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战八年的胶东子弟兵

2020-08-23滕长富王湘越

山东画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子弟兵胶东老照片

滕长富 王湘越

胶东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半岛的胶莱河以东地区,三面环海。这里是中共地方党组织开辟和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首创区,也是山东抗日战场重要的后勤补给与兵员输出地。胶东被称为当时全国民主政权最稳固、经济实力最雄厚、革命文化最活跃的抗日根据地。

八年中,八路军胶东部队共对日伪作战7590次,攻克据点425处,毙伤俘日伪军13.4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两个师、两个警备旅,另有一个海上支队,共产党员由初期的1800余人发展到6.3万多人。以从胶东走出去的子弟兵为骨干,先后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31、32、41四个集团军。通过办抗大胶东支校、胶东党校、胶东公学、胶东建国学校等,胶东抗日根据地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干部。这些干部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日前,家住莱阳的藏友,发来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虽曾被水渍浸湿有多处污损,历经岁月洗涤,但画面保存尚为完好。照片反映的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群众欢送海莱地区农村青年入伍参军的场景。从照片画面显示的拍摄时间看,正值抗战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照片左侧印有一段文字,全文如下:“海阳县东村村团长于学勤等十一人抗战热情高涨,决然扔下锄头走上前线,临行时群众锣鼓欢送并摄影留念,1945年3月11日。”在照片底部用钢笔写有“海莱子弟兵团”的字样。从整个画面看,显示的是在一个宽阔的大场地上,用木桩、树枝扎起的临时欢送台,台上后排穿棉袍、戴礼帽的,应是区、村干部或当地知名人士,台子最前排胸带光荣花、整齐伫立的,是村自卫团团长于学勤等11名即将参军入伍的农村青年。画面近处,是村里前来欢送的群众,期间有妇女儿童,有戴毡帽中老年人,他们摩肩接踵、全神贯注地遥望镜头,目光里充满了新鲜、好奇。

在物质條件极度匮乏,备受日寇封锁与扼杀的根据地时期,此类照片能够保存下来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张珍贵老照片跨越了七十五个春秋,既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更展示了面对侵略者,山东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志。山东省档案部门相关专家认为,这张老照片,真实再现了当年海阳人民送子参军、支持革命的壮观场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山东省供销总社的离休干部于彬女士,是这张老照片中于学勤同志的胞妹,她也有一张同样的照片,2017年11月29日,她把这张珍藏多年的“传家宝”,无偿捐赠给山东省档案馆永久保存。据于彬老人讲,于学勤光荣入伍后,在胶东地区参加了打击日寇、歼灭伪顽的一系列战斗,后又跟随大部队渡海北上,去开辟东北战场,为民族独立与全国解放的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解放后,于学勤转业到沈阳市工作。

抗战老照片作为影像资料,有别于其他的历史文献,能更直观、真切再现当年的社会现实,可以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去领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深刻内涵。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王立群  助编/李潇雨)

猜你喜欢

子弟兵胶东老照片
聂荣臻首提“子弟兵”一词
胶东地区金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写好行动显真情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子弟兵”称谓的由来
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