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宇:东北浪漫事有爱也有苦
2020-08-23韩哈哈
韩哈哈
在经验匮乏的时代,如何在相同的人生困境中展开惊奇和历险,是写作者需要思考的事,班宇找到了一条书写的路——在那些游走于铁轨、工事与大雪边缘的印厂工人、赌徒、患病的女孩或者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身上。
班宇
小说作者,沈阳人,1986年生,曾用笔名“坦克手贝吉塔”,已出版小说集《冬泳》《逍遥游》。
2016年,班宇30岁,第一次写小说,是在朋友的说服下参加了豆瓣阅读征文大赛,他提交的描写工人阶级悲喜剧的短篇合集《打你总在下雨天》获得了喜剧组征文的首奖,几篇文章后来被合并进《工人村》一文,收录进《冬泳》。
在作者们的讲述中,有些小说起源于一个句子,有些起源于一个故事,班宇的写作通常起源于一种情绪。这个情绪,他无法用五个或者十个形容词把它准确描述出来,只能凭借这股厘清它的冲动,用一篇文章的体量来尽量描绘,类似于用笔画圆,你知道核心是什么、在哪里,但你无论如何也穿透不了它,只能畫一圈、再画一圈、再画一圈,以无限接近于它。
班宇在书写时保持着—种激情,以一种活跃的状态,一口气写到晚上12点,或者凌晨2点,这样的状态持续几天——他会不太间断地、尽量快地直接完成初稿,有时稿子写完了,身体上还留存着那种持续的亢奋感。在这之后,再进行反复地调整修改,改动有时会很大,删掉1/3或是2/3的篇幅后慢慢修补。
对班宇来说,没有牢靠情感根基和情感冲动的小说是不成立的。
在此前,《收获》杂志编辑、也是班宇好友吴越对其的采访中,班宇表示,对他来说,小说就是用虚构的方式来说实话。“我还真是一个不能对自己的写作撒谎的人。我也可以写非虚构,但非虚构里面容不下捏造,我也可以写乐评,但是我只想说实话,只能说实话,写乐评的时候就得罪很多人。写小说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后一个选项,一个最合适的东西,在这里面我可以半真半假,说点实话。”班宇说,在小说里说实话,我认为还是在说实话。
这或许正是班宇的文字可以安慰到别人的一个原因。他的小说很少出现那种作者无暇顾及他们幸福的功能性人物,他笔下众人的生活令人信服,在混沌(或者说暧昧)的生活里,班宇坚持呈现每个登场角色的立场、看待世界的角度、情感和诉求。
《冬泳》与《逍遥游》描写了许多上个时代的故事,不过,同《冬泳》中人物同龄的班宇父母却不知道,他们的孩子究竟在写些什么——他们没有就写作进行过什么沟通。
对于这件事,班宇的感受是,“特别好”,“我也不希望他们太关心这种事情,也很难向他们说明虚构和非虚构”。他说,你是没写父母本身,但是你写了那个时代父母某个朋友的影子,难道要让他们去回顾那位过得很悲惨的朋友的生活吗?
相应的,班宇愿意把小说的结局写得暧昧,这体现在阅读体验上就是漫长的余味,许多篇章我都感到,只要班宇继续往下写,这样的生活就可以永无止境。
相比《冬泳》,《逍遥游》毕竟是作者两年后的作品,它们会有什么不同吗?写稿前,我遇到了同在阅读本书的东北籍编剧鹦鹉史航,不可避免地向他询问了阅读感受。
在史航看来,《冬泳》与《逍遥游》是有很大区别的,其间的不同大概可以这样概括:班宇在《逍遥游》中表露的野心要大于《冬泳》,他要证明自己在写作时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唯物主义者,还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唯心主义者,证明他不仅能写人世间的故事,还能写人世间的概念,以及那些由概念产生的想象。史航说,《冬泳》里的故事总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只是有时候是走得端端正正的脚印,有时候是故意歪歪斜斜的脚印,但在《逍遥游》里,就有了一些离地半尺的内容,“这就是他要证明的东西,就算不能证明自己有翅膀,起码要证明,自己是有轻功的。”
当年《冬泳》读完,史航就对班宇产生了好奇,一个人在往北走了一段之后,他接下来是接着往北走,还是要转身向南走呢?现在,他有了答案。
关于《冬泳》的内容聚焦于上个时代,却在如今社会引起广泛共鸣的这件事的原因,班宇试着分析:可能是因为“东北”这个词在核心概念上并不是指过去,而是指未来。“我觉得一个作品在此刻能受到关注,不仅仅因为它怀旧,而是它其中一定展现了某种未来性。1990年代的时候,他们所想象和展望的和我们今天其实也差不多,这种共振,一代人在遥望另一代人的时候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进入2020年,疫情的反复,南方的洪灾,我们似乎更能体会到小说中人的心境,或许正如班宇所说,我们有着同样的忧虑、焦急,又时刻想对自己诚实。
对话班宇
Q你对于人群是什么态度?你喜欢跟人群打交道吗?
A我小说里有很多人的故事,但我其实不是特喜欢跟人打交道,我在沈阳经常聊天的朋友也没有特别多,虽然我有很多朋友,但常聚的可能就那几个人,因为大家平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说到无效的社交,我其实不明白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什么样的社交是有效的。
我经常遇到一个困惑,就是别人说我有一个故事,讲给你听,你可以当个小说给写出来,他讲完之后我就觉得,这是他认为的小说,而不是我认为的小说。我从来不会把别人的这种故事当成小说材料来处理,我觉得小说材料是需要自己等待和寻觅的。
Q你的父母是怎样性格的人?
A他们是最标准的那一代工人。我觉得,只有那一代人才会成为这样的工人。(“那一代人”)生于六零、六一,在八零年、最辉煌蓬勃的时刻进厂,然后随着铁饭碗一点一点消失,从“信”进入到“不信”的状态。他们不觉得自己的工作好,也不觉得差,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别人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们的性格会比较保守,对于大多数的事情,他们不支持,也不反对。你下岗了吗?我也下岗了,咱俩一样;你一个月挣600?我挣550,那我也不觉得50块钱就怎么地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Q如果不是作为工人,而是作为父母,他们是什么样的性格?
A是沉默的性格。
Q你希望自己拥有哪种品质?写作上的或是生活上的都可以。
A虽然听起来不像,但是有一个品质是东北人特别渴望拥有的,那就是优雅,优雅是一个重要的品质,优雅是我对人的尊重态度。我在小说里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是我特意要把它做那种夸张的脸谱式的处理,我就觉得这是对人物也好,对于日常也好的一种真正的尊重,这种尊重会让自己更优雅。如果我是一个优雅的人,那我认为我处理很多事情的方式都会是得体的,我希望自己就拥有这样的品质。
Q有没有什么是你认为要坚持的价值观,而又有没有什么是你比较讨厌的价值观?
A我从来不以价值观来判定自己和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我觉得这东西太简单了,做小说就是一个可以把问题推到更大地方的这样一个产品,你会发现所有的小说里几乎都很少出现那种鲜明的恶人的角色,都是灰的,是非常复杂的,哪怕是他的动机和行为,小说就是要解释这些,而明确的价值观很容易非黑即白,小说就是永远在认同和否定之间来回摆荡。
Q你如何看待文学在目前时代的一个地位,包括大家对严肃文学的态度?
A这个问题很难说,我反而觉得它变得比10年前或者15年前更重要了。大家知道文本逻辑可以是自我秩序的梳理,也可以是某种延伸出来的其他东西的一个本质,比如影视、话剧、一些艺术作品,甚至比如就是那些想法。所以,我真的觉得大家在今天可能比文学最不受重视的时代要好一点,我觉得文学的读者其实在变多的。
Q在你目前为止的人生旅程中,有没有什么道理想要分享给年轻的朋友?
A如果一个人打算甩掉自己的一部分过去重新开始,这是不可能的,我请他面对现实,请他清楚,人的追忆和未来都是无限的,不可能真正抛开哪一部分。我觉得好好地接受、好好地去从这两个维度上各自去追寻到一个更极致的深处,是你跟过去未來和解的唯一方式。
Make东北Great Again
这是一些东北籍作家的作品推荐。
不过,即便这些作品确实呈现出了部分东北,文字仍然只是我们靠近地域的一个切面,就像班宇说的,东北既不是我写的那样,也不是你认为的那样,它具体啥样,你就自己来看一看。
《冬泳》
作者:班宇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理想国
《冬泳》收录了班宇的七篇小说。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地存在。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逍遥游》
作者:班宇
出版社:理想国|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收录七篇风格殊异、深具探索性的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更为阔大的文学面貌:干冷枯燥的风,空气里的土与尘,即逝的光,喷出的泉水,荡开的地火,不存在的文本,溺水者,迷途者……
人物与故事相互嵌套,梦境与隐喻绵延不绝,一切遂变得模糊,如雾中风景。
班宇像一位幽暗时代的幸存者,盗取火种、探寻原罪,穿梭于种种混沌难言的人生困境之间,并将之统统引爆,创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神谕时刻。
《飞行家》
作者:双雪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为被损害的人,为人性中珍贵的瞬间,留下虚构的记录——酷寒里有温情,黑暗里有光明,绝望里有希冀,卑微里有崇高。
《飞行家》里依旧有双雪涛擅长的主题:血腥的暴力、衰落的北方、渺小的边缘人,这里有失败的小说家,枉死的工厂主,沉溺幻想的小职工,落魄潦倒的写手,被遗弃的孩子、女人或丈夫……但它更承载着爱、梦想、道德、尊严,以及人性中的光明,它们在北方铁幕般的大雪中,迸发出微小而珍贵的火光。
《无中生有》
作者:刘天昭
出版社: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理想国
这是一本云烟之书——这是一个人“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膏春末期试图将人生与世界彻底想明白、并且以为非如此不能开始生活的努力。主人公持续地观察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剖析内心缠绕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绝望地想象一个坚实纯粹的自我。在书中,作者放纵过度醒觉的意识和永不止息的怀疑,复活那些精神上的具体,让语言不断重复、循环,像海浪推沙,撞击边界。
《潦草》
作者:賈行家
出版社: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理想国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
《生吞》
作者:郑执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冬,十七岁少女黄姝惨遭奸杀,全身赤裸被弃尸于一幢烂尾楼前的雪坑。大雪覆盖了胴体也掩盖了重要线索,作案手法和动机成谜。十年后,又一具少女尸体被剥光衣服丢进雪坑,作案手段完全复刻,可昔日重大嫌疑人却早已去世,追查此案的老刑警冯国金再次坠入迷雾。随着尘封旧案重见天日,一段深埋在五个少男少女闻的残酷青春往事浮出水面……跨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将悬疑小说推向新的文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