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城市理性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
2020-08-23张卓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也致使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等问题发生,从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在本文中,首先对城市理性发展的理念及人居环境基本概念进行了一定概述,并基于此,对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同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理性发展;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
1、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期间,城市不仅仅是商业区、工业区、交通网络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科研机构、文化教育以及餐饮服务等集中的区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扩张会对城市周边的农用地进行了占用,这对生态敏感区产生了极大地破坏,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房价的不断上升,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城市人口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期间,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土地利用率不高、城市居住成本较大等问题,从而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基于城市理性发展思维,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市理性发展理念及人居环境概述
2.1城市理性发展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并呈现出盲目扩张的严峻形势。城市建设发展期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大量的农田、森林及湿地,严重的甚至对一些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产生了破坏。在过去,城市发展期间,往往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有所忽略,这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城市扩张所造成的问题亟待探索并对其进行解决。所以,相关研究人员对城市理性發展的理念进行了提出。
通常来说,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主要涵盖了下列几点:(1)需要对大量的开敞空间进行保留并对环境的质量进行保护;(2)对城市中心区域进行重新开发并对更新的布局结构进行利用实现对中、高收入家庭的吸引;(3)通过对能够步行的社区进行建设,对土地多途径利用进行鼓励,并对能够促使社区更加富有吸引力的其他设计要求进行利用,来对城市与新开发的郊区中存在的设计障碍进行清除;(4)在个体与邻里间对一种相对广泛的社区意识进行创造,在整个大都市区域内促使一种相互团结、和谐互助、互相依赖的意识得以形成。
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院长布朗教授认为,在城市理性发展期间,怎样能够使市场各方用地需要得以切实满足的同时,又不会致使城市产生无序蔓延是关键所在,并指出只有对土地供给和需求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获取,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该问题得以一定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理性发展理念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符合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在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之中,涉及到的很多原则与做法,跟我国目前所倡导的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举例来说,对城市向外扩展进行有效控制,切实保护好农田,并对土地进行科学、高效的应用。虽然在土地规划上,我国与国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其发展趋势基本相似。因此,应该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对国外城市理性发展方面的做法进行积极地参考,立足于我国国情,创造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切实推动城市理性发展理念下我国城市建设的更好发展。
2.2人居环境概述
2.2.1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所谓人居环境,实际上是在人类居住与环境科学两大概念基础上而不断发展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居环境分为广义与狭义上的两种概念。从广义上来说,人居环境主要是说与主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各种非物质性及物质性因素的总和相围绕,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人类发展期间的各类要素。从狭义上来讲,人居环境主要说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活动场所,其是在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手段而建设的一种环境。
2.2.2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通常来说,城市人居环境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其一,居住条件,其体现主要是通过住宅自身价值实现,具体涵盖了住宅的面积、质量及其相关设备等;其二,生态环境的质量,其在对城市生态环境水平高低进行反映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城市大气质量、噪声、水资源质量以及绿化程度等因素来进行;其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其高低主要与各种文教设施、各类活动场所、商业服务业设施、道路广场以及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关。
3、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几点建议
城市理性发展理念的有利之处及在国外一些国家的具体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妥善处理起到一定意义上的引导。以下主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
3.1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促使其功能更加多样化
在城市发展期间,假如城市用地结构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住房紧缺、交通堵塞等问题发生,同时,也会使得城区企业发展空间不足,住宅生态环境出现逐步恶化等严重问题,对整个城市土地利用总体效益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城市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因而其对城市绿地与交通用地进行占用,造成城市绿化用地减少,加剧交通堵塞问题,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对此,在城市土地规划中,应该对混合利用的方式进行采用,切实把工作、商务、娱乐、休息以及居住等相结合,在每个社区中对具备多样化功能的住宅进行提供,其中涉及商品套房、独立住宅、低造价住宅等等,居民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同时,融合学校、公园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对混合使用的建筑进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城市空间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除了能够营造优越的城市环境及城市形象,并且能够使土地资源得以有效节约,对于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打造良好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其一,从城市社会发展方面来看,打造宜居城市,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良好的治安水平、公正合理的财富分配、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条件是十分基础性的。所以,为了能够使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得以提高,应该对具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构建,其中涉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以及优抚安置等等,切实保障居民生活。
其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才能够使城市中存在的贫困问题、就业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得以更好的解决,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硬环境,助力于城市人居软环境的优化。城市是否宜居,还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潜力,有着较强发展潜力的城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以保障,在保证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切实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其三,城市需要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适宜的建筑人工环境,有机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人工环境,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观,从而提升生活舒适度。一个城市的发展,基础性条件就是需要保护农田、开敞空间、自然景观、保护生态敏感区,具体来说,就是对绿色空间进行保护,实现空气、水源的清洁性,建设居民休憩场所,对适宜步行的邻里小区进行打造,对开敞空间、自然美景、水道以及其他具有特殊环境价值的地方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
3.3保证房价的合理性与可承受性
城市是否宜居,不单单只针对一部分人,而是对所有人来说的。所以,在城市中,其房价应该保证绝大多数人能够承受。在城市理性发展理论中,对城市增长边界进行设定,对于城市土地使用率的提升十分有利,同时,对住房密度进行适当增加,以此来对舒适的公共环境或者是效益进行换取,特别是能够支付得起的住房。在我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是粗放式的,再开发潜力比较大,应对理性消费进行提倡,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居住标准的引导与控制能够关乎国家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居住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离现象,相当一部分人们的家庭居住建筑仍然在60平方米左右,也有一些已经達到了上千平方米,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使每个人剧能够享用适当的住房,对于房屋的面积方面,不能过大,大房型除了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会使房屋建筑的总价过高,使人们难以承受。
对于一些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政府部门应该适当予以政策方面的倾斜:第一,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进行大力推进,并对其面积进行合理控制,对经济适用房的取得渠道进行畅通,从而使有需要的人们能够顺利申请到经济适用房;第二,对廉租房投入进行增加,促使人们在城市中生活能够有房可居住;第三,对土地供应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土地供给得以切实保证。
3.4打造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
建设宜居城市,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城市可达性高且机动交通量少。未来城市发展期间,在交通方面,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而非仅仅局限与小汽车。在城市建设中,应对自行车道、人行道等进行建设,倡导人们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车、地铁等等,从而使城市交通压力得以切实缓解,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通过对道路规划进行加强,不断完善现有的交通系统,对多种交通模式进行扩展,使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得以解决。
相关部门在制定交通政策的时候,需要对经济体利益最大化的偏好进行摆脱,甚至需要对小部分部门的利益有所牺牲,对简单多数的原则进行遵守,首先需要对绝大多数的公众利益进行确保。在城市交通发展期间,应该对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大力发展,对交通需求进行积极地引导,切实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对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行大力支持。
结语:
总而言之,引进城市理性发展思维,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提升城市居住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对城市的用地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切实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城市,实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7(04).
[2]赵延德,张慧,陈兴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客观指标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04).
[3]张智,魏忠庆.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生态环境,2006(01).
作者简介:
张卓(1984.08-),男,汉族,湖南益阳,本科,工程师,从事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