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双责制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2020-08-20李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校企职业

李静

[摘           要]  在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关键前提之一,相较于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模式,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明显的脱节,因此,探索适用于本层级的校企合作实施基础成为关键。通过参考德國职业教育管理相关经验,提出适用于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校企合作双责制模式,从就业导向、资金预算、师生配比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以下要点:健全完善校企合作准入机制,实现以有效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建设。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注入渠道,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落实的经济基础和财政安全。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和师生配比,引导以现代学徒制为雏形的职业技术传承与发展。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176-02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文件提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与5G技术的深度融合。伴随着这一重大战略产生的是新型技术岗位缺口与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的现实,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矛盾。

在持续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高素质劳动力与新型技术岗位的耦合成为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作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强国,德国更早提出了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工业4.0”国家战略,德国以职业教育立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1],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学校教育所构成的[2-3],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参考德、英等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对调整管理体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为实现基于校企合作双责制的新型中职教育管理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背景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产业运营现状及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0.37万人,比上年增加43.32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4]。相较于传统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应对特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兼顾基础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更加重视与社会各行业的契合度,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竞争的关键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尤其是基于5G+的灵活化、定制化生产。2013年德国将旨在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工业4.0”确定为国家战略,根据胡茂波等人的研究[5],预计到2025年,“工业4.0”将创造43万个新的生产岗位,同时有超过49万个传统工作岗位将消失。如何实现劳动人才与新型技术岗位的高度匹配成为中德职业教育共同关注的重点。

针对“工业4.0”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德国联邦政府通过拓宽职业教育的教育范围、对学术进行潜力分析和职业规划指导、拓宽双证课程的学科范围、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值性资格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这对面向“中国工业4.0”的中国职业教育管理机制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二、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应对

(一)办学准入机制

20世纪90年代末期,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参与建设了几乎所有的技工学校和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成为职业教育主体。但在20世纪初时,国企改革退出部分社会领域时,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被一并转交给地方教育部门,这直接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各级教育部门的主管业务,同时也应是行业、企业的发展业务。应对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办学准入机制,把行业、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纳入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责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改善治理体制,支持中等职业院校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使社会力量有知情权、发言权、决策权,提高办学活力和效率;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牵头,制定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实行独立的职业教育定期教学评价机制,并实行红黄牌等监管机制,对参与主体发放准入及退出牌照。

(二)财政投入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行财政经费投入包括两类:一是参照同级全供事业单位核算预定拨款,二是根据在校生人数实行生均财政拨款[6]。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前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被淘汰;后者虽然与办学效益挂钩,但是对于生源数量统计的时效性差,同时也会导致学校盲目追求扩大办学规模。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来源应该追求多元化,在政府支持的同时还包括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方面,应该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吸收纳入社会资本,建立多途径融资机制。同时财权也应与事权相匹配,教育预算的编制要建立校企之间的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成效等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核算审计机构,以监督评价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创设良性的教育投资环境。

(三)师生配比结构

现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情况,这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不鲜明有一定的关联,这一问题也进一步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层次和主动权不够也导致教学与就业的脱钩。不仅是师生比例,还包括校內与企业技术导师的比例均相对失衡。导致在教学成本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其实际办学效益大打折扣,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教育资金投资环境。

德国双元制的解决办法包括: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综合成本、通过合同制管理实现校企合作制度保障、通过基金化管理提供职业教育经济保障等[7]。但值得注意的是,仅以资金投入为准入条件通过提高投资效益比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一手段易受市场规律波动影响,即企业资金流动受阻或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会明显影响有效教育资金投入。

三、讨论

校企合作的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经较为普遍,但是中职教育层面则实际讨论较少,同时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根据黄亚妮的研究[8],我国高职教育多数已经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协作。该模式中企业缺乏培养方案制订的主动权和教学参与的主动性。

(2)校企联合培养。该模式中企业参与教学目标、计划、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的制订,但教育事业与企业内部业务关联度不高。

(3)校企实体合作。该模式下企业全方面参与职业教育全流程,教育事业作为企业内部事业的一部分进行一体化管理,但需要避免企业逐利引发的短视行为。

综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可以认为提出设立由各级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参与中职教育管理是有必要的,同时应联合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校企合作双责制的实施效益和教育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专门性人才,因此以有效就业为导向是进行中职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工作基础。有效的校企双责制中职教育管理模式在于寻求校方与企业方的最大公约数,并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协调合作,理论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双方不同职能,以实现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校企双责制中职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有利于营造健康的职业教育社会氛围,使基于因材施教、就业导向的技术教育地位得到端正。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职业教育资金的多元化注入,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确保学校教学成果不与社会脱钩,也有利于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形成健康的企业成长环境,从而真正为实现制造强国打下技术人才储备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106.

[2]徐涵.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4):101-107.

[3]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3,37.

[4]智研咨询.2020-2026年中国职业教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报告[EB/OL].2020-11-17.

[5]胡茂波,王运转,朱梦玫.德国职业教育契合“工业4.0”发展的策略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92-97.

[6]付铮.财政管理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167-169.

[7]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101-106,112.

[8]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校企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