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美国的心理宣传行动解析

2020-08-21彭凤玲

北方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冷战朝鲜战争美国

彭凤玲

[摘要]冷战爆发之后,朝鲜战争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在亚洲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战争陷入僵局后,交战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在此期间,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策划制订了两份心理行动计划,旨在抓住停战谈判和遣返战俘的时机来营造有利于美国的舆论环境。文章依据近年来美国政府解密文献档案,对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美国的心理宣传行动进行探析,以期从心理战视角揭示美国实现其政策目标手段的多样性和阴暗性,同时丰富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朝鲜战争 停战谈判 美国 心理宣传行动 冷战

[中图分类号]K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20)04—0114—09

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美苏两国就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战后国家战略构想的分歧而逐步走向对抗,进而演变为冷战。在冷战初期,美苏双方为了避免重蹈二战的覆辙而寻求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相互遏制,但是朝鲜半岛局势的不断恶化和战争的爆发,迫使两大阵营开始在正面战场展开对抗。除此之外,双方还展开了形形色色的心理较量,以期实现各自的政策目标。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内外学术界对朝鲜战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纵观这些学术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对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美国开展的心理行动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拓展。本文依据近年来美国政府解密的有关档案,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这一时期美国的心理宣传行动进行专题探讨,以期揭示冷战期间美国实现其政策目标手段的多样性和阴暗性,进而考察心理战在美国实现其政策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政策目标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国际社会就开始调停行动,但都未成功。1950年12月初,中国提出停战谈判的前提是美国必须承认撤出朝鲜,并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朝鲜问题、台湾问题、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问题一并解决。12月5日,出席五届联大的印度等13个亚非国家呼吁北朝鲜和中国声明无意越过三八线,14日,联大根据这些国家的提议,决定组成由伊朗、印度和加拿大组成的“朝鲜停火三人小组”。美国虽然同意在三八线停火,但反对进行谈判。1951年1月13日,联大政治委员会通过一个五步方案,包括停火、撤军等安排,前提是先停火,再考虑其他问题。美国对此投赞成票,准备等中国一旦拒绝方案.就要求联大通过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中国不同意先停火后谈判,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将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附近,美国则操纵联合国于2月1日通过将中国定为“侵略者”的决议。此后战争进入拉锯状态,联合国军军事代价巨大,美国的盟国大都希望停火,美国政府内部意见严重分歧。

经过一系列讨论和酝酿,各方面意见逐渐趋向一致。从5月2日到1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反复讨论美国在亚洲的目标政策和行动方针,在修改NSC48/3文件、NSC48/4文件的基础上形成NSC48/5文件,5月17日,杜鲁门总统批准执行。NSC48/5文件从美苏在东亚大陆的战略争夺和遏制中国的大背景下确定了应对朝鲜局势的总政策,明确了美国在朝鲜问题上的长远目标、当前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针,成为停战谈判和谈判期间军事行动的指导性文件。文件认为,对美国安全最直接的威胁正在亚洲出现。苏联显然要将东亚大陆置于其控制之下,并最终控制日本以及西太平洋的主要沿海岛屿。在其东部安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苏联就能够将力量集中到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这对美国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美国当前正在发展自己与盟国的军事力量,为打一场也许是难以避免的全球战争做准备,所以应尽力避免马上与苏联进行全面战争,但这不排除为了美国安全的整体利益而在某些地区冒一定的风险。美国在亚洲的长远目标是,消除苏联在亚洲的主要力量和影响,使其不能在该地区威胁美国和盟友的安全。这就意味着美国为了防止苏联控制东亚大陆并威胁日本,决不会放弃南朝鲜这个反共的桥头堡。

文件对中国的政策目标是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主要盟国,支持中国独立发展,放弃侵略,避免使朝鲜战争发展成为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建立在反共基础上的政策包括: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是中国合法政府:在朝鲜战场上重创中国军队,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军事力量与威望;采取一切手段,网罗一切反共力量,使北京政权能改变方向或被取代;继续执行对中国的经济制裁,继续反对共产党中国在联合国获得席位,促使联合国通过与朝鲜局势发展有关的政治和经济制裁决议。如果联合国军被迫撤出朝鲜或者中国在朝鲜以外的地区发动侵略,就要使用海军和空军力量封锁中国沿海地区;对中国占领的朝鲜以外的目标选择性地采取军事行动:允许国民党部队参加防御或进攻战,并向其提供作战援助;争取盟友支持上述行动。

文件认为应继续寻求通过联合国机制,以政治方式解决朝鲜问题,以建立一个统一、独立、民主的朝鲜。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停战协议结束敌对状态:二是确立韩国对北部某一边界以南的所有朝鲜领土的控制权:三是分阶段从朝鲜撤出非朝鲜军队:四是允许韩国发展足夠的军事力量阻止或击退北朝鲜的再次入侵。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美国的行动方针是政治解决方案不得有损美国在苏联、台湾及共产党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等问题上的立场。如果无法实现政治解决,又没有可替代方案,美国就继续现行军事方针,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损失;限制共产党力量侵入亚洲其他地区;尽快壮大韩国部队,使其承担在朝鲜的联合国军的主要责任:继续促使美国的盟友提供大力支持和援助。

NSC48/5文件确定的停战谈判政策对于朝鲜战争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它明确地提出通过政治方式解决朝鲜冲突,为战争的局部化和有限化提供了政策基础。它提出的大体以三八线为分界线和分阶段撤出非朝鲜部队等条件,虽然是从维护美国的利益出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双方谈判保留了空间。参谋长联席会议依据NSC48/5文件确定的停战谈判总政策制定了谈判条件和程序,双方很快开始谈判。

二、美国的心理宣传行动计划

从1951年7月初到11月下旬,美国军方在停战谈判中起主导作用,在谈判桌上态度蛮横,只同意谈实现军事停火,却坚决拒绝进行停战谈判。为了配合谈判桌上的强硬态度,美军在战场上发动攻势,却遭到中朝的猛烈回击,双方边打边谈,毛主席指示中方谈判代表团的任务是“谈判兼打仗”。中朝军队从10月底到11月底发动30余次作战行动,有力地配合了谈判。为了帮助实现NSC48/5文件确定的政策目标,美国战略委员会制订了两份心理战略计划,以期实现其政策目标。一份为1951年10月25日出台的《心理战略委员会针对朝鲜停战谈判的心理行动计划》,编号PSB D-7:另一份为1951年10月22日出台的《心理战略委员会关于遣返朝鲜战场战俘的报告》,编号PSB D-10。

PSB D-7文件认为,美国可以利用停火谈判达到心理目标,鼓舞联合国(美国)军和南朝鲜军的士气,增加韩国复兴的机会,同时打击中国和北朝鲜共产党政府的士气,并在军事行动结束后,加强对北朝鲜的宣传活动。文件指出,美国针对敌国的心理行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其地位及自信心,遏制任何继续发动侵略的企图。在北朝鲜和共产党中国,美国可以采取行动削弱共产党统治的政治基础,如增加国内困难,宣扬统治者给人民带来困难,谴责统治者顺从外国的利益而罔顾本国人民的利益,从而彻底打破中国和北朝鲜对苏联的幻想。美国还可利用北朝鲜与共产党中国及苏联之间存在的摩擦,使其相信在北朝鲜继续敌对行为是徒劳的且十分危险。文件称,美国的心理行动需要向全世界表明,美国是在渴望和平的基础上承担国际责任,不向苏联专制统治屈服:美国代表联合国的原则和所有自由国家的利益,而不只是考虑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支持一个统一的朝鲜,支持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府:美国应该提醒世界各国警惕共产党再次发动侵略,相信联合国(美国)抵抗侵略和挫败敌人的意志:美国应向全世界“揭露”共产党的目的是发动对自由国家的侵略,制造1945年以来朝鲜半岛的分裂,将所有亚洲国家置于苏联共产主义的控制之下,并挑战所有国家的安全和独立。文件特别指出,心理行动需要在适当时机重申美国希望朝鲜问题政治解决的立场,表明美国愿意通过各种手段恢复朝鲜的安全与稳定。在适当的场合,由总统宣布签署《共同安全拨款法》的声明,强调美国愿意寻求司法程序和拨款来帮助朝鲜恢复经济。国家领导人应该在公开场合声明美国的立场。国务院等部门应该准备军队领导人在停火协定签署后的讲话稿、报刊需要刊登的新闻稿以及其他相关宣传材料,材料中应强调联合国军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应在战俘交换过程中实施心理行动以服务于美国的心理目标。在停火后.美国应在北朝鲜和共产党中国增加隐蔽心理行动以弥补公开心理行动的损失。

美国政府在战俘问题上的决策十分复杂,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在具体问题上分歧严重。PSB D-10文件详尽分析了美国在战俘遣返问题上可能采取的心理行动,并得出结论:可以利用战俘问题取得一定的心理效果。美国的心理行动的目的是迫使敌国在解决战俘问题上处于守势。从安全需要考虑,美国在战争结束前应无条件释放小部分表示不愿被遣返的战俘,并制定具体条款以确保他们的生活和福利。为了表明美国的做法完全符合《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的精神和条款,美国应公开通知敌国无条件释放战俘的事宜,同时应宣告释放战俘完全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战争结束后交换战俘的政策应秉承“一换一”的原则,每一个交换的群体里应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战俘,每一批交换的战俘中都包括美国/联合国的战俘,“朝鲜共和国”被北朝鲜强迫征人北朝鲜人民军的人员以及随后被联合国军俘虏的人员可以被释放到“朝鲜共和国”的管辖区。文件列举的具体心理行动计划包括:一是立即释放已经挑选的不愿返回共产党控制地区的战俘。二是在一个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将上述战俘从直接交战地区转移到安全地区。在联合国或国际红十字会的赞助下,请求敌国允许一个相同的委员会去指导生病和受伤战俘的转移工作。三是继续公开国际红十字会视察共产党控制地区战俘营的实际情况。如果共产党拒绝这种视察,可以让世界舆论聚焦共产党的顽固不化。四是游行、在联合国大会抗议、在联合国成员国议会抗议、报纸杂志大幅刊登共产党拒绝答复联合国提出的拖延天数、公开飞行视察小组的起飞地点和时间以及参加视察的人员构成等。邀请中立国的记者、各种国际组织来考察和报道联合国战俘营的条件。五是为美国/联合国军战俘的返回和逃跑提供资助。六是组织游击队力量袭击战俘营以救援关键人员。七是增强逃跑和躲避措施。八是向战俘营地投放写给战俘营管理者和战俘信息的传单,包括向释放、帮助和逃跑战俘提供资助的内容。九是向战场投放相关主题的传单。十是技术问题一经解决,可用气球投放传单。这些政策文件为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的心理宣传明确了目标、主题以及行动指导,成为美国心理宣传战的行动指南。

三、美国实施的心理宣传行动

美国实施心理战行动主要有四级机构。第一级机构是心理战略委员会,任务是制定全国性的心理战略,在宏观上对三军组织的心理战进行指导。第二级机构是设立在陆军层面的心理作战总署,下辖心理作戰、特种作战和需求管理处。该机构直属陆军参谋长,主要承担三大任务:负责陆军总体的心理战行动:指挥一些“非常规”战事,如掩饰与欺骗,为所有心理战部队提供训练、物资和理论保障。第三级机构是设立在远东司令部的心理作战处,主要负责在心理战方面对远东地区的任何敌对事件做出反应,并制定对策。该处原仅6人,1950年年底扩充到35人以上,后又增至600人,其中,中国人和韩国人132名(包括舞台明星、新闻记者、雕刻家、美术家等)。在战争期间,该机构直接指挥和协调朝鲜战场上的心理战。第四级机构是设立在第8集团军的心理作战科,下辖设计、情报、执行等三个组及附属单位,负责指导派遣至下级司令部及其他作战单位的心理战人员的工作。根据战场需求,随时设立师级单位的心理战军官,负责司令部作战计划中心理战部分的制定与实施。在朝鲜战场上,第8集团军心理作战科直接组织该军所辖部队的心理战活动。

PSB D-7文件对心理行动的实施做了详尽规划,国务院、国防部、中情局都参与到公开和隐蔽心理行动中,其中,国务院和国防部主要负责公开心理行动,中情局负责隐蔽心理行动,心理战略委员会总体负责和协调计划的实施。PSB D-10文件没有具体指定执行部门,总体来讲,国防部负责谈判事宜,国务院负责宣传.军方则负责对战俘的心理引导。

根据NSC74文件,心理战活动分为三种:公开(白色)心理战是指被一个国家或确定的来源所承认的活动;隐蔽(黑色)心理战是指其真实来源被隐藏从而显得源自别处的活动:灰色心理战是指避免确定地表明来源的活动。本研究将美国的心理行动总结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公开行动,即白色心理行动;另一种是隐蔽行动,即黑色和灰色心理行动。

(一)公开的心理行动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美国实施的公开心理行动主要包括散发传单、无线电广播以及阵前喊话等。

1.散发传单

传单在朝鲜战争的心理战场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军使用最多的心理战工具,其特点是便于保存、携带、隐藏和传递。美军在战争中投放传单20亿余份,其中,对志愿军抛撒6000多万份。在战争初期,美军心理战人员在飞机上打开成包的传单,然后将其扔下,但是高空风大,不少传单被吹回机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将传单包绑上雷管,在飞机上抛下传单包,让雷管在空中一定高度爆炸,炸开传单包并抛撒传单。后来,在战场上射程之内,美军还用大炮发射传单包。

美军的传单分为三种类型。指示类传单即对目标受众发出指示的传单。譬如,当美军要轰炸某地时,往往利用传单对该地区居民发出警告,让其在美军采取行动前离开住所或工厂。美军认为,这种心理战比较容易产生效果:当居民们离开后,发现刚才所处的地方一片火海,多少会对美军生出感激之情,而且很容易接受美军下一次的传单指示,并采取相应行动。信息类传单则是将“真相”告知目标受众。根据心理学上的“优先律”,美军认为志愿军官兵有可能愿意接受传单传播的信息,因为军人在战场上要及时而全面地获取信息非常困难,所以美军将散发信息类传单作为心理战的重要手段,“在不带明显宣传痕迹的条件下登载目标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劝导类传单试图说服目标受众采取某个行动或改变主意,最终达到“劝降”目的。美军十分注重散发劝导类传单。

美军的传单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联合国军”出兵的合法性以及中国出兵的“侵略性”,在许多传单上都突出联合国会旗、会徽的标识;二是引起士兵的不满情绪,挑拨中苏关系;三是引起志愿军士兵的思乡之情,使其产生厌战心理;四是夸大战场伤亡,对志愿军进行心理威慑。

2.无线电广播

与传单相比,无线电广播有其特殊优势:传单易于遭到对方清理和收缴,而无线电广播却难以清理。此外,声音心理战不会耽误对方正常作业,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听。

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之音”在朝鲜内战爆发后第4天即1950年6月29日就开始运作,其31个转播台则分别设在大阪、广岛、新溩、松本、福冈和镜岛等地。播音经这些发射台送出去,再由韩国KBS电台(先在釜山,后在汉城)进行转播,可覆盖朝鲜全境和中国大陆。该机构每天用朝鲜语和汉语播报90分钟的新闻及述评,并予以重播。

设在纽约的“美国之音”更是全天候不间断向中国大陆进行广播。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作为美国政府控制的最大对外广播机构,“美国之音”就已经开始对华广播,宣传的主题和内容是遏华反共、美化资本主义制度。朝鲜战争爆发后.为配合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整体军事行动,美国将“美国之音”作为战时对华实施心理战的主要工具。除了汉语普通话以外,“美国之音”恢复了二战期间的广东话、上海话、闽南话等节目,并增加了潮州话、客家话和藏语节目。

美军的无线电广播往往采用女性和降兵充当播音员,这些播音员多是中国人或朝鲜人,他们开始称自己是“被迫来宣传的”,还伪装很进步,边哭边诉自己如何受压迫,志愿军如何光荣,如何英勇,这样既可引人倾听,又利用志愿军的同情心免遭炮击.然后才慢慢转到反动宣传上去,如称联合国军优待俘虏等。此外,美军很注意利用被俘变节的极少数志愿军官兵进行广播,其中,不乏解放战争后期起义和被俘后没有来得及改造的国民党军队官兵。

3.阵前喇叭喊话

喇叭和无线电广播最大的区别是覆盖范围不同,无线电广播的盖范围广,而喇叭声音传播半径一般在战斗前沿40英里以内,所以只能做战术性运用。美军把扩音器安装在坦克上或安装在距我方两千码以内的工事里,在阵地前沿向我军阵地喊话,也经常安装在飞机上,夜间飞到我军上空喊话,对我国的各项政策,极尽歪曲和诬蔑之能事。此外,美军喇叭还经常播放两类音乐:一是乡愁音乐,企图勾起志愿军官兵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从而动摇其作战决心与意志;二是恐怖音乐,企图用“阴森森的声音,借助东方迷信以引起敌人的恐惧”。

(二)隐蔽的心理行动

1.自由亚洲电台的广播

相对于“美国之音”的白色宣传,1951年开播的“自由亚洲电臺”更倾向于黑色和灰色宣传。它的中继站设在马尼拉,语言包括普通话、中国方言和英语。受众主要是无线电拥有者、通信工作人员、军队和其他基于工作需要收听各种广播的官员。节目包括新闻、时评、人物和音乐,每天播出4小时,每周用六天向东南亚华侨和中国大陆播出。1952年,该电台被拓展为功率100KM的短波发射机,广播对象是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华人团体。此外,“自由亚洲电台”还拥有五家书店,出品过一部电影。与“美国之音”如出一辙,其运作的目标也是反共宣传,服务于心理战的整体目标,以“抵制苏联和中国对东南亚的广播所带来的影响.培育充满活力的民主细胞,使其自身可以抵御共产主义,增强本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但二者不同在于,“美国之音”的节目明确来自美国,出于美国政府部门的授意。而“自由亚洲电台”的节目通常被包装得好像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从而试图增加节目的可信度,并掩盖美国的反华企图。

2.对战俘进行洗脑宣传

在战俘关押期间,美国针对战俘进行了许多洗脑宣传。早在1950年9月9日,NSC81/1文件就指出,应立即为那些在联合国军手中的战俘建立一个审问、灌输和训练中心,设法利用他们,训练他们,用于打心理战。1951年7月,在战俘谈判还未开始时,美国陆军心理作战处长罗伯特·麦克卢尔即向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提出,原来是国民党部队官兵的中国战俘,假如被强制遣返回去,很可能受到严重惩罚甚至被处死。如果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他们可能会愿意去台湾。假如中国官兵相信即使投降也没有被强制送回大陆的危险,将会出现更多的投降者,这将对将来开展心理战极为有利。美国利用关押战俘的时机实施了许多隐蔽的心理行动。

首先,对战俘进行威逼恐吓。在蒋介石的配合下,美国派遣大批台湾特务到战俘营中对战俘进行“教育”,对不愿意转变立场的战俘威逼恐吓,并强行在他们身上刺上“反共抗俄”的字样。在刺字之后,国民党特务又威逼身上刺字的战俘,威胁他们如果回到大陆以后,就会遭到公审批斗,会站在台子上,被迫用刀子把刺了字的肉挖去。这种做法再加上恐吓,的确动摇了一些战俘想要返回中国大陆的决心。其次,对战俘进行利诱。美军派遣的特务以“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为身份掩护,在战俘营中大肆宣扬共产党的“暴力统治”、国民党在台湾的建设、美国的优越制度和富足生活,向战俘们许诺,只要战俘肯去台湾,便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到富足生活。这种鼓动性的宣传也吸引了部分战俘。

3.阻挠战俘遣返回大陆

1951年12月,在战俘谈判正式开始之后,双方交换战俘资料后显示,中朝方面收容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战俘共11559人,其中,南朝鲜军7142人,联合国军4417人;联合国扣押的中朝战俘共132474人,其中,朝鲜人民军111774人,志愿军20700人1171232。双方战俘人数上的巨大差距使美国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因此,美国拒绝中朝提出的“全部遣返”原则,最终确定“自愿遣返”原则。

为了使战俘遣返问题造成巨大心理效果和强烈政治影响,中央情报局联合台湾“国防部”第二厅派遣大批翻译和“教官”来到战俘营中任“教员”,威胁利诱战俘中的原国民党军官,成立“反共抗俄同盟等团体”。用强迫刺字、签名等手段,杀害和拷打拒绝去台湾的战俘,强迫战俘集体写要求去台湾的血书,阻挠遣返工作,企图将中方被俘人员转交给蒋介石。战俘营中的一些叛徒一方面积极发展反共抗俄同盟等反动组织,另一方面,利用其控制的联队警备队的执法权力,在战俘营内不断制造事端,殴打不愿意屈服的战俘,制造白色恐怖。

为了给“自愿遣返”原则提供依据,扣留中朝被俘人员,从1952年4月8日起,美国开始“甄别”战俘。由于许多战俘拒绝被甄别,遭到混在战俘营内的台湾和南朝鲜特务以及他们控制的一部分战俘的残酷迫害。这些人采取屠杀、殴打、恐吓等手段,逼迫战俘,遭到战俘的反抗,最终导致震惊世界的巨济岛事件。至6月10日,美军为了恢复战俘营秩序并继续进行“甄别”工作,开枪打死打傷中朝战俘500余人。

针对不直接遣返人员的解释工作也受到美国的大肆阻挠。解释工作开始之后,美方指使混杂在战俘中的特务进行捣乱和破坏,暴力阻挠战俘出营听取解释。最终规定的90天解释时间实际上只进行了10天,有机会听到解释的中朝被俘人员不到总数的15%。在美国的大肆威逼之下,志愿军战俘的遣返工作困难重重。1954年1月21日,志愿军战俘14000余人被遣送至台湾。4月5日,所有到台战俘宣誓加入国民党军队。

四、美国心理宣传行动取得的效果及其特点

(一)美国心理宣传行动取得的效果

1.使中国陷入不利局面

战争开始时,由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美军的宣传成效不大。随着战争进展,对于中国文化和心理了解越多,美军在宣传内容和方式上开始讲究策略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灵活、及时、具体、多样,使中国在一些情况下陷入不利。以美方的“安全通行证”为例,不将其印成“投降证”,为的是避免刺激对方的自尊心,而且它盖有联军总部和总司令李奇微的签章,充分考虑到中朝军人对“签章”的所谓信任感,安全通行证的一面绘有投降路线图,另一面则印成纸币,以方便藏在钱夹中,躲避搜查。美军的宣传品还充分考虑到当时中朝士兵受教育程度不高、识字少的现状。在最初设计的一些宣传品效果不佳之后,以后设计的宣传品文字少,图画多,装饰精美,使人一看就懂。此外,美军的宣传品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有的传单被制作成“半传单半实用工具”,如漫画、信纸、象棋盘、日历、卷烟纸、塑料防雨袋等,此类传单迷惑性极大,如果捡到了,还可以当文具收起来使用。志愿军由于后勤物资供应不足,的确出现了有些官兵用美军传单钉写字本、做卷烟纸、做帽垫、糊信封、糊防空洞、包装药品、寄回国内,甚至藏匿保存和进行传播的现象。美军还利用我们的新旧年、端午节以及“五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开展“节日攻势”,向我方散发大量“礼品”,如香烟和罐头等。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场上,这些无疑对中朝官兵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美国的无线电台昼夜不停地对中国本土广播,吹嘘其海空优势与原子弹的威力,继而毫不知耻地高谈中美友谊。

2.给停战谈判制造障碍

由于美国希望在战俘遣返问题上取得心理战效果,导致谈判进展非常缓慢。这间接导致战场上的伤亡日益加重,进而引发中朝在战俘问题上的分歧。朝鲜领导人希望中国在战俘问题上率先让步,以尽快签订停战协定。在“苏联的指示”下,中方做出让步。按照新方案,中朝方面将遣返收容的全部战俘1.2万余人,联合国军应至少遣返中朝战俘9万余人。1952年7月13日,美国提出愿意遣返8.3万名战俘,但是这里面仅包括6400名中国战俘。这一计划一公布,便产生显而易见的效果,使中朝领导人产生分歧。中国认为这是敌人挑拨性和欺骗性的建议,接受它对中朝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极为不利。而朝鲜则认为继续打下去不利,倾向于接受这一建议。在苏联的斡旋下,朝鲜领导人最终接受了中方的意见。10月8日,美国宣布无限期休会,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总之,美国的心理行动使停战谈判无法顺利进行,拖了近三年才最终达成协议。在这期间,双方财力、物力损失严重,战场伤亡增加。

3.给遣返战俘回大陆造成极大困难

美国采取的措施本身就是为了阻挠战俘遣返回大陆。在美国的“不懈努力”下,战俘遣返确实按照美国预想的方式进行,被俘的2.2万余志愿军指战员,1.4万人去了台湾,700余人去了中立的第三国,如瑞士、奥地利、印度等,最终回到祖国的只有6000余人。

(二)美国心理宣传行动的特点

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美国的心理宣传行动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表现出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1.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军事打击和心理威慑相结合

在NSC48/5文件批准的第二天,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就通过了一项对中国和北朝鲜禁运重要战略物资的决议。三个多月之后,又把中国排斥在对日靖和之外。这一切无疑加剧了两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对抗,增加了谈判中的障碍,导致战争的长期化。为了争取蒋介石对遣返战俘的配合,并使其看到“反攻大陆”的希望,1953年6月15日,美国援台第一批F-84型战斗机运抵台湾,交付国民党空军,其目的就是鼓励蒋介石对大陆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牵制解放军的战斗力,给福建沿海兵力空虚的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以期实现在朝鲜停战谈判的目的,迫使中国接受战俘“自愿遣返”原则。在美国的授意和协助下,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当天,蒋介石发表“致反共战俘文告”,表示台湾欢迎战俘。8月10日,国民党派员在战俘营散发蒋介石的文告,并胁迫战俘前往台湾。8月26—27日,台湾的飞机到济州岛向战俘分发慰问品、蒋介石的照片和信件。9月20日,台湾发起“支援反共战俘归来动员周”,为遣返战俘大造声势。11月28日,李承晚到台湾与蒋介石会谈,策划扣留不直接遣返的战俘,并共同发表声明。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将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军事打击和心理威慑这四种武器运用得“淋漓尽致”。

2.公開的和隐蔽的心理行动相配套

在整个停战谈判期间,美国不仅采用传单、广播、阵前喇叭喊话等公开的心理行动,还采取诸多隐蔽行动。由于相关文件尚未解密,因此不能窥探隐蔽心理行动全貌,但是从已经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我国和苏联的一些文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录等都可以知晓:在此期间,美国的隐蔽心理行动至少有三类——“自由亚洲电台”的黑色和灰色宣传、对战俘的洗脑宣传以及在战俘营中采取的种种暴力恐怖事件。

五、结语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朝鲜战争是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在亚洲的第一次重要较量。朝鲜停战谈判历时近两年,战俘问题占据谈判的大部分时间。美国从其冷战战略出发,利用联合国军战俘和中朝战俘人数的巨大差距,置国际公约于不顾,坚决反对遣返全部战俘,顽固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实质就是在军事上追求心理战效应,在政治上对抗所谓的共产主义专制,在价值观上彰显美国的所谓人道主义立场,试图以此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心理战和意识形态斗争。其战俘管理机构与国民党当局勾结,利用战俘中反共分子和国民党特务,采取暴力胁迫和威逼利诱等手段,制造多数战俘不愿意回国的假象,丑化共产党和新中国,企图使遣返战俘问题成为自由制度与共产主义制度优劣相比较的象征。为了有效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美国采取了公开和隐蔽的心理宣传行动,包括散发传单、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不间断对华广播、威逼利诱战俘等,其目的是陷中国于不利的处境,为中朝制造冲突,为停战谈判设置障碍、阻挠战俘回到大陆,从而营造有利于美国的舆论环境。

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美国的心理宣传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政策目标的实现。后冷战时代,美国仍然坚持冷战思维,心理宣传行动仍然是美国实现其政策目标的有力手段之一。心理威慑仍然是政治压力、军事威慑、经济制裁之外的一种政策武器。

[责任编辑 张作成]

猜你喜欢

冷战朝鲜战争美国
浅谈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美朝鲜战争中的心理较量
66年前的那场战争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