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大天桥,我的故事

2020-08-24赵相康

当代贵州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天桥师范大学贵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赵相康

俯瞰师大天桥。(吴东俊 摄)

有多少人曾经走过师大天桥,就留下了多少故事。正是有了人与天桥的交往,有了故事,天桥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变成了一道人文景观。天桥会拆除,但是那些故事,那些记忆,那些情感,不会消失。你我他的故事合起来,构成一个丰厚的师大天桥都市文化记忆文本。

在20世纪贵阳市所修建的人行天桥中,师大天桥是贵阳市较为有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出于新的建设需要,延安东路与宝山北路交叉路口的师大天桥即将拆除。消息传出,引起一大波回忆。师大人的怀旧自不必说,那些曾常常从桥上走过的人,对师大天桥也同样印象深刻。有多少人曾经走过师大天桥,就留下了多少故事。正是有了人与天桥的交往,有了故事,天桥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变成了一道人文景观。天桥会拆除,但是那些故事,那些记忆,那些情感,不会消失。故事合起来,构成一个丰厚的师大天桥都市文化记忆文本。

郭宜滨:对于这座天桥的情感,源于2011年那个秋天。我从江西来贵州师范大学求学,父亲从朋友处得知同村有个姐姐在这所大学读书,为此联系了她,约定提前一天去熟悉环境。9月21这天,火车提前到站,等待姐姐下课实在难熬,而远处天桥夺目,随即前往闲逛。眼看姐姐该下课了,我开始折回,来来回回多次,都不是想要的出口,感觉自己是在迷宫里走来走去。一座城,总有让你记住的点,提起贵阳,首现脑海的依然是母校,其次就是师大天桥——曾经的风景,车来车往,各种各样的店铺,带我回到2011那个秋天。

谌刚:1988年9月,我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从纳雍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来到贵州师范大学求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我成为师大众多贫困学子中的一名家庭教师。要么傍晚、要么周末、要么寒暑假外出辅导学生,我都要从师大横穿马路到对面的公交车站等车,十分渴望师大正门或者在后门修建一座天桥。转眼间,我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渴望修建天桥或立交桥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2001年10月,师大举行60周年校庆活动,我眼前一亮,一座崭新的人行立交桥映入我的眼帘。这座天桥,作为贵阳的地标性建筑,无形中提升了贵阳的城市形象。以后,尽管师大天桥将不复存在,但我依然会约上同窗好友踏访师大宝山校区,走近师大天桥旧址,找寻曾经的青春记忆韶华美景。

田勇:1998年秋天,我从乌江边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搭上二舅找来的便车,一路颠簸了不知多久才进入贵阳市区,经过金筑大酒店旁的一座天桥下,径直把我送到师大校园里,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因为家境贫寒,看到师大天桥旁的师兄们做家教,我也学着跟他们一起自制广告牌,获得的第一份劳务收入,增加了我的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我走过了4年的大学生涯。毕业后数次回到母校,总要到天桥边的人行道上走走,找寻往时的风景,回味曾经的岁月。站在天桥上,看桥下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这座天桥将被拆除,心里总有些许不舍——这里,曾经带给我希望,助我起航!

蒲华睿:2016年初夏,我在喷水池一家文创公司实习,等待研究生开学的日子,才真正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贵阳。每到周末,我都喜欢到师大宝山校区来逛逛。师大天桥里的世界偏向怀旧,像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挤了一点,但是在悠闲中能发现很多可爱。最开始,因为不注意的细节经常迷路,慢慢熟悉了却发现到处都有标识,慢悠悠很容易就能走出来。可能师大天桥也承载了师大的慢生活,在这里不能着急,它们的慢是平展式的宽阔,只有悠闲能探寻静谧。我在贵阳文化地标里认识它的生活,发现其实存在许多侧面,而且每一个侧面都很美。

何心爽:2015年4月15日,是研究生复试的日子,第一年考研,我的英语单科差一分而名落孙山。当时选在这天寻访师大,是想最后一次来看看我喜欢的学校,告别我的读书时光。从天桥到公交站,几分钟的路,我思绪乱飞,魂不守舍,心绪烦乱。到了公交车站,发现一直抓在手上的包不翼而飞,把我急坏了,包里装着手机、零钱、身份证等各种重要物件。刚回到天桥下寻找,一位开门店的大姐急忙抓住我的手,把我的包还给我,并健步如飞踏上天桥楼梯,此时此刻,她的行为温暖了我那颗失意的心。其实这位大姐、师大天桥和我的母校贵师大一样,没有华丽的外表,但都以朴素的善意和最温暖的关怀,给我最深的文化沉淀和生活素养。

讲述人

谌刚,贵州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毕业,现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毕节市分行纪委副书记、纪委办公室主任。

田勇,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供职于铜仁市纪委市监委。

杨雪,观山湖区中天铭廷小学语文教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何心爽,厦门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硕士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蒲华睿,贵州师范大学文艺学在读博士。

郭宜滨,2015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现供职于江西省于都职业中专。

李佩珺,硕士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

冯子歌,13岁,现为贵阳中天中学学生,家住师大。

李佩珺:对贵阳人而言,它是一座特别的城市地标,但对于一个没有方向感的贵阳人来说,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迷宫,难辨别的程度可以和小十字的地下通道相媲美。记忆中的师大天桥闷热、潮湿、拥挤,但也不乏热闹。按理说走过这么多遍的天桥,已经再熟悉不过,但任凭你的方向感再好,放在师大天桥这里也不顶用。后来去学生家里当家教,去图书馆自习,去导师家修改论文,一遍又一遍走过的是自己的青春印记。西西弗已经拆了,朋友聚会也很少会选择宜北町的师大老店,师大天桥拆除的不仅是一座城市地标,更是一代人成长的记忆。

冯子歌:对这座天桥的情感开始于小学一年级,它承载着我对新生活的渴望。踏上天桥的台阶,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在天桥台阶上,妈妈曾蹲下告诉我:从今天开始子歌上学了!子歌长成大孩子了!这座天桥连通了我与未曾谋面的新世界。那时的我才刚刚有母亲的大腿根那么高,小小的个头,胖嘟嘟的脸,蹦蹦跳跳地踏上前去上学的路。小时候,我的脑袋里只装着对上学的向往。这座天桥,是连接我与知识的桥梁。旧的事物终将逝去,我也需要踏上更广阔天地的路。

杨雪:如果说城市也能像茶一样品味,我觉得贵阳便是母亲为你冲泡的那一壶淡淡的茶,它可能不是最美味的,但却是最暖心的。师大天桥承载着无数贵阳人和师大学子的记忆,刚上大学的时候,在花溪校区的我们对老城区不熟悉,师大天桥成了每次进城汇合的路标。我记忆里的师大天桥是一个迷你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当你走在师大天桥上,随着人群拥挤而暂时慢下来的脚步,与这狭小空间里的声音形成一种时空的恒久,空气之中回荡的叫卖声是贵阳独特的人情味。也许在许多年后,你会想起当你穿梭于师大天桥中,随着人群而慢慢向前行进之时,感受到的这座城市独特的味道——由时光积淀而成的天然人性的本味。

猜你喜欢

天桥师范大学贵阳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彩版作品(1)
天桥音乐剧节印象录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