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铁站空间设计中的场所精神

2020-08-21

工业工程设计 2020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空间设计场所

天津大学,天津30022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及建筑的场所精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抹杀。忽视场所精神导致人们对城市及建筑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柯布西耶曾说:“建筑的目的在于感动我们。当作品借着服从,体会和尊重宇宙法则将我们环抱时,建筑情感便存在其中。”地铁站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一个捷运通道,更是一个宣传城市精神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场所。将场所精神引入地铁空间,是改变人们对地铁空间呆板、无趣、单调、重复的固有印象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途径[2]。

一、场所精神的内涵与理论

(一)场所理论的产生

20世纪以来,国际主义风格的兴起使建筑呈现出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的问题。单调的建筑形态使环境变得寞落、无趣,使人们的情感得不到关怀。建筑文化及建筑特性的消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素。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设计领域开始盛行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通过对历史和文脉的强调,批判了国际风格过度的功能主义做法,其目的是让地域性与人文性等元素回归建筑,从而使建筑及环境设计更具认同感与归属感。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界开始重新审视设计的本质,并主张设计应该从功能主义转向地域主义和人文主义[3]。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了场所理论。

(二)场所、空间和特性

场所是指人对物质化空间和环境的精神存在,即城市学家所谓的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空间则是物体存在、运动的有限或无限的场所以及与特定的人或物的活动发生联系的地方,即三维区域。场所及空间都需要与人的行为发生关系,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精神信仰,反映在建筑中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建筑特性。特性暗示着空间普通的、整体的气氛,是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也是具体的造型,即空间界定元素的本质[4]。与空间相比,特性是更普遍、更具体的概念。它的形成往往会受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式的影响。物质形式是指材质、形态和装饰。诸如场所的空间色彩、墙体装饰、天花板造型等。另一种是非物质形式,即空间组织方式。在相同空间里,不同的组织手法会产生不同的特性,亦如空间的抑扬、明暗、虚实等。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空间与场所的主要特性。

(三)场所精神的内涵与概论

“场所精神”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守护神”伴其一生,而这种具有精神慰籍性的“守护神”也决定了主客体的特性和本质。正是基于这一“泛神论”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挪威著名建筑师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场所精神”,并将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引申至建筑和城市设计领域。诺伯舒兹认为:“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一场景都有一个故事[5]。”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的地铁站空间必然要成为这一故事的载体,让人们在与空间特性的交流和互动中感知城市或区域的特色、历史、文化抑或精神内涵[6]。例如上海的同济大学站,因地铁站位置坐落于学府旁边,为能使地铁空间在设计内涵上与大的环境契合,在空间形态设计上,设计师运用场所精神理论,通过不同材料和色彩的搭配,使地铁站空间呈现出一种文学书卷气息,见图1。这样的设计既表现出场所的特征,又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使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又如上海13 号线换乘2 号线的“党的诞生地”主题文化长廊,在空间形态与装饰上通过借助对历史事件的展示,使区域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见图2。

认同感和方向感是场所精神的两个概念,两者相互作用,也相对独立。对于方向感,要想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必须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并清楚自己与所在场所空间的关系。对此地铁站标识的导向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地铁站内一些富有特色的雕塑,灯具等都可以兼作标识。所谓的认同感是指人对所处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它表示了对其的赞同和欣赏,或者是“与特殊环境为友”。地铁站空间设计往往会通过装饰与空间序列的综合运用来产生认同感。认同感通常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当不同生活方式融入地铁站空间设计时,是对生活方式的认同。例如东莞的鸿福路站,以摆放绿植为主,为人们带来舒适、绿色的出行感受,见图3。

图1 上海地铁站同济大学站

图2 上海地铁站“党的诞生地”文化长廊

图3 东莞地铁鸿福路站

图4 莫斯科地铁站

图5 香港地铁海洋公园站

2)当精神、文化融入地铁站空间设计时,是对精神文化的认同。例如俄罗斯地铁站见图4,犹如地下艺术博物馆,其墙壁上记录了许多不同时期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并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传达给受众。不同的地铁站如同味道迥异的怪味糖,给人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

3)当信念、理想融入其中时,是对信仰的认同。例如长沙市省政府的清风站,以廉洁的文化信仰作为装饰主题,并运用了浮雕、篆刻、版画等艺术形式,表达了清正廉明的为政思想。

二、地铁站空间的场所精神解析

(一)俄罗斯地铁站

俄罗斯首府莫斯科地铁站作为城市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是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有机统一。莫斯科地铁站从建成到现在,已经使用了八十余年。在空间设计上,每个地铁站都根据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的特点进行建造,如宗教形式、爱国主义、反法西斯、十月革命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布局和艺术氛围。莫斯科地铁站空间不仅注重艺术氛围的营造,同时还重视对空间认同感的设计。在营建时,运用壁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对地下空间进行了装饰,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世界,因此莫斯科地铁站又被世人称为“地下艺术殿堂”[7],见图4。

(二)中国香港地铁站

中国香港地铁站空间的设计不仅风格简约,而且魅力独特。它非常重视借助文化艺术的手段来实现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如海洋公园站,为了体现场所特性,其站域空间的墙面和柱体采用不同颜色的马赛克方块,拼贴成了海豚等海洋生物的造型来装饰和美化地铁站,通过视觉艺术的手段达到了与地面环境的呼应,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人们对海洋公园站地铁空间的认同感,见图5。另外,中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地铁空间的设计上借鉴了欧洲的理念,更注重设计的人性化风格。其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地铁站内设置有完备的导视系统和无障碍设施。宜人的环境及无障碍出行增强了乘客在乘坐地铁时的舒适感和满意感,同时也让人们切身体会到设计对人性的关怀[8]。比如荔枝角站,马鞍山站等不仅设有哺乳间、盲人导视图,而且文化墙上还镶嵌有幼稚园儿童和盲人的绘画、手工品等艺术作品,这充分体现了设计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及中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应有的人文精神。

(三)广州地铁站

广州作为国内第四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在地铁站空间特性的营造上,主要以颜色作为设计主导,并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色彩的冷暖鲜灰配比,不仅加速了情感的传递,而且拥有了一定的导向功能,方便人们形成记忆,产生认同。在空间设计上,公共艺术、标识设计与整体空间色彩协调一致,这进一步地增强了地铁站空间的识别性[9]。由于广州是一座商业发达的国际都市,所以其地铁站设计的商业文化气息尤为浓烈。借助视觉艺术的运用,设计出色地传达了地铁站所在地的场所特性与人文精神。例如广州动物园站空间装饰了生动活泼的动物造型,吸引民众,提醒人们这里是动物园的所在地。除此之外,广州地铁站空间的设计也非常注重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将有明显地域标志的岭南文化以壁画、雕塑的形式融入地铁空间,成为广州地铁站里最具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标识。与具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称的莫斯科地铁站空间的“通用型”艺术语汇相比,广州地铁站对于艺术和历史精神的弘扬则独具地域特色。

(四)上海地铁站

图6 哈尔滨地铁医大一院站

作为国内最具艺术氛围的地铁站空间,上海地铁站成为了展现上海文化多样性与当地历史文脉的重要窗口。上海不仅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深厚,被称为“东方巴黎”,文化与艺术的遗存成为展现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内涵的重要元素。上海地铁站空间设计非常注重将博物馆、大剧院及国外交流等活动引入地铁站空间,希望借助艺术的形式展现上海对精神文化的重视,以及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并期望能将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艺术氛围传达给民众。例如,南京东路站的“地铁之窗”展示墙就通过与法国铁路公司合作,推出了“巴黎—上海,车站中的生活”摄影作品展示墙,以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不同地域的人文风采和场所精神。再比如地铁13号线南京西路的地铁文化长廊,其设计中结合了爱国主义与红色文化主题,并以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将家国情怀引入其中,提醒市民勿忘初心,砥砺前行。

(五)哈尔滨地铁站

在众多的省会城市中,哈尔滨的地铁站建设是相对较晚的,直到2012年底方才开通一条地铁线。哈尔滨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欧亚大陆桥的明珠,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称。20世纪初,哈尔滨已经成为国际性商埠,曾经有三十三个国家的侨民居住,并且有十九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或许正是基于其与欧洲的联系,哈尔滨的地铁站空间设计大量借鉴了欧洲建筑的风格。无论是地面建筑,还是地下空间都有着欧式建筑艺术的影子,诸如铁路局站和哈工大站。为了体现与站域周围大量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统一,其地铁站建筑以欧洲折衷主义为设计理念,以新古典主义建筑为蓝图,并融合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地铁站风格,设计成既庄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形态。医大一院站的设计为了展现地铁站的场所特性及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在地铁站建筑造型上借鉴东正教及基督教的教堂风格,并融合现代设计手法,创造了一座承古融今的建筑。在地铁空间的内部设计上依然延续了欧式风格,如在标准站等站域空间的天花板、墙面等内饰上以现代设计手法将欧式镂空雕花、几何图案进行了重新设计、演绎,并根据车站不同的颜色进行变化,形成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地铁站风格。哈尔滨地铁医大一院站见图6。

哈尔滨地铁作为高寒地带的地铁,在地铁车辆的设计上也处处体现出哈尔滨的“冰城”特点。例如,车体外部以浅蓝色的冰的颜色为主,并且饰以冰花图案;内部则以红色等暖色为主,体现对乘客的心理关怀。这种设计风格在彰显哈尔滨地域特色的同时,也提升了市民对哈尔滨地铁风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结语

地铁站空间作为承担城市交通运输和传播城市文化与区域特征双重功能的公共场所,其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该城市形象的认知[10]。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区都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色,如何能在地铁站空间设计中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精神内涵,成为了当代设计师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与有着上百年地铁空间运营和建设经验的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地铁站空间设计对场所精神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实际的地铁站空间设计中,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跟风,求新求快;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掘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将场所精神融入地铁站设计之中。宣扬场所精神不只是为了使人们建立认同感、自豪感,也是让人们,尤其初次到访该城市的陌生人,在最短时间内体会城市精神、感悟城市文化与把握区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认同感空间设计场所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远离不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