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
2020-08-21
国际·预测 | 用科技展望未来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2020年6月16日,日本政府发表了本年度的《科技白皮书》,对20年后的未来世界进行了一番预测。
随着意识和体验共享技术的发展,身在两地的友人也许能“共进晚餐”,人类和宠物们也许能對话交谈,机器人也许能代替人类进行蔬菜水果的培育和收获,而无人机也许能将货物从店铺直接送到我们手中。
根据统计,这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活动,有70%的成功率。这样的未来世界,你期待吗?
国际·记忆 | 俄罗斯红场阅兵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了抵抗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的侵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半个多世纪后,硝烟散去,人们依然铭记这段充满血与火的记忆。2020年6月24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
在军乐队的伴奏下,仪仗兵手举俄罗斯国旗与胜利旗,正步走过红场中央。士兵们精神抖擞、笔直挺立。橙黑相间、象征英勇的“乔治丝带”再次飞扬在俄罗斯的大街小巷。
当天,还有来自中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亚美尼亚等13个国家的仪仗队在红场接受检阅。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是继2015年参加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后,第二次参加红场阅兵。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致辞时表示,苏联人民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英勇走过了铺满牺牲的道路:“这一过程是清晰的事实,我们必须捍卫这些事实并将其传递给子孙后代。今天的阅兵式就是为了纪念那些神圣的事实,纪念那些决定了二战结果的老一辈胜利者。”
铭记历史,才能在和平之路上走得更远。
国际·跑酷 | 废墟上的希望
2020年6月17日,在叙利亚的伊德利卜,一群年轻人在废墟之上练习着跑酷。
蔚蓝的天空下,年轻的身影在阳光中跳跃、奔跑。他们洋溢的青春活力,与脚下的残垣断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愿这片土地上年轻的生命,终有一日能生活在和平安宁的世界中,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国际·天文 | 一览日环食
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当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中间,因只能遮住太阳的一部分,故而形成日环食。2020年6月21日下午,地球便迎来了一次日环食。
这次日环食西起非洲中部,经过阿拉伯半岛、巴基斯坦、印度后进入中国境内,最后结束于西太平洋。处于观测带的人们纷纷摩拳擦掌,拿出自己的观测仪器和拍摄设备,要一饱眼福,并留照纪念。
看着太阳一点点被遮住,只剩一圈金色的边缘,如同一个圆环,再看着太阳慢慢被“放出来”,恢复成正常的样子,一场天文奇观就这样完美地呈现在众人眼前,不同国籍的人们忍不住欢呼起来,甚至开始默默许愿。
天涯共此时,也许正是形容这样美好的场景。
国际·可爱 | 围观“网红”熊猫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俄罗斯一直严防严控,建议民众少出门、不出门。网传为了阻止民众出门,动物园的狮子都被放出来上街巡逻了。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幽默回应说:“不,一般这种情况,我们不放狮子,放熊更有效!”
为了在居家隔离期间解闷儿,许多俄罗斯人都选择收看莫斯科动物园的网上直播频道,围观大熊猫“丁丁”和“如意”的幸福生活。
人们很喜欢这两只“网红”大熊猫,单看它们躺着、趴着、被饲养员投喂食物等场景,就能拥有一整天的好心情。不仅如此,大家还为它们的食物操起心,担忧疫情会导致竹子不能及时供应。动物园园长不得不出来解释,动物园已经和中国成都市建立了特殊通道,确保新鲜的竹子和竹笋能畅通无阻地运送过来。
从某种角度说,“丁丁”和“如意”也为俄罗斯人民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呢!
国际·发明 | 木框架洗手机
预防新冠肺炎疫情,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2020年6月1日,肯尼亚的一个9岁男孩——史蒂芬·瓦穆科塔因为一项与疫情预防相关的发明,获得了政府表彰。
这项发明是一个洗手机,它的主体由木条构成,水桶立于最上层,桶口对着下方一个塑料盆,底部装有脚踏板。当人们准备洗手时,只要用脚踩踏板,水就会自动流出,不需要触碰水龙头,大大降低人们因触摸水龙头而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
史蒂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这项发明也给他带来了奖学金。期待未来,他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
国内·香港 | 《国歌条例》实施
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维系国民的纽带。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法维护国歌的尊严是应有之义。2020年6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签署经特区立法会通过的《国歌条例》,并在6月12日正式刊宪实施。
此后,任何人若不当使用国歌,或有公开、故意、意图侮辱国歌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惩罚。林郑月娥表示,为了让下一代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遵守国歌奏唱的礼仪,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会更新教学资源,支援学校教导学生。
国内·盛会 | 广交会火热进行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是中国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展会纷纷取消,而延续了63年从未间断的广交会,在此时给出自己的方案——中国把第127届广交会搬上云端,在线迎接全球来客。
2020年6月15日-24日,约2.5万家参展企业、180万件商品、数十万全球采购商汇聚成一场史无前例的云盛宴。就连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也开设了直播间,说着多种语言的工作人员,把“中国制造”的精美和诚意展示给世界。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这场云盛宴需要5G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支持才能实现,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拥抱全球、与世界携手共渡难关的决心的体现。我们坚信并肩向前,才能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国内·航天 |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一阵绚丽的火光后,这颗收官之星冲上太空,于6月23日成功定点,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0年,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升空,组成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2003年,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进一步加强系统性能;2012年底,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不仅服务中国,还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19年底,已经有28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此次发射后,30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它还会通过可穿戴设备、家庭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未来的科技生活会是什么模样?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国内·深海 | “海斗一号”载誉归来
海底世界,一直是人类极力探索的目标。2020年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中国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下潜10907米,在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及作业深度的纪录后,载誉归来。
在这次科考任务中,“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4次万米下潜。漆黑的海底伸手不见五指,密度、压力、温度等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它的工作产生影响。然而,“海斗一号”使用全海深高精度声学定位技术和机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能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最深区域进行巡航探测与高精度深度测量。同时,借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机械手,“海斗一号”多次进行海底样品的抓取,为深入研究深渊地质环境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素材。
相信“海斗一号”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海底信息。
国内·庆典 | 哈工大百年校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是一座历史悠久、教学质量过硬的学府。2020年6月7日,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哈工大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困难时期,哈工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工程师摇篮”的美誉让它驰名全国。在那些艰苦的岁月,哈工大培育出的学子前赴后继地支援国家建设。所以,在哈工大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称赞哈工大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在努力奔跑的同学,哈工大是否会成为你梦想的学府?如果是,那就努力加油吧!
国内·提速 | 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自从高铁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选择,300公里的时速已经不能令我们惊讶。2020年6月21日,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在試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样的结论可不是随便得出的。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对高速磁浮试验样车进行道岔、坡道、分区切换等200多个试验项点的运行试验,以及对悬浮导向、测速定位、地面牵引、车地通信等关键性能进行全方位测试。
试验过程中,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悬浮导向稳定,运行状态良好,各项关键技术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获得了很多重要数据,为后续高速磁浮工程样车的研制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便能乘上时速600公里的列车出行了。曾经遥远的距离被快速拉近,我们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前进。
国内·破冰 | 中原地区“飞”起来
我们都知道,古老的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但你知道还有一条“空中丝绸之路”,已经在蔚蓝的天空中悄然连接吗?
2020年6月14日,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立陶宛阿维亚解决方案集团合资打造“空中丝绸之路”重点项目——BAA(中国)航空培训中心,已在河南省郑州市正式投入运营。它的启动填补了河南省运输航空培训的一块空白,成为搭建“空中丝绸之路”的人才蓄能池。
翱翔蓝天,串联友谊,“空中丝绸之路”一定能书写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