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合教育中普校教师对残疾学生的教学措施

2020-08-24孙美琴

家长·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融合教育

【摘要】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及影响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帮助残疾学生尽早融入主流社会,本文提出了给予差异化关怀和提供个别化训练。

【关键词】融合教育;刻板印象;差异化关怀;个别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1-0010-02

據我国残疾人联合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残疾人口数量高达8500万余人,就人口数量而言,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已成为当下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为促使“融合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提高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更多的残疾学生尽早融入主流社会。

一、融合教育与普通大众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

普通大众对残疾人往往持有“愚笨”“适应能力差”“敏感”“强烈自卑感”等刻板印象,这些印象通常是一些忽略个体差异、没有事实依据,而对这个特殊群体一种极度概括化的偏见。而这些有失公允的固定偏见干预着我们对残疾学生的态度,甚至会给残疾学生带来不公正或过于关爱的待遇。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分离式教育”备受质疑,国内外研究学者不断探索新方法,积极寻求让残疾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新路径。“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有效解决了残疾人教育公平的难题。

二、残疾人刻板印象的影响

普通大众对残疾人士的刻板印象不仅严重影响着残疾人的教育、就业、住房、婚姻以及人际交流等各方面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干扰着残疾人士的心理健康建设。

普校教师是融合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如果他们对残疾学生持有偏见,更加容易引发残疾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把自身缺陷无限放大,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鉴于此,普通大众要理性地关怀和帮助残疾人士,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个体差异,给予差异化关怀,尤其普校教师要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训练,进而确保融合教育的质量。

三、给予残疾学生差异化关怀

一是了解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残疾学生在身体及精神发展上存在自己的特殊性,普校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分析学生的情况,进而确定后期的教学目标。普校教师通常会选用量表的方式鉴别残疾学生智力、心理的发展特点,然而大部分普校教师缺乏量表的专业性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寻求专业量表评估师及残疾学生的相关医师诊断来加深普校教师对残疾学生个人身体状况及心理发展的了解。

二是搜集残疾学生的教育成长资料。普校教师可以通过咨询、走访残疾学生的家长、亲属及相关医师等人员,尽可能多地获取残疾学生的教育成长资料。通过对学生教育成长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梳理残疾学生的缺陷及教育生活经历,为制定个别化训练教案提供相应的基础依据。

三是观察残疾学生的日常行为。普校教师要对残疾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细心的观察和了解,通过每个学生的生活细节,寻找他们在社会交往、学习技能等方面存在或者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而准确地为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制定训练计划。

四、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训练

一是听觉障碍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融合教育中听力障碍学生虽然在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偏差,但大多数具有较好的残余听力,普校教师要加强这类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与沟通能力。制订听力障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时,长远目标应侧重日常沟通与阅读能力训练,加深听障学生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促使听力障碍学生能够与普通学校学生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往。

二是智力障碍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作为随班就读中最主要的特殊教育群体,他们往往具有反应迟钝、意志薄弱、感知范围狭窄等特点。普校教师应着重从行为习惯、智力水平及职业技能等方面人手,不仅帮助他们开发智力水平,而且加强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技能,尽可能让他们早日融入主流社会。

三是视力障碍学生的个别化训练。低视力障碍学生是我国融合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学生群体,他们常出现书写和阅读速度较慢的情况,但大多数低视力障碍的学生没有被检查出来,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被忽视。视力障碍学生常伴有强烈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强烈。因低视力而导致阅读困难,极大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普校教师要从自信心建立和学习主动性两方面训练,自信心上,教师要主动与视障学生搭建良好的沟通关系,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学习主动性调动上,普校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他们的特点,准备专门的学习辅助工具,例如放大镜、大字本等。

四是自闭症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自闭症学生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情绪波动较大,大多数自闭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欠缺。因此,普校教师首先要帮助自闭症学生找到融入普通班级的方法,例如学校规则的遵守、集体活动的参与和情感的表露等方法。其次,普校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自闭症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李拉.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

作者简介:孙美琴(1981.1-),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责编吴娟)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融合教育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
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应对受众流失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