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装备服务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0-08-21单东升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19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装备一带

单东升,曾 静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9)

0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党中央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举措,是实践我国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里程碑[1]。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外利益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提出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要求人民解放军要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拓展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要加强应急救援、海上护航、撤离海外公民等海外行动能力建设,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的维护离不开军队的保驾护航,而装备保障体系是现代作战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作战潜能向战斗效能转化的“桥梁”“纽带”和“转化器”,原有的保障体系主要以满足部队近海防御、国土防御为目标,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部队保障需求。

“一带一路”的推进也为我国军工产业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给军工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市场机遇。装备保障体系作为现代作战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外军贸活动日益受到采购方的重视并将其纳入采办要求,承制单位如不能响应,将在采购竞争中处于劣势[2]。

因此,为满足“一带一路”下境外服务保障及远洋服务保障需求,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高效快速反应机制、专业规范的售后服务模式和装备服务保障标准。

1 “一带一路”倡议下装备保障面临的挑战

与原有的保障体系相比,“一带一路”倡议下装备保障面临以下几个新的挑战。

1.1 保障空间更广

传统的保障体系以国土防御为重点,陆军部队以维护边境正常秩序和巩固国家建设成果为重点;海军部队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重点,在相关海域保持军事存在;空军以国土防空为重点,活动范围基本限于本土。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陆路和海上通道将亚洲、欧洲和非洲联系在一起,目前参与的国家已达100 多个,大大扩展了装备保障空间,作战方式的转变和作战时空的拓展对装备保障产生了深刻影响。

1.2 保障活动安全风险更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博弈激烈、社会矛盾大,政治稳定性低、政权更迭频繁,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2017)》,“一带一路”政治稳定度评分为0.535分,远低于全球的0.576分。同时,自2012年以来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一直名列恐怖袭击前四名,全部位于“一带一路”沿线,恐怖袭击对海外保障造成很大影响[3]。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民族习惯、法律、经济等差异较大,很多国家卫生环境差、人员健康问题突出,部分保障任务需要深入战场一线,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保障活动风险较高。

1.3 保障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求更高

在境外服务保障及远洋服务保障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工业部门不可能提供数量庞大的保障人员及保障资源。沿线很多国家与中国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缺乏专业的服务保障技术与能力,同时装备参与实战的情况较多,对装备的完好性、保障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求极高。

1.4 保障标准不健全

很多沿线国家在引进中国装备的同时也进口西方设备,能够接受西方的项目管理理念和售后服务保障体系,认为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合同签署的先决条件。

西方国家一向重视标准化建设,把标准化作为各项技术研究基础上最具有法制性和先导性的工作,建立了完备的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来说,我国服务保障类标准尚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国际化经营对外保障活动需求。

2 “一带一路”倡议下装备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服务保障对象和空间的拓展,通过认真剖析我军使命任务及用户保障需求的变化,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基于能力”的全球装备服务保障思想为指导,以保障效能提升为目标,对传统的以机械化为主的、基于国土防御和近海防御的装备服务保障体系进行丰富和拓展(见图1)。

按照“业务标准化、管控数字化、服务本地化、信息全球化”的思路,统筹考虑新形势下我军和国外客户的保障需求,同时将“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民族习惯、法律、经济等差异以及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重大变化和战争突发、文化冲击、环境等可能造成的对国际化经营的挑战纳入考虑范围,确定了“基于能力”的保障体系目标以应对“一带一路”下不确定的安全威胁及保障需求。

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保障标准、制度和业务流程及海外人员保密安全体系,以属地化备件支援库、智能化现场保障设备、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创建了以单位本部为“大后方”、以行使信息收集中心和服务保障中心(简称“两中心”)职能的靠前保障站为“特种兵”的“特种兵、大后方”的快速反应保障模式,实施精确保障。同时收集实战情况下装备使用信息,反馈到设计端循环迭代促进产品改进,提升了装备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国际化经营向联合研发、技术转让、合作生产等高端价值链拓展,满足了“一带一路”下全球任务下的服务保障及军贸服务保障需求。

3 “一带一路”倡议下装备保障体系构建探索

3.1 建立基于能力的服务保障体系,开展了基于性能的保障

3.1.1 基于对威胁方式的判断,规划综合保障能力

将装备保障体系的设计调整为从基于对威胁方式判断而不是从威胁主体判断出发,确定“基于能力”的服务保障,以提高保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系统层次上明确并量化精确保障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快速诊断能力、抢修能力、远程维修保障能力等,细分到单元层次上,确定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输能力、机动能力以及综合集成能力等[4]。

图1 “一带一路”倡议下装备服务保障体系框架

3.1.2 基于技术保障装备需求,确定服务保障能力量化指标

按照装备全寿命周期保障业务流程将“六性”设计要求落实到装备研发的各个阶段,在“六性”设计确定3 个一级流程,涵盖143 项任务;将“六性”工具集成,保证了数据的集成和一致;在保障任务的实施上,确定了11项任务33项重要衡量指标。

通过将所有服务保障要求进行数字量化,得出不同保障任务所需能力,因此无论提出的保障需求对象是部队还是军贸客户,均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健壮性。

3.2 建立系统规范的国际化服务标准,满足多样化的保障需求

3.2.1 扩展原有保障业务内容,优化保障业务流程

面对作战方式的转变和作战时空的拓展及其对装备保障的影响,将原有保障业务内容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远程支援、合作生产、联合研发、技术回访等补充到保障业务范围中,同时规范业务流程,补充人员能力需求和服务标准动作。

3.2.2 参考ILS系列国际规范,完善技术保障标准

参考S系列ILS国际规范,开展完整的保障标准/规范建设。通过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将武器装备技术信息数据数字化、标准化、集成化,在全寿命周期内形成畅通、标准、无误的产品技术信息数据流,实现数据一次生成,多次传递使用,为装备服务保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5]。

3.2.3 以服务保障标准为指引,建立保障信息平台

突出产品全寿命周期综合保障数据的集成共用思想,在制定保障标准/规范的同时将相关标准应用到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实现了各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还确保了与大部分国外客户信息系统的信息兼容。

3.2.4 采用胜任力冰山模型,建立人员能力标准

原有的人员能力主要通过对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确定人员能否胜任相应的保障任务,这种评价标准与原有的国内保障、近海保障需求是相适应的。

面对“一带一路”下安全、保密、环境等对保障工作带来的挑战,保障体系引入Mc Clelland 的冰山模型,在考虑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的同时,将人员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个人特质、自我概念、动机等隐性部分纳入评价范围,建立服务保障胜任力标准模型[6]。保障体系从装备基本操作、故障判断、外语能力等19 个维度对服务保障人员技能进行界定,将服务保障能力等级分为基础档、高级档、资深档三档制。

3.2.5 建立保障设备配置标准,同时确保核心技术安全

保障体系根据保障资源规划,要求在产品设计时同步进行保障和测试设备的研制,并根据不同的保障任务制定保障设备配置标准。为确保产品核心技术安全,出口保障设备采用国际通用体制和标准。

3.3 建立前后方联动的快速反应模式,满足境外高效保障目标

按照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快速反应、及时高效的原则,建立“特种兵、大后方”的快速反应保障模式。前方由1~2名的现场人员具体实施保障工作,后方人员进行远程支援。

3.3.1 扩展原有保障业务内容,优化保障业务流程

面对作战方式的转变和作战时空的拓展及其对装备保障的影响,将原有保障业务内容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远程支援、合作生产、联合研发、技术回访等补充到保障业务范围中,同时规范业务流程,补充人员能力需求和服务标准动作。

3.3.2 配置充分服务保障资源,提供有效保障条件

开发功能强、体积小、重量轻、通用性强、自动化水平高、可靠性高的便携式现场级信息化保障系统,为现场服务保障提供有效的软硬件条件,提高服务保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3.3 强化保障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面对装备列装及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的保障任务,在保障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分类分级的人才发展思路因材施教,根据科研人才成长规律分阶段赋能,推进层次化、特色化、快速化人才开发体系建设,激发员工自驱成长,员工能力成长迅速,能力值年均涨幅超过15%,一专多能型员工比例年均增加7%,较好地适应了高新电子装备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发展对任务带来的挑战。

3.4 建立多层级属地化靠前保障模式,实现保障资源快速精准投放

3.4.1 以靠前保障站为载体,推进属地化保障

按照装备的分布及所在国的自身保障能力,在国外选择建立区域服务中心、售后备件库或驻外服务点,建立多层级属地化靠前保障模式,为我军提供靠前支持服务、同时兼顾国外客户保障服务。

3.4.2 开展备件规划分析优化,不断优化备件资源

以维护、维修和运行(MRO)系统为枢纽,建立交付产品台账信息、维修服务信息、返修件信息、培训信息、售后备件信息、售后财务数据等数据库,定期根据产品在研制、试验、试用和生产调试等环节器材消耗的规律,合理确定各类易损件、消耗件的备件比例。

3.4.3 完善备品备件供应体系,实现资源精准投送

完善备品管理和供应体系,实现装备保障备品备件按需生产、按时精准投送。建立备件及物流管理、信息交互机制与信息系统平台,对备品备件在需求、生产、储备、流转等全过程的过程管控、质量管控。建设多层级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共享备件库,优选响应速度快、投放精确及时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满足备件快速投放需求。

3.5 建立知识驱动的保障信息化体系,为精确化保障提供支撑

按照“成体系建设、信息化支撑”的指导思想,从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建立知识驱动的精确保障信息化模型,系统规划服务保障业务系统。规划建设以基地级(MRO系统)、区域级(属地化信息化系统)、现场级(外场作业管理系统)三级服务保障信息系统确保了保障信息的完整、集成、共享和融合,为“基于能力”的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3.6 建立四体系融合的保密安全体系,确保人身、秘密安全可控

建立以质量标准体系为主体、以业务流程为驱动,环境和职业健康、保密、质量、内控4 大管理体系融合的全要素保密安全管控体系,将安全保密完全融入业务工作中。同时,建立“心灵彩虹”心理咨询热线、完善外派人员保险制度,对员工情绪进行疏导,解决人员后顾之忧,确保人员心理稳定。

4 结语

通过对“一带一路”下保障的新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建立以用户需求为牵引、以业务流程为驱动、以国际标准为参考、以保障“及时有效”为目标的装备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了装备的全周期管理、业务全过程管控、设计与服务的端对端闭环,在满足国内外部队保障及国际军贸服务保障需求的同时,确保了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国家秘密安全。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装备一带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