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思维真正发生
2020-08-23宋丽丽
宋丽丽
【关键词】数学思维;学习起点;选择空间;思维差异;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9-0074-02
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儿童的深度学习会伴随着深度思维,深度思维又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在教学中,只有触发“数学思维”,儿童的学习过程才会真正开始。那么,如何让儿童的数学思维真正发生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1.关注儿童的学习起点。
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过程,这里的已知就是儿童的学习起点。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学习起点常常被我们误解。教材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把某一块知识划分成几个单元,再把某个单元划分成几个课时,最后把某个课时划分成几个学习过程,这样划分的依据是逻辑上的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把儿童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把儿童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细化,这种整合和细化的依据就是教师经验上的儿童。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儿童,一个是现实世界中的现实儿童,一个是教材中的逻辑儿童,一个是教师心中的经验儿童。关注儿童的学习起点,就是把现实儿童、逻辑儿童、经验儿童进行高度统一,这样才有可能找准儿童真正的学习起点,让他们的数学思维真正发生。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一课,课始,可以让儿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怎样画出一个圆?接下来,儿童的思维过程将会这样展开:首先,回忆圆的形状,在头脑中思考圆的特征;接着,把头脑中圆的特征转化成实际的操作——画圆;最后,如果在画圆过程中发现画出来的圆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形状进行调整,进一步抽象圆的特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链接现实儿童、逻辑儿童和经验儿童,儿童的数学思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2.关注儿童的选择空间。
兒童是一个多样化的个体。虽然在同一个空间里学习,但现实中的儿童在学习空间之外接收到的信息不同,经验也就不同,所以,进入课堂的儿童的已有经验水平和知识水平呈现出差异性。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给予儿童的选择空间比较狭小,大部分儿童就都会沿着同一个通道去思考,儿童的思维空间也就比较狭小。有些思维,儿童在过去的经验中已经发生过了,如果继续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就是在原有的水平上重复,没有真正发生学科思维。因此,教师教学时应注重给予儿童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如教学苏教版三上《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在儿童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可以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工具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此时教师提供单一的工具,如三角尺、钉子板或方格纸,那儿童做出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就会大同小异。但如果给儿童足够大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工具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儿童将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尝试不同的思维方法,做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自然也会多种多样。给予儿童足够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儿童将会结合自己的经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每一个儿童都在超越自己原有的经验,每一个儿童的思维都在发生着变化。
3.关注儿童的思维差异。
同样的课堂,同样的终极目标,同样的学习过程,但儿童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思维差异,让他们都能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只有允许思维差异存在,每一个儿童的思维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如教学苏教版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让儿童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自主探索43×12的结果,有的儿童会根据乘法结合律将43×12转化成43×2×6;有的会根据乘法分配律将43×12转化成43×10+43×2;有的会利用竖式计算。在这种允许思维差异的课堂里,每个儿童都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着探索,儿童的数学思维真正发生了。
4.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还需要关注儿童数学化的思维过程。只有形成数学化的思维过程,儿童的数学思维才是有效的。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抽象、推理和建模。从这样的角度思考,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是让儿童去抽象、推理和建模。儿童在数学课堂中发生了这样的思维,才是真正发生了数学思维。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因为长方形有的特征正方形也有,但正方形又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因而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教师需要让儿童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引导他们经历推理思维过程。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二(8)班同学排成了一个每排7人,有7排的方阵;四(5)班同学排成了一个每排8人,有6排的方阵(两个方阵中,学生前后左右间距相等)。你能看出这两个方阵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吗?把生活中的场景抽象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让儿童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有助于儿童真正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综上所述,课堂思维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数学课堂中,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的数学思维形式,才能让他们的数学思维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于正军.应让有效记忆成为儿童数学思维的起点[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4):31-33.
[2]梁培斌.数学思维素养:儿童带得走的智慧[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A版),2018(7):94-97.
[3]张锦.“任性”表达:儿童数学思维的理性观照[J].江苏教育,2016(5):24-26.
[4]刘子嫄.聚焦“有序” 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生长[J].江苏教育,2018(17):35-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