、安全部门的作用、人员参与程度、安全培训的需求、安全管理体系作用、安全会议的质量、安全制度的形成方式、安全制度执行方式、事故调查的类型、安全检查的类型、业余安全管理、设施满意度、安全部门的工作、总体安全期望值、应急能力等[4,22]。这些安全元素渗透在管理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安全手册、安全知识展板、动画等安全文化载体和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心理素质教育等手段相互辅助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逐步推进强烈的安全意识形成和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浓厚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中,研究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从内心深处树立高度责任感和遵章守纪、自我防范的意识。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安全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每个不同科研领域的实验室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安全文化氛围。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23]。从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文化建设情况就能彰显出学校在科研实验室方面的安全意识、态度及安全管理的理念。

4 总结与思考

高校科研实验室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建设和发展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稳定不仅是推动科研活动不断向前开展的基本保障,更是高校和国家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其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高校科研实验室其工作内容的专业性、探索性和复杂性以及主体人员的特殊性,使得其安全事件的诱发因素存在特殊性与多样性,造成的后果危害性也极大且不良影响持久。所以,一直以来,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始终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壁垒。

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是一些具体方法的堆积,而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庞大系统工程。如果将现代事故致因理论“2-4”模型引入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则可以根据其安全事件的类型和特性以及共性,从上到下从组织层面即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程序文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来量化测评正在进行的科研内容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对发现的威胁和隐患从设备、环境等硬件层面进行提升和完善;再从下到上从个人层面采用行为控制手段进行行为控制,从监管体系等软件层面进行有目的的协调,从而对高校科研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风险达到防控的目的,即让科研实验室一直处于没有事故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状态。

猜你喜欢

双一流管理体系研究生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