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书评

2020-08-20陈哲

中文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品评米芾书法艺术

陈哲

摘要:一千五百多年,中国书法史一直为强大的艺术传统所支配,这种手法前后连贯,在世界艺术中罕有其匹。书法传统中审美与风格的连贯,反映和加强了士大夫的整体性。凡立志于世道的人首先要精通书法;书法在中国是一种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一样,书法也是统治阶级证明自己身份的重要手段,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一。雷德侯就是在对中国書法艺术震撼之余而编写这本书的。本文将以《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为例展开品评。以先“品”后“评”的逻辑思维展开论述。

关键词:书法艺术;米芾;品评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一、书目编撰的背景

这本书的研究同其他所有学术研究一样,在认真参考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学术知识系统后,在充分遵照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逻辑性的编写,普林斯顿大学的方闻与岛田修二郎最早促使了雷德侯先生做关于米芾的研究动机。同时还有东京大学铃木敬教授为他提供了史料上的帮助,德意志基金研究会在经费上的支持促使他完成了这本书的编撰,而在品读书目之前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编写动机也是必要的。在研究方法中,本书在古典传统发展的这一关键点上揭示古典传统的“横断面”,同时理清了晋代经典之作问世之后七百多年来的线索。与此同时,该书也使得我们认识到米芾作为一位中国的鉴赏家出现而让我们对米芾有了全新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米芾为书法学鉴定确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一直沿用至今。本文没有“横向”的去探讨米芾与其同代人之间的联系,而是纵向的去着重阐明米芾在晋代名家古典传统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研究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1]。

二、章节梗概与品读

本书的编撰共分为三个章节,作者在第一章节讨论晋代名家的传统中的主要人物: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8);粗略地概括了书法传统的形成过程讨论书法史上初次出现的一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后来成了书法史上基本的、常常引起争论的领域。在第二个章节当中讨论米芾对晋代传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临习;研究他的考察方法,他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这些都由他的批评论著推衍而得知。接着通过一系列风格分析来弄清米芾本人的临仿本和伪作情况,同时揭示他的书法与近代名家之间的关系。而在第三章讨论米芾知道和记载过的晋代书法作品。作者对于书法史上的名作详加讨论。首先,检讨米芾之前的历史人物对书法的研究情况,其次,米芾讨论了关于书法艺术的记载和观点;最后,追溯了晋代作品之后的书法研究情况[2]。

三、关于书目的引荐:

通过品读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本书的编写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评述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雷德侯对于米芾的研究向我们摆明了这样一种观点,米芾的作品既体现了晋代的传统,同时又赋予了他新的形态加以发展。书中同时还指出,米芾对于书法的研究有着主观化的倾向,从学术的角度去讲,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对于王献之的过分偏爱使得他在解释古典名家时变得晦暗不明。但作为鉴赏家和史学家书中确给予了米芾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书中这种评价就米芾的研究而言是相对公正与客观的。就学术性而言,文章是十分值得品读的[3]。

本书目叙事逻辑的独到之处首先体现在作者的身份问题,西方学者的身份介入对于东方的文化思想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认同,这种话语逻辑与东方的叙事表达所产生的差异性在接受者的阅读中就必然会发生错位,在品读东方人关于米芾的相关性文章中,我们会发现这两者间的差异性,如陈潇潇的《刍记米芾书风特点》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人典型的话语表达方式,文章中通过“八面出风的用笔技巧”“字的体势与章法”“墨色的梯度变化”三个章节展开了论述,这种逻辑表达具有很强的叙事性,符合于东方人思维体系中“娓娓道来”的阅读模式,但在本篇文章中,逻辑的叙事性确十分的新颖独特,作者首先选取二王进行描述,接着向米芾与其书法系统的研究

主题中切换,这种叙事方法符合西方的话语逻辑,摆明观点后再进行叙事就书目的创作思路而言,非常值得接受者品读。为了避免错位或者误读,我们可以理清作者的内容梗概与思路,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这对于品读西方人的书目编写是极为有利的。

关于米芾的研究论文有很多,在论文的切入点上,为确保学术的严谨性选材与立论大多相对保守,作品的创作方式多以我们所熟知的艺术现象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如雷智慧的《浅析米芾书法的美学思想》,王兵的《明代书家对米芾书法的阐释研究》这两篇关于米芾书法作品的文章都是从米芾书法艺术风格为切入点,接着对于米芾的书法艺术进行阐述,在阐述的同时,有关米芾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的阐释展开逐层的分析和探讨。两篇文章的共通之处不仅体现在切入点的相似,同时还体现在历史脉络梳理上的相似,而关于文章横向的对比都是从时间历史的维度上进行把控的,这种立论角度以及文章时间线索梳理手法在很多文章叙述中都屡见不鲜。

恰恰相反,本书目作品主题的切入点则大为不同,作者没有直接以米芾的书法历史文脉入手,也没有直接论述米芾的书法风格。而是将米芾置于学习者的身份而出现,将二王的书法风格与历史身份置于文章的脉络起始,强调了古法传统在历史文脉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发出关于米芾与中国书法的思考。在这种颠覆东方人传统阅读思维的编写逻辑非常值得世人去品读,独特的立论与切入点也是这本书目推荐的缘由[4]。

四、瑕疵与罅隙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任何一本书目的编写都不免存在偏颇之处,本书目的逻辑思路明确,资料收集系统而全面,但是关于资料获取的准确性仍需斟酌。首先,资料的获取是由翻译而来的。而非直接获取的中文版资源且书目的研究路径多取材于日本和“台湾”,缺乏实地田野的考察。众所周知,米芾为湖北襄阳人,那么关于书法家故乡在野的考察就必不可少,直接经验的获取应当比间接经验更加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这也是本书目编写的遗憾之处。

参考文献

[1]雷德侯.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王羲之.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潇潇.刍记米芾书风特点[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雷智慧.浅析米芾书法的美学思想[M].湖北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品评米芾书法艺术
北宋·米芾《白帖》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