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动脉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20-08-24张培君刘军庞永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5期
关键词:溶栓脑梗死动脉

张培君 刘军 庞永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急诊常见病,急性脑梗死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等多种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现阶段,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常采用溶栓治疗,常见的溶栓方式包括经静脉溶栓、经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广泛,有创伤小、治疗费用少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经动脉溶栓包含神经介入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方式[1,2]。目前,临床上鲜有关于静脉溶栓、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差异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神经介入动脉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2~75 岁,平均年龄(63.23±8.14)岁;临床表现:偏瘫39例,失语21例,意识障碍5例,共济失调3例;既往史:高血压12例,糖尿病5例,血脂异常5例,冠心病3例,心房颤动(房颤)3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3~77 岁,平均年龄(63.40±8.65)岁;临床表现:偏瘫37例,失语22例,意识障碍6例,共济失调2例;既往史:高血压13例,糖尿病3例,血脂异常6例,冠心病3例,房颤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与急性脑梗死相关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证实;同时排除颅内出血者,出现癫痫、偏头痛及晕厥者,发病前3 个月内有脑卒中史者,合并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史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出血性眼部病变者,对本研究内药物有过敏史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准文号S20020034)按0.9 mg/kg 静脉给药,最大使用剂量为90 mg,在溶栓开始1 min 内将rt-PA 总剂量的10%以静脉推注方式给药,剩下的90%加入100 ml氯化钠溶液(0.9%浓度)并于1 h 内完成静脉滴注。

1.2.2 研究组 给予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颅脑CT、MRI 等检查,以明确脑梗死部位及面积,然后以Seldinger 股动脉穿刺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从而了解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状态,进一步确定责任血管所处位置及其侧支循环状况;将微导丝穿过未开通的闭塞血管或有重度狭窄段的动脉血管内,再携微导丝越过需要开通的闭塞血管,再一次进行造影显示动脉腔,然后经Rebar 微导管将Solitaire AB(4或6 mm×20 mm)送至病变血管后释放支架,然后把支架、微导管一并撤出,让其可到达引导导管中,最后把支架、微导管和引导导管同时撤出,再认真检查Solitaire 支架所取出的血栓,若有必要还需多次取栓,最后再进行造影检查病变血管的再通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 治疗后2周时采用NIHSS进行评估,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NIHSS 评分下降>90%为痊愈;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NIHSS 评分下降46%~90%为显效;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NIHSS 评分下降18%~45%为有效;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NIHSS 评分下降≤17%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 采用NIHSS 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 周、2 周时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评分和患者神经功能呈负相关。

1.3.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不良事件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以及穿刺部位血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35/45),与研究组的84.44%(38/4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NIHSS 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后1 d、1 周、2 周时,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NIHSS 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NIHSS 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对比,bP<0.05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出现颅内出血3例、穿刺部位血肿2例、消化道出血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56%;对照组出现颅内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4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78%;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血管再通法包括经静脉溶栓、经动脉溶栓治疗,前者属于一种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均得到大量研究证实,具有操作方便、对机体创伤小及治疗费用低等多种优点,但其血管再通率较低,应用时间窗较短,常常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而且此溶栓方式还有诱发出血的风险[3];后者是经血管造影确定病变血管后再精准注入溶栓药物,所以该方式的血管再通率相对于经静脉溶栓较高,但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4]。

近年来,随着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血管再通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可快速开通闭塞血管,而且不会破坏血脑屏障,不会产生神经毒性,特别适用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超出溶栓时间窗以及静脉溶栓无效等患者中[5,6]。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关于神经介入动脉取栓的报道,虽研究层次不太一致,但研究结果均提示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7]。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是在DSA 直视下采用微导丝、微导管等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同时其还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动脉溶栓取栓的同时还可酌情行支架植入术等一些非药物治疗操作,有利于促进血管再通,提高溶栓效果[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35/45),与研究组的84.44%(38/4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1 周、2 周时,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动脉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均较好,且临床安全性相当,但神经介入动脉取栓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溶栓脑梗死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