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2020-08-20朱猛
朱猛
[摘 要] 中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电子电工技术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尤为突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教育行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工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切实地提升中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效率。主要阐述翻转课堂在中职院校电子电工教学中的运用,并结合实例思考翻转课堂给中职电工教学带来哪些改變。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中职院校;电子电工;运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7-0060-02
翻转课堂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电子电工以及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翻转课堂字面意思上理解,即对传统课堂和教学方式的“颠倒”和“颠覆”,是当下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实行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彻底将课堂转变成一种师生共同研究课题、探讨教学方式的研讨会,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整堂课“填鸭式”讲解的方式,重新规划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方式。
在中职院校中,电子电工专业是用来培养实际生产生活中涉及电子电工技术的专业,中职院校对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对电子电工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基于当下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能力和习惯较差的普遍现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将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切实提升包括电子电工在内多个课程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本文将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思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中职院校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翻转课堂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动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扮演的是被动学习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由于教师自身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教师课堂讲解的内容产生厌恶、抵制的心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课件、教学文档、教学视频、专业交流研讨会等内容充实课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实际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了解专业,并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在电子电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将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划分,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文档分发给每一个小组,然后进行教学研讨会,师生共同探讨电子电工相关理论在实际实验中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教师可以将电子电工的实践活动当作一次课堂的竞赛游戏,设定一定的奖品激励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正是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文档、教学视频、交流研讨等方式进行教学,也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上述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并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人理想,而个人理想也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念。因此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艺术和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动力。
二、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在互联网的各大学习平台学习其他知名学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讨社区,共同探讨学术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例如,现在有许多优质的网上学习平台,比如中国慕课、智慧树等网上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涉及多个知名院校的热门专业,本科院校以及中职中专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学习平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自学或者师生共同学习探讨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
但是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经验和判断能力不足,将大量宝贵时间花费在劣质教学资源上,不仅花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师就要首先依据课本的知识内容,为学生推荐能够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自主录制教学小视频,每一个小视频讲解一个电子电工的重点、难点,小视频的时间要控制在5~10分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发掘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提升自身对重难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包括视频、课件、文档、实验案例、设计文档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多渠道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测试与分析”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中职电子电工全国一等奖说课PPT”,通过教师对PPT的课件准备,并且针对课件中出现的重难知识点录制小视频,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档资料,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或者团队讨论,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翻转课堂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多本科院校以及中职院校都开始了实践和应用,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结构,即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并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通过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主动探讨总结出来的。然而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往往忽略了教学结构,将讲课准备的课件、视频以及教学文档、案例等内容放在课堂上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强调的就是将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高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测试与分析”时,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互联网获取“中职电子电工全国一等奖说课PPT”,将课件、课外的书籍、自主录制的视频、实验设计文档、所需器材、注意事项等内容打包压缩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或者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最终将总结的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结构就是首先让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由教師通过课堂上的知识讲解与探讨,使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知识点的理解,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四、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学评价的方式
教学评价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阶段性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行动指南,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是通过学生学期末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因此评价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这样对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中职院校电子电工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例如,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教师不必通过最后的期末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因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当然教师为了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前的微课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就可以保障学生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活跃,因此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课前各种学习资料的筛选、整合,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学习评价的准确性。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具有真实性,相比于普通的单靠期末测试成绩的教学评价而言更加有效,更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新的评价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下,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评价更需要这种实践活动的表现参与教学评价,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结语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展现出其优越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对中职院校各类专业的教学活动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尤其是电子电工这一类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而言,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而言,不仅优化了教学结构,也改变了教学评价的方式。这些改变都达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达到的目标,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
[2]肖斌.试论高职院校电工专业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9).
[3]温澍萍.高职电工实践课程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4]王明意.浅析电工专业教师角色的转变[J].职业,2008(17).
[5]邹大为.在电工专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
[6]刘冀.改革物理电工实验教学的探讨[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
[7]赵立志.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电工作业培训中的应用[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4.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