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图片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硬核”力量

2020-08-25

科技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硬核黑洞话语权

吴 瑕

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延伸。国家间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就是要争取在国际上说话的权利和提高其话语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取得与国家地位相匹配的发言权与发言被重视权。经过近40 年的快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西方媒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仍处于弱势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频繁吸引外媒及海外受众的关注,科技图片慢慢展现出它的“硬核”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中国媒体应该抓住我国经济实力与日俱增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带来的有利时机,善用科技图片的“硬核”力量,配合对外传播中的各类技巧,逐步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

1 大事“不失语”,科技图片在西方媒体频频“露脸”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的主张在国际舞台和外交场合的权重与影响[1]。近年来,我国新闻产品的海外媒体落地情况稳步上升,最直接地反映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逐步提升。其中,反映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照片的采用数据尤为亮眼,更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上频频“露脸”。科技图片的对外报道,做到大事面前“不失语”抢占舆论先机,报道“稳准狠”体现专业素养,方能在国际舆论场中站稳脚跟,收获认可和尊重。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的格局。“抗疫”的核心是政治与科学的关系,最终战胜疫情要靠科技的力量。4月14日,我国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启动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成为最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采用“灭活”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一组《新突破!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科技图片,内容包括新冠灭活疫苗样品、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对灭活疫苗样品进行各种检测、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在科兴中维进行疫苗样品抽查取样等画面(图1),得到授权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当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得到遏制,新冠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组独家照片一经播发,被美国、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全球各国近60 家媒体广泛转载[2],展现出我国在不降低标准、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争分夺秒推进疫苗研发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图1 2020年3月16日,工作人员在科兴中维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

再如,我国航空航天的最新进展也一直是海外媒体的“宠儿”。这里简单列举一些相关照片的海外媒体采用数据:《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开启》(图2)最高采用近150 家,《玉兔二号巡视器继续月背行走嫦娥四号部分有效载荷开机工作》最高采用超200家,《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最高采用80多家等。刊登这些科技照片的海外媒体中,不乏华盛顿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卫报、英国每日邮报、雅虎、美国广播公司、美联社、今日俄罗斯、西雅图时报、每日经济新闻(英国)、福克斯新闻网、彭博社、爱尔兰独立报、阿拉伯新闻报等境外主流媒体[2]。

图2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使用减光镜慢门拍摄)

2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图片的“国际范”

“全球竞争的时代,亦是全球合作的机遇。”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全球科技界需要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前瞻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世界科技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我们可以通过更易被海外受众接受的图片报道形式,积极放大中国科学界希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声音,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实现从“被解读”到“我解读”的跨越。

2019 年4 月,世界多国科研人员参与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发布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图3)。这个超大质量黑洞,位于室女座超巨椭圆星系M87 中心,其质量是太阳的65 亿倍,距离地球大约5 500 万光年。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都说“百闻不如一见”“一图抵千言”,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一出,迅速引起全球关注。新华社当天共播发来自上海、东京、华盛顿、布鲁塞尔、智利等地的相关英文图片18 张,内容涉及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会现场和相关科研人员采访等。其中,备受关注的黑洞“真容”照片的发稿时效全面领先美联社、欧新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其他通讯社[2]。照片发布后,迅速收获海外网友们热情点赞,纷纷评论“好赞”“有趣”“星辰大海”等。同时播发的《中国科学家为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作出贡献》,是一个包含视频和图文的融媒体产品,向海外受众详细介绍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在这一全球科研合作盛事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3 2019年4月10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们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3 讲好故事,科技图片也能有温度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话语连着故事。不管地域相距多么遥远、肤色差别多么明显、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多么不同,善讲故事和乐听故事都可以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1]。生动感人的故事,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故事及其涉及的事件和主张的认同,进而提高讲述者的话语权。

多数人眼中的科技图片,常常是“高大上”有余,“人情味”不足。如何赋予科技图片更多的温度和趣味,讲好故事,还得从人的角度下功夫。

2019 年7 月1 日播发的组稿《科技工作者的一天》,创新性地采用照片流的播发形式,带人们走进“中国天眼”FAST,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诸多常人很难踏足的“科研秘境”,向海外的读者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了中科院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反响热烈。

都说,生活中的仪式感让平凡的日子拥有不凡的意义。《科技工作者的一天》组稿也试图通过严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构建出一种“仪式感”,让平凡的科技图片组成有温度、不平凡的报道,感动读者。整组图片展示以时间线排序,从国家授时中心设备显示00:00:00 时的第一张照片开始,到设备显示23:59:59 时的最后一张照片结束,26 张照片形成24 小时的完整闭环。空间上,诸多中科院科研机构亮相,从新疆到云南,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边疆野外科考现场(图4),从国内到国外,一张照片一个时间一个场景,丰富多变。照片“以人为本”,有82 岁仍坚持亲自修改论文的院士,也有为研究昼夜节律对肺功能影响半夜工作的年轻面庞,虽未见让人一看就爱上的“绝片”,但每张朴实照片和图说透出的情感微光,最终汇聚成大大的感动,让读者体会到:大多数日子里,科学家只是埋首于证据碎片和枯燥日常工作的耕耘者。然而,伟大的科学突破,往往都是由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默默贡献而成,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累积产生质变。

当然,组稿能够如此完整的呈现给海内外的读者,依靠的是中科院整个系统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也依靠跑口记者长期以来和对方建立起的良好合作关系。

图4 2019年7月1日14时03分,在西藏海拔5170米的一处冰川,参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队员在监测冰川径流水质(手机拍摄)

4 结语

科学,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科技图片的报道也应秉持着这种科学精神,在报道的内容上要实事求是,客观平实,在报道的形式上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科技图片报道在全球舆论场中有更大的作为。

猜你喜欢

硬核黑洞话语权
HAYDON黑洞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5500万光年之外的“黑洞”,是如何被拍到的
黑洞什么样,有图有真相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