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德育视角下的班级文化墙建设

2020-08-23曾文婕谢少菲

中小学德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约隐喻动态

曾文婕 谢少菲

摘    要 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墙建设,存在“公约墙”重积分轻行为指导,“意象墙”重美观轻情感熏陶,“动态墙”重形式轻全员共建等问题。具身德育理论倡导“身体-情境-行动-认知-感情-养成-开放”七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阐明了道德行为背后的多种隐喻,为班级文化墙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展望未来,应着重建设以行为指导为目的的班级“公约墙”、以情感熏陶为主线的班级“意象墙”和以集体共建为支撑的班级“动态墙”。

关 键 词 教育空间;班级文化墙;具身德育;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8-00-03

班级文化墙既是学生每天所处的学习环境,也是班级文化、班风班貌的重要体现,更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在长期实践中,班级文化墙,发挥了巨大的德育作用,但也存在相应的局限。现试基于新兴具身德育理论,探寻改进策略。

一、班级文化墙的现实掠影及分析

作为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符号,班级文化墙具有以下三种形态:班级公约墙、班级意象墙与班级动态墙。[1]不同形态的文化墙各司其职,构成了学生所处的具身环境。

(一)“公约墙”:重积分轻行为指导

班级公约一般包括对学生文明礼仪、学习与考勤常规、卫生值日等方面的规定,由全体成员共同商定并承诺自觉遵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契约精神等。班级公约墙是班级公约的显性展示,约束着学生的日常行为。

纵观当下的班级公约墙,积分制形态较为普遍。积分制的好处在于能够详细记录学生某一时间段的表现,了解学生优秀(或不良)行为的量的情况。积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及时关注自己的行为。可是,现实中的班级公约墙展示的多是一连串数字,学生可能知道自己在某天、某周违规的次数,却无法与具体的违规行为相对应,这就弱化了其行为指导效果。

(二)“意象墙”:重美观轻情感熏陶

为使班级文化氛围更浓厚,很多班级都会设置“意向墙”,将象征班级精神或文化的意象展示出来。例如,有的班级展示向日葵,就寓意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生命追求。物化意象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展出形式都会影响其德育效果。现实生活中,一些班级意象墙装饰过度、堆砌过多,却忽视了应有的情感熏陶作用。好看与美观,不一定符合道德认知规律,不一定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分心,使得班级意象墙的德育作用减弱。

(三)“动态墙”:重形式轻全员共建

班级文化墙的内容会随着班级建设的进程而变化,因此,班级文化墙就有了“动态墙”的形态。动态班级文化墙所展示的内容,与变动着的班级事务有关。例如,时值国庆节,动态墙上展示的是相关主题的板报或手抄报作品;校运会期间,动态墙上展示的则是班级运动健儿的剪影。现实中的动态墙,无论是板报、优秀作品抑或运动会剪影,都常常与“优秀”二字挂钩。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对于等待进步的孩子来说,这一面墙似乎与其无關。

同时,动态墙的“动态性”决定了班主任常常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建设。笔者观察发现,动态墙的建设工作常常被作为一种“奖励”,由优秀生或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完成,这就让此面“墙”似乎只属于某些特定的学生。动态墙理应由全班孩子一同参与建设,如此,就让其他学生失去了机会。

二、具身道德:班级文化墙建设的新方向

班级文化墙存在的种种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其“离身性”。离身德育,是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学生身体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德育方式,其特点是口头说教、机械教条、华而不实。离身德育会降低学生道德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和言行一致性,从而导致德育“虚化”。具身道德研究建基于知觉现象学,认为个体道德既受脑的、生理的、神经的等身体因素的约束,又深受其与外部世界(环境/文化)间相互作用的影响。[2]多变的环境,使个体的道德心理和行为总是有意无意地关注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性与可及性,良好的环境会激活正向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以及高频率的道德行为。[3]

(一)“七位一体”结构深化德育内容

具身德育采用七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具体表现为包括身体、情境、行动、认知、感情、养成、开放在内的七个方面所形成的统一体。[4]身体,指德育过程关注学生生命健康、身体经验与身心和谐发展;情境,指道德情境应该是具体直观、吸引人并能使人触景生情的;行动,指德育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意志活动和身体的动作与运动;认知,即对道德规范及道德关系有正确的认知;感情,是指关注学生在道德判断时所引发的内心体验;养成,强调外在道德规范的内化及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开放,指学校德育要面向家庭、社会与未来,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总而言之,具身德育模式强调德育过程的情境性、养成性、开放性及学生的身体参与。这是班级文化墙建设应该注重的几个元素。

(二)多种概念隐喻丰富德育形式

随着具身道德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学家发现具身道德存在概念隐喻现象,其本质是利用熟悉具体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如温度)去映射和构建陌生抽象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如道德),进而在大脑中对抽象概念予以理解与建构。[5]

道德概念具有空间、颜色及触感等多种隐喻。具体表现为:空间上,垂直空间可以映射道德的好坏。如用“高”和“上”等空间方位词描述道德的行为,将道德概念置于空间的“高处”或“上方”。而且,这种概念隐喻在意识与无意识层面均有显现。[6]颜色上,画面呈现的底纹颜色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例如,相对于黄蓝底纹及褐色底纹,以黑白颜色为底纹所呈现的故事会让人产生更加两极化的道德判断。[7]触感上,物体的材质、软硬及轻重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情感与判断。例如,粗糙的材质会让人认为所呈现的内容较不协调或苛刻等,重物则会产生重要性与严肃性的印象。[8]

猜你喜欢

公约隐喻动态
图书借阅公约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同一话题
雕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