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2020-08-21李海芸李彩妙黄瑞平
李海芸,李彩妙,黄瑞平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白内障是致盲眼科疾病中能够治愈的疾病之一,占我国致盲原因的50%以上[1],也是防盲致盲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在我国人口中构成比例越来越大,而老年性白内障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中。而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方法,其要求医师及护理人员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法,以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3]。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90眼)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前来本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基于平行对照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有25例和20例;年龄段:55岁至76岁(64.85±5.12)岁;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27例和18例;年龄段:57岁至75岁(64.79±5.06)岁;在临床资料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了解试验内容签署书面同意书;②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均正常;③神志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具有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史;②合并肾脏、心脏及肝脏器官功能不全;具有相对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③因个人因素拒绝或者中途选择退出;④神志意识模糊。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舒适、干净的治疗环境,合理调整室内温度及湿度,以便患者感到舒适,同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等。
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①成立护理路径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及责任护士等共同组成,以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为依据,为其制定相应的护理路径表。②心理调节。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并对其心理状态有效评估,对于消极情绪来源了解,与此同时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此外,结合音乐疗法等,减轻患者内心压力,尽可能的将不良心态消除。③健康知识讲解。利用手册分发及视频讲座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白内障疾病诱发因素、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及手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促进其护理配合度的提高。按照医嘱将手术前各项检查做好,并对血液标本采集同时进行药物指导。以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方法,并对其术后用药方法指导。
1.3 观察指标
评估90例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判定依据分别是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4],分值越高,说明抑郁、焦虑现象越严重。统计每组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80分-100分)、基本满意(60分-79分)和不满意(<60分)三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抑郁与焦虑评分
观察组无论是抑郁评分,还是焦虑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90例患者抑郁与焦虑评分(,分)
表1 对比90例患者抑郁与焦虑评分(,分)
分组 例数 抑郁评分 焦虑评分对照组 45 47.49±3.42 48.56±3.75观察组 45 35.19±3.08 37.05±3.49 t 17.927 15.072 P 0.000 0.000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比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差异明显(P<0.05),具体如下表2。
表2 比较90例患者护理满意度[n(%)]
3 讨 论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白内障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是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从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患者眼部,所以对于该类患者应予以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法,以便预后改善。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按照个性化护理理念,以及人性化理念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均围绕患者进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患者更加有计划、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模式,除了可使医疗资源使用率提高,而且有助于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本实验主要从健康教育、心理、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进行护理。因为白内障患者年龄偏大,再加之未全面了解疾病知识、诱发因素等,所以健康知识讲解、心理调节特别重要,护理人员保持亲切、友好的态度为患者介绍手术治疗方法、诱发因素、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以此将患者内心顾虑消除,促进配合度的提高。与此同时,结合讲座、宣传手册等,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疾病有关知识。经调查研究发现,临床护理路径的开展在白内障手术中效果明显,其有助于患者心态改善,术后及早恢复健康,与此同时,护理过程中,健康知识宣传的开展,可对患者错误认知及时纠正,进而促进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综上所述,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路径方法,除减轻患者内心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可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