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心病
2020-08-23杨放如杨期东
杨放如 杨期东
张阿姨稍一运动就心慌心悸,四处求医看病,也找不到实质性问题,甚至有人说她是装病,让她苦不堪言。在门诊,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患者自述身体多处“不舒服”,或是胃,或是头,或是心脏……但做了各种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其实,他们可能不是躯体有病,而是心病所致。这在临床上称为神经官能症,是心理、情绪问题“躯体化”的表现。
一些常见病,如高血压、胃溃疡、哮喘、皮肤过敏、妇科炎症等,均与情绪息息相关。临床常见的躯体化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如头昏、头痛、耳鸣、乏力、睡眠障碍、胸闷、心慌、慢性疼痛、咽喉梗阻、腹胀、尿频等。在门诊就诊时,这类患者往往以丰富、多变的躯体症状为主诉,但一路检查下来,躯体症状与相应的医学检查不符,对症治疗也没什么效果。
多数人认为,心理有问题应当表现为焦虑、恐惧或其他情绪变化,又怎么会以头痛、腰痛和胸痛等躯体症状呈现呢?
人的身体和心理“共用”一些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脏器有病变,大脑会痛苦,影响心理承受能力;反之,脑部出了偏差,也可能通过生化的方式扰乱身体各部位。
实验发现,人的不良情绪会使机体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神经与血管都有损害。如愤怒、焦急、恐懼、沮丧、悲伤、不满、嫉妒等情绪,过分刺激人体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容易诱发多种疾病。曾有一位面部神经疼痛的病人,到处求医问药都没效,但当他经营的公司财务问题解决后,久治不愈的疼痛突然消失了。
生活中,精神压力无法缓解的人,心病转化为器质性病变的危险更大。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渐以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况除了对症治疗,还需要“救心”。
应对心病,主要从预防着手。培养宽容大度的胸怀,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当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及时疏导宣泄,不让自己沉浸其中。还要通过饮食、起居、作息、运动、行为习惯等来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从而改善健康。
(摘自《百姓生活》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