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胜气田锦58井区井塌原因分析及钻井液认识

2020-08-24常洪超尹付国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井区井段岩屑

华 松,常洪超,尹付国,海 斌,秦 菲

(1.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河南钻井分公司,河南南阳 473132;2.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公司,河南郑州 450006)

东胜气田锦 58井区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盟北部隆起带,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局部发育、地层破碎和裂缝发育[1]。钻井过程中常遇到井漏、井塌等问题,造成划眼、卡钻、电测遇阻等事故,严重制约了钻井周期。分析已钻井资料发现,刘家沟组地层裂缝发育,易发生井漏;石千峰组、石盒子组泥岩地层坍塌严重,井壁稳定问题突出。如 JPH–406井在石盒子组3 030.0~3 110.0 m井段出现严重垮塌,两次填井侧钻,严重影响了钻井速度和经济效益。

1 地层岩性及黏土矿物组分

锦58井区石千峰组与上石盒子组泥岩分布广、层位稳定,泥岩段长。石千峰组和石盒子组泥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伊蒙混层,含量75%左右;其次为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属于硬脆性泥岩。石盒子组黏土矿物中伊蒙混层含量高达65%~77%;其次为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下石盒子组盒1段储层岩性以含砾中粗砂岩屑为主,其次为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储层中富含黏土矿物,黏土矿物总量为 36.6%~38.1%,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为主,含量高达65%左右;其次为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大部分高岭石、绿泥石与凝灰质蚀变有关,高岭石常呈碎屑外形,地层较为破碎,储层填隙物主要为黏土矿物(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

2 井塌原因分析

(1)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地层泥岩分布广,泥岩中大量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的水化、膨胀、分散是造成坍塌和阻卡的主要原因。

(2)锦58井区多为三开带导眼水平井,二开裸眼段长,同一裸眼段内存在不同压力体系,钻井液密度窗口窄[2]。石千峰组、石盒子组界面造斜井段泥岩需要一定的钻井液密度支撑,而受刘家沟组中下部与石千峰组上部地层承压能力的制约,钻遇石千峰组与石盒子组界面时,密度调整不到位,造成井内液柱压力低,井壁失去力学支撑,导致井壁垮塌。

(3)锦 58井区断层局部发育[3–4],构造复杂,石千峰组和石盒子组发育大段泥岩,上石盒子组棕红、棕褐色的塑性泥岩水化膨胀造浆严重;下石盒子组灰褐色脆性与塑性泥岩整体表现为硬脆性剥落掉块坍塌[5],泥岩层理和裂隙发育,钻井液滤液进入地层,泥岩易水化、膨胀、分散,导致井壁垮塌。

(4)预防井漏钻进时,排量提不上来,不能有效携带岩屑;井斜较大时(大于45°),易形成岩屑床,不易清除,造成通井遇阻、划眼,越划越严重引起井塌。复杂井段多在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地层,岩性为棕褐色泥岩与砂岩互层,胶结差,泥岩易剥落形成“大肚子”井眼,造成井眼不规则。

(5)井漏频繁,因漏致塌。井漏后液柱压力降低,无法平衡地层压力,造成井壁失稳。

(6)钻井液封堵能力较差,失水不易控制,泥饼质量差,滤液进入引起孔隙压力升高,导致井壁剥落;钻井液抑制性不强,泥饼虚厚,造成钻头、扶正器泥包,起钻抽吸,导致井壁失稳。

(7)泥岩段定向钻进,滑动时间长。定向段施工过程中,在泥岩段滑动钻进钻时较长,增加了泥岩段的冲蚀,易造成井壁不规则,不利于岩屑的上返,引起后期通井时间长,泥岩浸泡,加大井壁垮塌的风险。

3 钻井液防塌技术关键

(1)钻至刘家沟组前,加入适量屏蔽暂堵材料,根据相邻区块刘家沟组岩心裂缝测量结果,裂缝宽度一般不超过1 mm。选择不同粒径的颗粒状堵漏材料和纤维状材料,可确保更多的堵漏材料进入地层,即随钻封堵材料要及时封堵微裂缝,防止裂缝扩展,形成致密封堵层[6],起到防漏作用。在钻进过程中及时补充不同粒径的封堵材料,从而预防钻进中刘家沟组的漏失,提高地层承压能力。

(2)提高钻井液体系的抑制能力,强化封堵作用。采用钾铵基复合防塌钻井液,通过K+和NH4+离子的晶格固定和离子交换作用来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7–8],并利用大分子的包被吸附作用,复配超细碳酸钙、阳离子乳化沥青填充微裂缝,降低失水。易失稳泥岩层段滤失量控制在4 mL以下,同时提高滤液黏度[8],减小滤液渗入地层的速度和渗入量,防止泥岩水化膨胀,剥落掉块,达到稳定井壁的目的。

(3)根据井下情况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支撑井壁。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地层调整好流变参数,适当提高钻井液的黏度、切力,保持动塑比为0.36~0.60,减轻钻井液对井壁的冲刷。提高悬浮和携带岩屑的能力,将钻屑高效地携带至地面,做好短起下钻,避免大斜度井段形成岩屑床。加足润滑剂,保持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

(4)控制固相含量,特别是低密度固相。低密度固相含量越低,钻井液的内摩擦力就越小,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同时提高钻井液的高温稳定性、抗污染能力等[9–12]。选用絮凝能力强的聚丙烯酰胺,同时充分使用好四级固控设备,振动筛尽量使用细目筛,提高除砂器、除泥器和离心机的使用效率,有效清洁钻井液,提高机械钻速。

(5)控制起下钻速度。确定遇卡钻头位置岩性,砂岩选点循环,将井筒内的沉砂分段携带出来,防止井段过长、岩屑浓度过高而压漏地层。尽可能减少在复杂井段的起下钻趟数,减少钻头、钻具对井壁的破坏。

4 钻井液体系配方及性能评价

4.1 钻井液体系配方

JPH–438井位于锦58井区核心区,为三级井身结构带导眼的开发水平井,设计井深4 237.7 m,水平段长900.0 m。该井采用钾铵基复合防塌钻井液,强化钻井液节点控制,优化钻井液性能指标,满足井下安全施工。

一开井段采用聚合物钻井液:清水+(6.0%~7.0%)钠 土+(0.2%~0.3%)Na2CO3+(0.1%~0.2%)K–PAM+(0.1%~0.2%)聚丙烯酰胺。

二开直井段采用低固相钾铵基聚合物钻井液:一开钻井液+(0.1%~0.3%)NaOH+(0.1%~0.2%)K–PAM+(0.1%~0.2%)聚丙烯酰胺+(0.2%~0.3%)K–HPAN+(0.2%~0.3%)NH4–PAN+(0.3%~0.5%)降失水剂KJ–1。

二开斜井段采用进入石千峰组后采用钾铵基复合防塌钻井液:原钻井液+(0.1%~0.3%)NaOH+(0.3%~0.5%)K–PAM+(0.3%~0.5%)聚丙烯酰胺+(0.5%~1.0%)NH4-PAN+(2.0%~3.0%)阳离子乳化沥青+(1.0%~2.0%)SMP–1+(1.0%~2.0%)SPNH+(1.0%~2.0%)超细碳酸钙+(1.0%~1.5%)降失水剂KJ–2+(2.0%~3.0%)润滑剂+(1.0%~2.0%)乳化石蜡。

三开井段采用钾铵基复合防塌钻井液:二开钻井液+(0.1%~0.3%)NaOH+(0.3%~0.5%)K–PAM+(0.3%~0.5%)聚丙烯酰胺+(0.5%~1.0%)NH4–PAN+(1.5%~2.0%)阳离子乳化沥青+(0.5%~1.0%)降失水剂 KJ–2+(1.0%~2.0%)超细碳酸钙+(2.0%~3.0%)润滑剂。

4.2 钻井液体系室内评价

4.2.1 抑制性评价

(1)岩屑滚动回收率。采用JPH–406井石千峰组–石盒子组泥岩进行室内滚动回收率实验。实验时间为 16 h,实验温度为 100 ℃,测定温度为50 ℃,实验数据如表1。

(2)页岩膨胀性评价。取标准膨润土过100目筛,以105 ℃烘干,称取10 g,以12 MPa压力下压制5 min后,用高温高压智能膨胀仪在120 ℃、3.5 MPa条件下测其在滤液中不同时间的膨胀率,结果见表2。

表2 高温高压膨胀率实验数据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清水岩屑回收率仅仅只有9.33%,说明岩样具有较强的水化能力,钾铵基钻井液体系热滚回收率可以提高到88.52%,而16 h后线性膨胀率降至8.50%以下,这表明钻井液体系抑制性强,能够有效抑制黏土矿物的水化分散和膨胀。

4.2.2 封堵能力评价

对钻井液体系封堵能力进行了高温高压滤失仪室内实验。实验步骤:①将过40~60目的砂子清洗干净后烘干备用;②在高温高压滤失仪中加入40~60目200 g砂子铺平成砂床;③慢慢加入400 mL钻井液至高温高压滤失仪中,逐渐加压至 3.5 MPa,在120 ℃分别测试1.0,7.5,30.0 min的滤失量;④对测试完30.0 min滤失量的高温高压泥浆罐加压测定封堵膜。计算得到30 min累计滤失量为4.4 mL,钻井液体系封堵能力较好,有利于维持井壁稳定,确保井下安全。

4.2.3 抗岩屑污染能力评价

锦58井区石千峰组、石盒子组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高,钻进中极易水化造浆,导致钻井液性能不稳定,引起井下不安全。取JPH–406井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岩屑对钾铵基钻井液体系进行抗岩屑污染能力评价,实验时间为 16 h,实验温度为 100 ℃,测定温度为50 ℃,实验数据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岩屑量的增加,钻井液体系的黏度、动切力逐渐增加,整体流变性较稳定。当岩屑加量增加到10%时,体系动切力明显增大;体系动切力增加到15%时,上升趋势变大,流变性变差。因此,该体系抗岩屑的污染能力在15%以下,能够有效抑制劣质土的水化造浆,增强钻井液体系的抑制性;同时,在钻进过程中,合理使用固控设备清洁劣质固相,保证泥浆流变性能稳定。

4.3 实测钻井液性能

钻井液性能稳定,流变性较好,失水较小。在三开泥岩段,增大防塌剂含量并提高钻井液密度,保证了泥岩段稳定施工(表4)。

4.4 JPH–438井井径与JPH–406井井径对比

JPH–438井在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地层井径扩大率比JPH–406井明显下降,说明JPH–438井井径规则,结合起下钻情况分析,泥岩段未发生垮塌井眼稳定(表5)。

表3 钻井液抗岩屑污染实验数据

表4 实测钻井液性能

表5 JPH–438与JPH–406井径对比

4.5 应用效果

JPH–438井随钻堵漏效果显著,全井在钻至2 730.0 m(石千峰组)时发生一次漏失,采用桥塞堵漏成功且未发生复漏;钻至石千峰组与石盒子组界面时,井眼稳定,起下钻正常;三开水平段在钻至3 650.0 m时遇到三段泥岩,泥岩总长104.0 m,钻井液密度提升至1.23 g/cm3,并加入超细碳酸钙、阳离子乳化沥青、润滑剂,井眼稳定,润滑性好,保证了井下安全。

5 结论

(1)锦58井区断层局部发育,构造复杂,石千峰组和石盒子组发育大段泥岩,泥岩层理和裂隙发育,且黏土组分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并含较多的蒙脱石和伊/蒙混层,易吸水膨胀、垮塌。钻井液的强抑制性和强封堵性是重点,钻井液密度是防塌的关键。

(2)井区安全密度窗口窄,针对易漏层实施随钻封堵,逐步提高刘家沟组地层的承压能力,可防止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地层发生坍塌。

(3)加强钻井液节点控制,强化钻井液性能,钻至刘家沟组时控制密度小于1.08 g/cm3,进入石千峰组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进入石盒子组前密度达到1.18 g/cm3,完钻前密度维持在1.20 g/cm3,并补充沥青类、超细碳酸钙、润滑剂,增强封堵及润滑性能;水平段钻遇长泥岩,密度提高至1.18~1.25 g/cm3,做好防塌措施,保证井眼稳定和井下安全。

猜你喜欢

井区井段岩屑
岩屑床破坏器在水平井斜井段的清洁效果研究
论细碎岩屑地质录井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定录导一体化技术在J 58 井区中的应用
黄257井区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分布预测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岩屑实物录井成果网上应用研究
法面扫描井间距离的解析算法
石南21井区水淹解释方法对比及应用
从密井网区到探评井区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分井区、分井段均衡注汽在单稠油油藏中的探索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