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思考:境遇、评价与路径
——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2020-08-2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育人

臧 亚 平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在知识架构、价值认同等方面都具有先进性,他们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1],讲话充分肯定了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安徽省结合本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2015年出台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省各高校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并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定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冷静思考学分制背后的培育现状,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夯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 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调研设计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社会主体与外界的现实关系,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行为标准展现的主要方式[2]。大学生作为美好社会的实践主体,青年群体的主体,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履行责任。本研究对安徽省6所高校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实施现状,以期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主要对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黄山学院、皖南医学院、皖西学院、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共1 400名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258份(有效率89.9%),并对样本进行了系统分析,见表1。从反馈的数据来看,女生比男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从学历来看,受调查的本科生占比近90%,学历越高的关注度越低,博士学历的参与人数仅17人,占1.4%;从专业角度来看,主要以理工科和文史类学生为主,占比为38%和26.3%。从总体上看,调研对象涵盖安徽省综合型高水平大学、理工科高校、医学院及民办普通高校等,地域分布较为宽广,具有代表性,能够深刻地反映安徽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

表1 问卷样本基本信息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立足于安徽高校, 以网络问卷调查形式为主。 调查问卷依据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进平教授等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2015版)进行测度评价,但该量表未涉及学分制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将其结构、分类与学分制相结合, 形成了基于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条件下, 以社会责任教育内涵、社会责任教育载体为核心的自主编制问卷。 为了更为全面地掌握安徽省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从多维度对部分高校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的老师进行了无结构式访谈,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找准实践路径。

二、 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境遇分析

考察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主要立足于学校与学生的视角,分析社会责任认知与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调研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学分制促进解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安徽省部分高校实施的经典案例,以期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视域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机制,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性,是对文化传承与时代要求相统一实践原则的精准把握[3]。

1. 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1) 从高校角度分析。在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当前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形式、力度、层次不齐。部分教师认为,由于学校第二课堂的实践形式已呈多样化、冗杂化发展形态,将实践育人全过程同社会责任教育相融合,亟需优化活动质量。调研的6所高校发文的部门不尽相同,但实施的部门基本上以教务处为主。各高校实施的细则也有差异,部分高校采用的是5级学分制,也有的高校采用的是学时学分制等。其中,安徽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等3个文件使用同一文号发文,制定了《安徽大学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施方案(暂行)》;安徽工程大学在2016年印发《安徽工程大学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经过整合,2019年出台了《安徽工程大学大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及学分认定办法》,在校期间修满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皖南医学院印发《皖南医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试行)》;黄山学院由教务处具体实施,印发了《黄山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及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皖西学院则是将社会责任教育学分纳入《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暂行)》中,通过思想成长、社会实践、文体活动、专业实践4个模块构成素质拓展学分认定范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则是在2018年由教务处发文,并具体落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相关工作。

(2) 从学生角度分析。 学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 是社会责任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 对“您是否了解本校的社会责任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 在1 258名被调研的学生中, 有218人比较了解, 占17.3%; 590人表示听说过, 但不了解,占46.9%; 372人表示不了解,占29.6%; 有78人认为不必了解,占6.2%。 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部分高校在实施的进程中, 未能体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实效。 从横向角度分析这些数据, 则发现工科的学生比较关注学校的文件公告, 医学类、艺术类学生则是更多关注专业的发展, 忽视了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2. 社会责任教育的培育现状

(1) 从社会责任认知角度分析。对较有广泛意义的“您如何认识大学生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教育”这个问题,选择“有利于个人成长”“会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好”选项的,分别占比43.4%和21.2%,16.9%的同学选择“其他”。社会责任是连接各个领域责任的中间纽带,在“社会责任内容”的多选项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国家责任、民族责任、家庭责任,占比89.9%、73.7%和66.2%。可以看出,从社会责任认知方面进行分析,大多数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有一定认识,但对社会责任的内容缺乏系统了解。间接地反映出一定程度上,安徽部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环节、个人责任教育的认知性略有缺失。

(2) 从社会责任行为角度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家庭伦理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密切相关。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践履社会责任,选择“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稳定”“赡养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比例分别为49.3%、21.1%,远远超过事不关已的选项。在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下,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责任教育的形式丰富多样,在这些多选项中,多数人倾向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分别占比98.7%、87.6%和76.2%,较其他选项的责任行为表现均值来说,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虽然有责任拒绝、不作为等表现,但是通过自觉培育,能够深刻把握“干实事”的责任内涵。

三、 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总体评价

当前安徽省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高校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为载体,以“志愿服务”等模块为特色的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在本次调研中,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关于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落实情况、执行力度、育人实效等方面的几点评价。

1. 落实有声,但认知性有待提高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个人通过感觉、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学分制以每年所修的社会责任学时为基础,在达到既定要求后给予相应的学分。每年所修的社会责任学时的多少,可以间接反映出学分制的落实情况。调研的数据显示,88.7%的同学学时成绩在15~35之间,说明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被大部分同学认可,总体情况良好。5.8%的同学所修学时在0~15之间,并未全员达到额定的学时要求。可见,对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认知度还有提高的空间。45人完成了35~50学时,占比3.6%。24人学时在50以上,占比1.9%。相比之下,部分同学可以超额完成学时要求。也就是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能够被大家所认可。但是,对于少数同学来说,虽然制度落实的效果良好,但认知性有待提高。

2. 执行有力,但实践性有待加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扎实的社会实践基础,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能否在公共语境中转化为具体的责任实践,是校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成效的重要一环[4]。 对学分制的认可,突出表现在执行力度上。 为了更快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在“以0~5分为区间, 请您自评践履社会责任的实效性”一问中,85.6%的人选择了2~4分,选择5分及5分以上的分别占比5.2%和2.5%。 可见,绝大部分同学是为了获得学分, 忽视了加强社会责任教育的初心,仅有少量的同学每年的社会责任学时超出了额定的要求。 同时,84人的选择在0~1分之间,占比6.7%, 也意味着未达到获得学分的要求, 说明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执行力度较强,但实践性有待加强。

3. 育人有效,但专业性有待完善

参照《意见》,发现在各高校制定的社会责任学分认定细则中,基本上分为思想道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科技、文体艺术和挂职锻炼6大类。在获得学分的前提下,大多数人选择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等。仅327人选择了学术科技类的专业服务,占比26%。志愿服务作为蕴含丰富道德精神的社会服务活动,以其典型的体验式实践活动方式成为大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育人实效突出[5]。但是,同学们在回答“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时,85.6%的人选择了“志愿服务多,专业性不强”,其次是“为修满学时,功利性强和途径模式化,实践性单一”。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育人载体,除了加强易操作的志愿服务外,还应注重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

四、 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激发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根据本次调研的数据,从高校与大学生视角出发,总结加强社会责任教育的建议。其中,高校的建议集中在政策落实、制度制定、培育渠道等方面;学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自觉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自觉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升华品质担当等方面。

1. 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某些特别的技能,更要塑造有责任感的公民。”[7]当下,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要确认的是“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落实“四个回归”。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前提。调研的数据显示,部分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提升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各高校要善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第一课堂,形成课程思政常态化运行机制。同时,精准把握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有的放矢地敦促并指导大学生对未来进行规划。由此,使大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党的基本路线,国家的大政方针,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本质上体现出对价值的一种选择,履行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及个人的义务,责任的内化及责任感的生成与人的价值观念密不可分[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教育在教育的形式、目标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将教育内容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科学布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教育课程体系。 在育人实践中,从学生需求出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 把握时代发展主题, 着力提高高尚的人格修为, 培养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9]。

2. 不断完善社会责任教育制度

从本次的调研情况看,各高校的认定细则与评价标准各异,学生集中完成较容易认定类别的现象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走向扁平化、单一化,与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初衷相去较远。因此,要从制度制定到制度实施,做到科学论证,有效推进。

(1) 完善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学分评价体系。在本次调研中,对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落实情况的总体评价主要体现在实践性、认知性和专业性上,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以对学分制的落实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首先,开展科学论证,协同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商榷。其次,加强校外调研。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吸取省内外高校的特色做法,查缺补漏。

(2) 制定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学分认定细则。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一项宏大工程,其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其实施理路的丰富性与多维性[10]。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和访谈分析,结合当前教育的时代特征,进一步规范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学分认定的内容,见表2。

表2 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学分认定简表

3. 继续拓展社会责任教育渠道

从本次调研中可以发现,以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制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基于实践现状,继续拓展教育渠道,需进一步融入全媒体时代,持续丰富实践育人的载体。

(1) 拓展网络育人渠道。新时代的育人语境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线下教育方式,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特点日益凸显。针对学分制条件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需逐步健全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主要路径的网络育人机制,在学年初征集发布年度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建立校院两级完善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超市。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迅速,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普遍使用的社交软件,同时对“到梦空间”App系统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及时收悉活动通知。网络育人渠道的拓展还表现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上,应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意识。总体上看,网络的便捷性,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可以自觉查阅第二课堂活动,既拓展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渠道,又增强了便捷度,是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和网络育人的有效载体之一。

(2) 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大学生有效增强社会责任感是通过志愿服务的路径实践,在服务中付出劳动、获得学时、拿到学分。单一的实践形式束缚了大学生的发展,所以要继续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渠道。首先,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继续拓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及劳动等,不断强化对社会的感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以此升华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要将专业深度融合于实践中,通过问题导向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造意志品格。调研的数据显示,同学们对“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一问(多选),85.6%的人选择了“志愿服务多,专业性不强”。当前的大学生多数为“95后”,也即将全面开启“00后”时代,需要大学生在面对当前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专业知识学习的疑难点等方面勤于思考,明确自己的时代责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五、 结 语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自觉,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为人生“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11]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中的生力军,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历史使然,并且重任在肩。社会责任教育的研究,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还需要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继续探索,需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延展责任教育的研究范围。总之,青年大学生不但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而且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学分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