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智囊团”的科技担当
2020-08-24范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范力
在全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力支撑下,全省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呈现一年四季有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百花齐放态势。
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有一群人带着自身所学,结合全省各地地势、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指导农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产业革命这场战役中,扮演着“智囊团”的角色。
他们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还有来自基层的“土专家”。通过他们的科技指导,助力全省农村产业从传统向现代、从低效向高效转变,真正做到让农民种得好、种得精、能致富。
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农村产业革命指明了方向,也对农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贵州由12位省领导领衔推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组建了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猪、中药材(石斛)、刺梨、生态渔业、辣椒和生态家禽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12支产业专家团队(产业技术服务专班)。
“我们要把成果挂在农民心坎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省辣椒产业发展专班副班长、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已经有35个年头,足迹遍布全省各个辣椒主产区。
夏忠敏是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投身农村产业革命、践行为民思想,将论文写在贵州田间地头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贵州省农科院在前期12支专家团队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农业生产实际,增加了水稻、油菜(特色油料、香料)、薯芋、特色旱粮、薏苡、花卉、蜜蜂、蚕桑、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以及农业产业规划咨询等13支专家团队,涉及专业学科50余个,专家团队成员包括623名科技人员。
“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农村产业革命贡献科技力量。”全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用脚步践行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
产业选择培育特色优势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生态环境好,产出的农业产品具有干净、营养、生态等一系列特点,但局限于地形地貌,长期以来产品单一、不成规模。
如何破局?形成规模化种植,由传统种植向集约规模产业发展转变,成为农村产业破局的关键所在。
找准症结,便精准施策。贵州牢牢抓住技术服务这个“牛鼻子”,推动农业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其中农业科技工作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种什么合适?怎样种才能高产?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全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选择产业。
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孟平红带领的蔬菜科研团队,便是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助力各地产业选择的真实写照。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孟平红在威宁蔬菜示范基地巡查。(受访者供图)
2.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中)实地指导茶叶种植。(受访者供图)
由一季到多季高产、从传统种植向高效农业,从蔬菜“万元田”到“蔬菜321”,从“喜温蔬菜”到“喜凉蔬菜”……孟平红从事农业科技研究32年来,一直致力于蔬菜科研,带领蔬菜科研团队走遍了贵州的山川大地,结合各地的气候、地势等,因地制宜种植各类蔬菜,助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我们先后在惠水石漠化地区实验种植佛手瓜,在威宁实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三白’工程机械化、水肥药一体化、信息化等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示范。这些地方曾经都是以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主,通过科技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产业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孟平红说,从起初研究蔬菜“万元田”,帮助农民种植蔬菜一年亩产值达到1万元,到研究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使农民种菜年亩产值分别达到3万元、2万元、1万元,再到今年开始研究“农业4.0”,他们努力探索一条适宜贵州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4.0”发展道路。
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力支撑下,全省大力调减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结合气候、地形等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择蔬菜、瓜果、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全省各地农业产业呈现一年四季有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百花齐放态势。
科技创新助力山珍泉涌
“贵州是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全国茶叶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没有污染,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向世界发出了喝干净贵州茶的邀请。
书记代言贵州茶的背后,除了贵州与生俱来的气候、温度等先天生态优势外,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助力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晴隆县沙子镇茶叶公司基地,为苗床茶云纹叶枯病提供解决方案;在龙场镇嬢嬢茶叶园,指导技术人员开展茶煤病防治,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正是进入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的工作日常。
“通过科学指导,助力茶叶提质增效。”宋宝安及其团队从以草治草、天敌繁殖、科学用药等方面入手,使得茶叶病虫害率大幅降低,产出效率不断提升。近年来,贵州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为茶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注入了新动能,广大群众在快速发展的茶产业中获益。2019年,贵州茶叶出口金额突破1亿美元,成为全省第一大出口农产品。
贵州茶走向世界,仅仅是全省农产品从低效向高效、从“提篮小卖”向集约规模、现代商贸物流和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的一个缩影。
湄潭翠芽、普定韭黄、镇宁蜂糖李、兴仁薏仁米、赤水金钗石斛、安龙白芨……在农业科技专家的助力下,贵州农产品撕下了“低效、低产、低销、低价”等标签,“高效、丰富、生态、干净”成为贵州绿色农产品的代名词,贵州山珍以泉涌之势,涌出贵州大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