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整理术

2020-08-23周佳悟

数码设计 2020年5期
关键词:后现代罗伯特矛盾

摘要:20世纪影响深远的后现代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其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了对现代建筑的反思和修正,激起了一种新的建筑思考方式。本文对他在这一理论著作中所呈现的建筑观念和方法进行整理,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罗伯特·文丘里;后现代;复杂;矛盾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5-0068-02

Abstract:In his book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of Architecture,Robert Venturi,a far-reaching postmodern architect in the 20th century,put forward the ref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which aroused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architecture. In this paper,the architectural concepts and methods presented in his theoretical works are sorted out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Robert Venturi;Postmodern;Complex;contradiction

2018年,美國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去世,众多的建筑和设计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重新普及了他在建筑领域所处的位置。诸如,“后现代主义的开拓者”、“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之一”、“现代建筑最不可忽视的异见者”等等。这些称号表明,20世纪中有一个时间,间隔了现代与后现代,而文丘里站在后者的位置上,反省现代主义建筑。这个时间大约集中在六七十年代,集中在当时广泛的学生运动、社会运动之后。一个值得参考的事件是,1972年,美国的公共住宅普鲁伊特-伊戈公寓(Pruitt–Igoe),因为难以维持的、糟糕的公共秩序,被政府炸毁。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的开篇,对这一事件不无夸张地评论道,“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圣路易斯城(St. Louis)死去。”现代建筑已死,这是一个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写于1966年,正好处于一个对现代性不断反思的时期。1966年到1970年在艺术界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美学潮流,比如美国的波谱艺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开始用很多的可乐罐、玛丽莲梦露、玉米罐头等很多不同的流行文化作为美学创作的素材,去除了以往艺术作品中非常精英式的抽象思考,将作品导向开放和冲突。除此之外,文丘里谈到以往时代中出色的文学和绘画,普遍具有矛盾性和不定性。他赞颂这样的艺术形式,认为其中形成的碰撞和张力,是艺术最高层次的表达。同样,建筑也应该具有更强大的包容性,应该呈现更丰富的信息,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流行的、结构的还是功能的、城市的还是建筑内部空间的……他在书的第一章——“一篇温和的宣言”里写道:“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和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他相信矛盾的、多重意义的、不确定的诠释,他认为这种表达胜过现代主义。文丘里的复杂与矛盾,明显批判了简化和理想化的现代建筑。他将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少就是多”改成“少就是无聊”,他认为密斯的建筑过于纯粹,是因为它们逃避了现实的状态和问题,摆脱了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与风险。但同时,文丘里的复杂和矛盾也不是庸俗的、随意的拼凑,不是主观的表现主义。而是,建筑师需要用作品来回应不同的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因此,他认为建筑最终一定会呈现为富有层次而艰难的整体。即,在文丘里看来,建筑更多是同时表达多种关系的媒介。

1 回应个体和整体

建筑需要同时回应个体与整体,一方面,它回应自身的场地状态和周边环境,提供近距离的视觉信息,提供确切的功用,或带来切身的空间感受;另一方面,它同时也在回应宏观的城市脉络,或向处在远距离的、或高速度流动的、或鸟瞰位置的观看者提供视觉信息。因此它会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例如,比利时城市中心广场上的布鲁日钟楼,一个巨大的高耸的塔楼体量放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基座体量上,单纯地观看这个建筑,它几乎失去了建筑比例上的美学追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对于广场来说,这个基座体量与广场上的其他建筑体量形成了较强的整体感,自然地成为围合广场的一部分。而上部的塔楼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回应着更整体、更宏观的城市空间。又例如,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里描述拉斯维加斯的建筑,大多是一个巨型的“标志物”(广告牌)和其背后的一个“棚屋”的结合。一方面,由于城市的扩张和道路尺度的变化,只有巨型的“标志物”,才能将商业信息有效地展示给城市公路上高速驾驶汽车的人们。另一方面,“棚屋”作为建筑的另一个层次,主要回应建筑内部或周边的空间需求。即便仅仅针对“标志物”(“标志物”可被看作是独立的构筑物。)来分析,无论是从“标志物”的形式、色彩还是信息传达上,“……它也必须同时具有供人近看的尺度和供人远观的尺度”。最终,它们复杂、丰富、显眼,并且在夜晚的灯光中变化多端。从文丘里在论述中提到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建筑在回应个体和整体的角色转换中,就会在形态和空间上形成复杂的结果。

2 回应功能或结构

文丘里提到,有一种矛盾是建筑为了不同的功能或结构而表现出来的。在复杂的语境中,建筑总是同时囊括了完全不同的功能。这种“多功能”既有可能是建筑初始建造的时候就需要达成的,也有可能是随时间逐渐累积而成的。弗洛伦萨的老桥(Ponte Vecchio)即是一座桥,也是一个集市。柯布西耶的阿尔及尔“炮弹计划”(Plan Obus)中,蜿蜒在工人住宅屋顶上的高速公路,它既是公路,也是住宅;既是城市中的一个线性架构,也是一个独特的、具有良好视野的地点。文丘里还提到,“康(Louis I Kahn)喜欢画廊,因为它既有导向,又无导向;既是走道,又是房间。日本的犬吠工作室出版过《东京制造》一书,内容是关于东京都市日常的无名建筑現象。在以空间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东京,建筑功能叠加的现象越来越常态化,形成了一种丰富的整体秩序。也许这些案例,有些在建造之前并没有预设,而是具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它们所呈现的复杂的状态,也足以成为建筑以一种整体身份回应不同功能的例证。另外,在某个建筑中,为了达到整体的建筑形态,会使用多重结构。万神庙的主体建筑看似很明显地由圆筒形承重墙支撑上面的半球形穹顶而构成,可是厚达六米的支撑墙也并非实芯,墙体内部的很多部位是由辅助的砖拱券构成的,这些辅助拱的形状嵌在水平的砌体墙中,在墙体外表面上是可见的。这不仅是在建筑结构上,甚至在历史文化意义上,都使得万神庙的含义丰富起来。面对多功能和多重结构,建筑以多种秩序并列存在,或其中的一种秩序从另一种主导秩序中破出来,这些正是文丘里愿意理解和实践的事情。

3 回应室内和室外

室内和室外的不同是建筑中矛盾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20世纪现代建筑,外部须表达内部,内部的功能须用与其对应的形式表现在外立面上,力图让人一目了然;或者,建筑内外须保持某种一致性,最好使建筑内外空间连续和流动。比如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室内外没有明显的边界,片墙的错位使得室内外关系非常模糊。而文丘里认为建筑内外要有一致的系统是不对的。他举例说埃及的神庙,就是一个“盒中盒”的形式,神庙外部有一圈墙体,作为建筑的防卫系统,内部有另一圈退进的墙体,用于空间的围合和划分。两层或多层的墙体相互分离,又自成一体。再如,在阅读一些古典建筑平面的时候,它们的边界往往受到城市地块或相邻建筑的限制,是倾斜的,或极不规则。而进入内部之后,空间却变成了严肃的轴对称形式,以回应内部的功能。甚至在庞大的古典建筑体量当中,还会出现转轴,产生空间的多重秩序。文丘里认为,这样的概念对于当代建筑很重要,因为它们需要同时回应反差很大的室内外空间。文丘里非常欣赏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所做的建筑,他设计的卡雷住宅(Maison Louis Carree),坐落在郊外的一个山坡上,建筑外部形式被一个大的斜屋顶所统筹,既回应当地住宅的形式与体量,同时也呼应了场地的坡度;可是室内却用木构造做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有机曲线的天花板,柔软而温暖。整个顶面也因此处理为双重覆层。这些内外之差,都表达出现代建筑所不具有的丰富性。

4 回应传统或历史

一部分后现代建筑师重新将目光投向传统或历史,认为依然需从传统建筑中吸取实用价值或艺术价值。文丘里提到:“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环境给部件以意义,而改变环境也使意义改变,因此建筑师通过对部件的组织,在整体中创造有意义的环境。如果他用非传统的方法运用传统,以不熟悉的方法组合熟悉的东西,他就在改变它们的环境,他甚至搞老一套的东西也能取得新的效果。”从这段陈述中,大致可以读到文丘里对待传统的态度和方法。他将传统看作是碎片化的,通过把某些碎片放置在新的环境中,来重新获得意义。它不仅新而且旧,虽然平庸可是极有机会变得生动。而与此同时,这些传统和历史的碎片还能反过来,使整体的架构更加清楚,加强整体的强度,丰富整体的意义,哪怕只是多一层隐喻。所以建筑师应该更多地选择拥抱它,而不是拒绝或放弃。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Ronchamp Chapel)具有如此强势的整体感,可是他将一个原来教堂中平凡无奇的圣母像放在一个重要的洞口,这个极弱的传统碎片产生了戏剧化的张力。这一表达效果比从头至尾的一致性更加强烈。当然,这些碎片一定会次于建筑的整体架构(法则)而存在。

和文丘里同时代的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也非常重视传统建筑和城市,但由于他们两人所经历的城市建筑状况都十分不同,他们对待传统或历史的方法有较大的差别。欧洲的城市建筑是在中世纪,甚至更久远的历史基底上,慢慢演变而来的。罗西在意的是,这种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有没有经久的、变化极为缓慢的东西。因此他着眼于从建筑的历时性过程中,归纳出某种“类型”,继而基于“类型”上创新。在建筑中,以“类型”而不是“碎片”来回应传统或历史。也就是说,如果把传统看作是一篇文章,罗西从中取的是一种“书写习惯”,而文丘里取的是“词汇”,再将“词汇”填入新的架构中。但不论使用何种方式,后现代建筑师认为,现代建筑所呈现的统一性是单薄的、扁平的,抹去了建筑和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维度和层次。

结论:在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当中,他还提到了非常具体的关于处理建筑中矛盾的方法,诸如如何适应矛盾,如何使不同的秩序并存等等。甚至有时候,需要分层次去认识和分析矛盾。矛盾在复杂的构图中会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状态:“当观察者围绕一座建筑并扩大到一个城市是尤其如此:一个时刻只有一个意义是重点,另一时刻有另一个意义是重点。”总之,文丘里在这一著作中,除了列举了部分历史建筑来佐证自己的建筑观,也以此观念生动地评论了先锋建筑师们的作品,在他的笔下,他们或多或少能富有技巧地用建筑来回应各种状况。除了一直把密斯里确立为其对立面,当作他批判现代建筑的一个明确的靶子之外,对于现代建筑,文丘里并未一味地否定。实际上,相对于现代建筑,文丘里的建筑难以模仿,后现代艺术和设计的成果也大都难以模仿,因为它们不像现代主义的作品那样,只是单纯地关照自身,因而它们的弹性更大,也更复杂。而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来看,文丘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在六七十年代建构的理论,成为了建筑和城市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标杆,深刻地影响了库哈斯(Rem Koolhaas)等后来的建筑师,并被放到新的语境中试验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美]罗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美]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宋雨,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理论中的“context”概念[J].世界建筑,2020.1

作者简介:周佳悟(1991年11月)女,湖南,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后现代罗伯特矛盾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矛盾的我
90后现代病症
“矛盾多发”可怕吗?
勇敢与懦弱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我并不完美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