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临床
2020-08-23
增加社会距离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影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开展了人群接触模式的变化塑造新冠肺炎爆发的传播动力学相关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通过对武汉和上海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增加社会距离引起了人群行为的改变,可大幅降低人均每日接触的人数,将主要接触控制在家庭内部,从而有效减少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在采取类似干预措施的其他地区,可采用家庭内部的接触网络进行模型研究。目前提出可行的长期干预措施,需综合考虑学校和工作场所关闭,以及大规模检测、密切接触者追踪等。未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定量研究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性、出现显性和隐性感染的相对风险、传染性等。
基于年龄的接触矩阵,A:武汉的有关接触矩阵;B:疫情爆发期间的接触矩阵;C:A与B的差值;D-F:上海的接触矩阵。(图片来源于复旦大学官网)
学校关闭对疾病传播的影响,A:增加社会距离及学校关闭期间的R0;B:流行曲线和人群感染的罹患率;C-D:假设人群易感性相同时学校关闭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图片来源于复旦大学官网)
二甲双胍治疗KRAS突变型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高国全教授等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良平等在二甲双胍治疗KRAS突变型结直肠癌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论文发表于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二甲双胍已被报道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但在结直肠癌临床实验中其治疗作用存在差异和争议。机制研究表明,突变的KRAS蛋白通过上调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导致二甲双胍排出细胞的转运泵分子(MATE1)高甲基化和表达下调。该研究结果为KRAS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受益于二甲双胍治疗提供了依据。研究团队正在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将为二甲双胍的使用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吸烟导致慢阻肺元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华浩教授与陈志华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基础及临床实验发现并证明慢阻肺的发病新机制,即吸烟诱导产生自身弹性蛋白多肽,然后被特异性的T细胞识别,通过自免疫机制导致慢阻肺的发生发展。研究论文发表于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吸烟及弹性蛋白共同诱导的T细胞反应类型是以Th17为主的。在弹性蛋白多肽被释放后,正是IL-17A这一帮凶帮着招募了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了整个后续的气道炎症风暴的过程,从而对肺部造成持续性的损害,导致气道黏液的大量产生,最终导致慢阻肺的发生发展。该研究还为慢阻肺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动物模型。
揭示滤泡辅助性T细胞调控新机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栋教授与段婷教授团队合作,阐述了Foxo3如何正向调控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分化、辅助B细胞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分子机制,为未来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策略。研究论文发表于Cell Reports。为阐明Foxo3参与TFH调控的内在机制,研究团队将Foxo3缺陷的CD4 T细胞和B细胞联合过继转移至免疫缺陷的Rag1敲除小鼠体内,证实Foxo3缺失影响了TFH的分化和功能,进而导致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能力下降。而Foxo3对TFH分化和功能的影响,主要是由于Foxo3能够结合于CD4 T细胞的IL-21启动子区域,进而调控IL-21分泌造成的。
解析新冠重要药靶RNA复制酶结合瑞德西韦的结构并揭示其抑制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叶春研究员与国内多家机构科学家合作,解析了新冠肺炎病毒重要药靶RNA复制酶和抑制剂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RNA复制酶结合RNA的模式,以及瑞德西韦抑制RNA延伸的机制,为基于病毒基因的复制酶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以及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机制和结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该研究报道新冠肺炎病毒重要药靶RNA复制酶的单独结构,以及同时结合RNA和抑制剂瑞德西韦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这些结构揭示模板引物RNA是如何被识别,以及瑞德西韦对链延伸的抑制机制。
新冠肺炎病毒的RNA复制酶结合RNA和抑制剂瑞德西韦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A)复合物结构的冷冻电镜电子密度图;(B)复合物结构活性部位的表面视图;(C)RNA复制酶活性位点的近距离视图,显示了与瑞德西韦相互作用的关键残基和碱基。(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网站)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志分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合作者联合,发布了一项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项工作进行了训练和验证队列研究,共纳入3262名患者,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血清可溶性Scavenger receptor-A(sSR-A)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RA病情程度、骨破坏及自身抗体产生显著相关。该研究还证实sSR-A是RA的致病分子,可促进炎性T细胞和致炎因子产生,靶向抑制sSR-A可改善疾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靶点。该研究对RA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将使RA患者受益。
细菌分泌型脂酶对黄病毒、新冠病毒和其他包膜病毒的广谱抗病毒活性
清华大学程功课题组与国内外合作者发现一类可高效杀灭新冠病毒、登革病毒等多种人类致病病毒的细菌蛋白。研究成果发表于预印本平台BioRxiv。该研究通过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色素杆菌分泌型蛋白进行功能筛选,发现鉴定了两个具有脂酶活性的广谱抗病毒细菌蛋白,可有效抑制如登革病毒(DENV)、寨卡病毒(ZIKV)、新冠病毒(SARS-CoV-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等包膜病毒感染。后续将在抗病毒效应因子CbAE-2的基础上进行与新冠病毒受体ACE2的融合蛋白改造,有希望提高其对新冠病毒包膜的特异性和亲和力,降低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
精准刻画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天津环湖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多中心脑功能影像准确刻画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研究论文发表于Human Brain Mapping。研究发现脑内默认网络(DMN)、扣带回、基底神经节以及海马体的异常功能连接和局部活动可能是AD认知能力、脑内信息交流受损的基础。脑网络异常的严重程度的个体间差异与认知损害程度、β淀粉样蛋白累积程度显著相关。跨中心独立验证的个体识别准确率和临床评分预测的结果表明脑功能活动异常可能作为AD发生发展可能的影像学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