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0-08-22郑翊旻
郑翊旻
(广州市公用事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所谓滨水区指的就是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空间区域,是对陆地和水域的连接,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景观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形象展现区域。在新时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滨水区域景观建设在现代化经济的帮助和推动下,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滨水地区的景观开发关系着周边区域城市建设的定位及经济发展的走向,所以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研究也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特征
1.1 滨水区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领域中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概念。城市滨水区中公共性可以带动相应的公共性活动,对于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滨水区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要保证对群众生活要求的满足,保证开发空间稳定性的发挥,实现社会活动的增加。
1.2 滨水区整体延续性
滨水区连续性主要指的就是空间延续性和绿地延续性,二者之间具备较强的联系性,因此在滨水区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融合性分析。滨水区空间延续性通常需要河流进行引导,当然和延续性特殊条件存在联系。绿地除了可以实现对周边生活区的有效补充,还能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网络,为居民及游客营造一个更为舒适的空间。例如,和城市绿道系统串联,形成立体休闲环线,不仅能对城市发展活力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还能营造更为舒适的生活氛围,是城区更新建设中极为关键的组成。
2 城市滨水区研究的意义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滨水区具备显著的防洪、交通运输优势,对于城市环境的清洁发展尤为重要。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滨水区开发建设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各地区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较大,所以世界各国之间的滨水区景观规划也存在明显不同。我国城市建设中滨水区起步较晚,由于工作中缺乏健全的理论依据,因此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距离。比如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旅游区改建、英国伦敦港区开放都是十分典型的成功案例。城市滨水区开发和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发展中的热门讨论话题,在此种基础上,研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向和原则就尤为重要。
3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方法
3.1 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保证传统优势和现代化发展优势的融合,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环保性特点。因此,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切实贯彻自然性、全面性、多样性和可持续原则。
3.2 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
3.2.1 共享设计
公共空间有与生自来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公共性活动的考虑,意味着要对使用人群的广度及深度研究。合理分配对应的活动空间、组织分层次的交通流线、考虑人本关怀及使用安全等都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公共性需要顾及和研判的。
3.2.2 人文设计
笔者认为人文特性的发展和构建是当前城市更新中滨水区人文设计工作需要重视起来的问题。人文设计理论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发挥历史性和艺术性原则,这对于群众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感受,滨水区景观环境将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在历史底蕴丰富的城市,在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满足地区历史发展基础,成为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展示场所,是城市历史的窗口。
3.2.3 生态构建
河流水系是城市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自身生态系统的完整度和延展度决定了整个城市生态的走向。因此,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对现有的城市环境和河流生态的友好融入。
对于河流现有生态良好的区域进行景观设计,应该本着少干预,不破坏的原则进行良性提升。不能因为人造景观的介入,增加环境生态负荷。对于现有生态状态不良的滨水区域进行设计时,首先是对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梳理和改善,其次才是人文活动景观的融入,使其形成良性的生态群落循环。
4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实例研判
本文以郑州市枫香街-科学大道河道两侧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实例,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展开论述:如何在对滨水区进行开发和构建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应用。
4.1 项目认知
该项目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须水河西支南分(枫香街—科学大道)段水系两侧60m 景观用地,项目绿化面积约7.4 万m2。邻近沟赵乡城市景观主轴。西侧为万科地产居住区项目,定位中高端。法青街至科学大道有小区的临街商铺。
4.2 水利资源重构
现状水系为须水河西支南分支河道,不承担防洪功能。水域控制宽度为30m,原水流方向为由南往北流,设置分级橡胶坝,但现状南部源头已截断,靠天然降雨蓄水维持水面,造成大部分河段无水状态。日后水系来源应由须水河西支从北往南漫延而至,与现状水流逆向,故水系原有橡胶坝应拆除,河床应降低疏浚,从须水河引水进入场地内。现状水利设施美感不足,缺乏亲水空间,设计上进行合理补充设置。
4.3 人文设计引入
以“漂浮的绿岛”这一构思重塑城中滨河绿道,追寻城市中“千叶繁花”般的生态梦想。以叶形、花形为设计母题,组织各种广场、花园、浮岛、雕塑、构筑等。以流水为主脉。设计“流动的园路”,表现设计环境之生命力。形成层次丰富的流动绿道承载周边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功能需求。
图1 设计总平面
4.4 共享空间打造
满足周边大量居住人群及休闲商业人群需求,结合水系情况,利用现有条件打造沿河两岸60m 的滨水生活绿道,成为周边社区的“生活封面”,提高社区生活素质,营造具有人性关怀、生态效应的生活环境,有望达成高新区年轻人夜间观光、工余游玩在家门口的愿景。
图2 设计后河道断面
4.5 案例总结
以本案为例,在城市滨水项目开发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加强对城市滨水区的职能定位。在郑州市城市建设同时,滨水区建设项目的开展可以为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提供重要帮助,起到城市和水文环境连接的重要作用。
其次,明确城市滨水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开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推进生态性建设,构建更为舒适和舒适的休闲娱乐区域,在引导和吸引群众的休闲消费之外,带动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是滨水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6]。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关注重点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中矛盾的解决,按照人类发展和居住需求营造一个更适合居住的滨水空间。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法律法规的建设,可以引导和帮助城市滨水区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展现城市发展风貌。在本文研究中可知,当前我国和先进西方国家之间的滨水区建设仍然存在较大距离,所以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我国发展情况的联系,从而实现景观规划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