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偏差

2020-08-20常铖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听者传播者传播学

常铖

我妈叫我起床时往往不会说准确的时间,而会说“快七点了”,但每当我起来后,却发现才六点半左右。就好像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对“陌生人”这一概念理解不同一样,作为传播者的他们和作为听者的我们产生了一种理解上的偏差。

传播学原理中有这么一句话——传播过程中的错误产生于传播者而非听者——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家长作为成年人,有完备的认识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理应向孩子解释清楚“陌生人”的具体内涵,而他们却仅仅告诫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于是,由于经验不足和想象力丰富,“陌生人”的范围被孩子们缩小为“长相凶恶的坏人”,这不可谓不是传播者的失误。

再如我妈,她在距我理解的“快七点了”还很久的时候来叫我起床,这种偏差必然来源于她。但是,那也仅仅是在我的理解之下的结果而已。或许她理解的“快七点了”就是六点半左右,更有可能的是,她是为了叫我起床而故意将时间说晚了。那么传播学原理就并不是准确的表述了。

当然,理解偏差也有听者的责任。由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听者在听到一句话或者一个概念时,往往会在脑海中衍生出更多概念来解释,如果任由这种“解释”发生而不进行询问,就容易产生所谓主观臆断,最终造成错误判断。就像那些孩子,在不了解“陌生人”是什么的情况下没有向父母追问,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陌生人进行了划分。

但问题在于,幼小的孩子真的懂得家长的告诫的严重性并进行追问吗?问题还在于,家长们真的会明白孩子的心理并进一步解释吗?恐怕很难。那么理解偏差就像沟通本身一样,是传播者和听者双方的事,是互相的。

人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本就天差地别,加之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本就有多种理解,理解偏差在生活中本就是必然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种偏差?一方面,由于偏差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应当将心比心,不因传播的失误而去埋怨怪罪他人,畢竟这种失误源自双方。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更多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偏差来自沟通,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听者,都应当向对方询问,确保意思的准确,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还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交流绝非易事,我们不能为了回避偏差而拒绝交流,也不能因为偏差的存在而剑拔弩张。我们应当正视理解偏差,有时候,这样的差错不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吗?

(指导老师: 李克刚)

猜你喜欢

听者传播者传播学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好好说话
劳工(外二首)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