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研究
2020-08-20曾浩淼
曾浩淼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开创了广阔发展空间。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将国际化知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复合型跨国技术技能人才。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更加广阔,为职业教育打造中国品牌、增强国际话语权创造了更大舞台。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5-0263-0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奠定了对外战略的总格局。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提出构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近五年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1“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开创了广阔发展空间。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更加广阔,为职业教育打造中国品牌、增强国际话语权创造了更大舞台。从我国“走出去”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来看,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的复合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需求来看,沿线国家人力资源劣势和整体落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对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多重挑战,主要表现在输出有困惑、内涵待提升、环境待优化。
第一,职业院校对“输出什么”和“如何输出”存在困惑。输出行动仍处于初步“试水”阶段,缺乏经验借鉴、面临文化交流冲突、亟待制订系统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
第二,与国际化相匹配的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师资、课程、治理三个方面。师资方面,双师双语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最大挑战。课程与标准开发方面,课程与标准如何开发成双语,并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同和接受,以及职业院校小语种课程与教学状况普遍堪忧。
2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
2.1拓展中外合作项目,培养国际技能人才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参与构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院校组成的平台、集团或联盟,增强组团发展能力,校企合作走出去探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将国际化知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复合型跨国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一起走出去,通过课程教学助推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教学,培养培训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开展汉语教学、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鼓励专任教师在境外团体或国际机构中担任专职或兼职工作,深入了解国际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规则;继续开展与国(境)外合作机构的常态化交流与师生短期研修活动,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促进技能大赛的国际化,助推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
2.2走出国门合作办学,传播中国职教经验
通过外派教师到合作院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科技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培训其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紧密合作企业一道,“走出去”结合它们在海外的产业布局,为企业开展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参照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和要求,以装备制造为重点,与企业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分校或鲁班工坊;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或员工培训基地,探索走出办学和援助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
2.3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复合型课程体系
首先要要围绕“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强化专业设置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契合度;其次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加强人才培养与沿线经济的耦合度;再次要建立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沿线产业群相匹配的专业体系;最后要设立“语言+技能”复合型专业,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构建“课程+”复合型课程体系。一是“课程+多技能”。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特色和技术资源优势,开设多类型的技能课程二是“课程+语言”。根据合作企业海外投资区域,有针对性地开设面向某种特定专业技术的语言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具备一般性的外语听说交流能力。三是“课程+文化”。融入沿线各国的文化元素,提升学生国际化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思维。四是“课程+标准”。积极引入国际课程评价指标和行业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五是“课程+互联网”,整合沿线地区和国家的优势课程资源,综合运用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共同构建多元、开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可从“送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托国家“一带一路”专项基金等多种项目载体,鼓励教师通过脱产学习或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国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行业锻炼,增强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二是以国家援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师到项目中任职、讲学、教学、进修和研究,增强教师国际化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创设平台,吸引海外游学留学人员回国任教,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工作。
积极拓展“一帶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招生渠道,完善留学生招生的渠道布局。积极开发与具有跨境生产经营业务的企业联合开展留学生“订单培养”项目。
3结语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国际标准全面梳理学院工作,重组机构,完善制度,再造流程;应积极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搭建各类国际化平台或机构,高职院校需要将国际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据国际化企业的需求开发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应该聚焦到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此,需要不断总结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市场进行剖析,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战略。
参考文献
[1]洪海星.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8-30.
[2]黄臣臣.“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7(11):59-64.
[3]刘艳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