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都濡寻茶考述
2020-08-20廖天勇
廖天勇
黄庭坚自幼就聪明过人,记忆力超群,六七岁就能作诗送人。22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开始了仕途生涯,历任叶县县尉、太和县知县、鄂州知州、国子监教授等,最后官至起居舍人。起居舍人也就是皇帝身边的日常事务掌管人,但遗憾的是他和大多古代文人做官的情形差不多,仕途多舛、背井离乡、流离颠沛。宋元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任命为校书郎负责编修《神宗实录》一书,因其在书中记录了“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这件事,遭章、蔡卞等人奸言诋斥,后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彭水),不久又因其避嫌亲人,安置在戎州(今四川宜宾)。
黄庭坚性格豪爽、胆识豪壮、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此次黔州赴任对他的心理并没造成太大影响,对于一个豪放派的词人而言,从此寄情于山水,释放性情,放飞自我,也不失为一种潇洒之旅,不然哪来“涪翁”这一名号呢?
黄庭坚生平有一样独特的爱好,那就是爱喝茶,而且到了痴迷程度。不仅爱喝茶,他对茶还有很深的研究,深谙各种名茶的种、采、制、沏等茶道。他经常和老师苏轼在一起品茶论道,家乡的双井茶就是在他竭力向各路文人墨客的举荐下,成为当时的名茶。
黄庭坚被贬黔州后,因別驾只是一个虚职,闲的时间较多,所以他经常会被邀请去给各种亭台楼阁题字写序,或者到处寻访名茶品茶,生活倒还有些许惬意,著名茶诗《煎茶赋》就是在被贬涪州别驾转安置在戎州的时候完成的。由于黔州崇山峻岭、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幽蓝的乌江穿彭水城而过,流连于山水之间的黄庭坚在这个时候也信起了佛,经常光顾玉山镇的开光寺摩尼阁。事情说来也巧,黔州知府曹谱这天也来开光寺拜佛,两人不期而遇,知府邀请黄庭坚到一阁楼喝茶谈事,同样爱喝茶的知府拿出了随身携带的都濡高树茶,冲泡一壶,两人开始品茶论事。爱茶如命的黄庭坚嗅出了此茶不一般,细心询问此茶的来历,曹谱就详细地给他介绍起了都濡的高树茶,并约定第二年春天一同去都濡镇寻访高树茶。
都濡名称来源于当时的一条河流,叫都濡水,后改为洋水河,现在叫长溪河,发端于当时的都濡镇境内,现属于务川县分水乡的冷家坝。都濡水河道幽深,山谷狭窄,水流湍急,两岸风景秀丽,分段可行船,流经彭水地域注入乌江,现彭水段已被旅游开发成为5A级风景区,并取名阿依河。
第二年春天,黔州知府曹谱便和黄庭坚等人踏上了都濡寻茶的道路。他们出彭水城后经由内江,爬上彭水的摩围山,后沿着濡水河逆流而上,一路上游山玩水,四处转悠,三天后到达都濡镇。都濡风景秀丽,当地僚人淳朴善良、殷勤好客,当他们听说是朝廷大官、一代文豪黄庭坚亲自造访,便拿出好酒好菜盛情款待。
当地人了解了黄庭坚一行的来意后,热情地带他们去茶林看民女采茶,并一路详细地向他们讲解此茶的特点,回来后还亲自给他们演示制茶、泡茶的过程,黄庭坚悉心熟记。据一些相关史料记载,黄庭坚一行在都濡镇考茶寻茶,驻留了三天,还特意观看了当地土民的打卦子、踩堂戏等民俗表演。
黄庭坚在都濡寻茶期间,写了一首茶词《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腌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词中描写了黔中地区人们采茶繁忙的景象,生产的茶品繁多,制茶的工序烦琐、工艺考究,茶叶的包装讲究,所产的茶叶远近闻名,人人都爱喝。词末还特别写上了都濡的春味,说明了黄庭坚对都濡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他在安置戎州期间,完成了他一生最负盛名的辞赋《煎茶赋》,辞赋把他一生寻茶、考茶、品茶、论茶的精髓都集中在里面,体现了黄庭坚渊博的学识。赋中较少表露出他被贬的失落思想,而且也基本不涉及政治,这表现出黄庭坚那种豁达开朗的乐观精神。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在《煎茶赋》中同样提到了都濡高树茶,“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泸州之纳溪梅岭……”这些都说明了黄庭坚对都濡高树茶的肯定和赞赏。
后来,他在《答从圣使君》中对都濡的制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此邦(都濡)茶乃可饮,但去城或数日,土人不善制度,焙多带烟耳,不然亦殊佳。今往黔州得都濡月兔两饼,施州入香六饼,试将焙碾尝。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味殊厚。”
黄庭坚在谈到都濡高树茶现状的时候,非常肯定都濡高树茶的品质,认为是一种难得的好茶,如果在制作工艺上再提升品质的话,此茶一定能成为名茶。后来黄庭坚把都濡高树茶推荐给老师苏轼,并正式以月兔茶之名向他的各路文人墨友极力推举,他和苏轼还在诗词中大量使用月兔茶加以推广,终不负有心人,月兔茶后来和我国著名的龙井茶齐名。
不过今天在茶叶市场上却很难发现月兔茶的身影,究其原因,是此茶的种植很难大面积推广,产量较少,目前整个务川县仅存17棵茶树,原来的都濡境内也仅存1棵,非常珍贵。
黄庭坚一行来都濡寻茶,留下了些许文化痕迹。首先是他来都濡镇寻茶期间为都濡镇题写了“沧浪河”三字,后被人刻碑。这块碑一直矗立在沧浪河畔,经历800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岁月,见证着都濡的发展。民国初年,石碑被毁,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这块碑被铺设在沧浪河的两根木头上做成桥面,供人们过往,后来在重修沧浪河石拱桥的时候被拆掉遗失。
黄庭坚在都濡写下了两首描写风景和心境的诗,一首是七律《春日》:
春日出城望东行,
白柯翠岸照新晴。
土僚楼阁竹丛出,
转浦思船乌外明。
拟买渔具存晚钓,
谬通朝藉尚虚名。
尘冠却对沧浪水,
笑掬清猗为濯缨。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黄庭坚当时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对都濡的山水甚是喜欢。诗里有两个地名,一个白柯,一个沧浪河,据说今天的浞水镇(原名濯水镇)也是来源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这里的民族为僚人,就是今天这里的仡佬族的先民。
他在这里写的第二首诗《山行》也是七律,不过据笔者查阅发现,这首诗是他原来在家乡的时候写的,他在这里改了后四句,并把前面的“十日”改为“数日”,“幕阜”改为了“幕帘”:
山行数日雨沾衣,
幕帘雨雾山落辉。
野水自添田水满,
晴鸠却唤雨鸠归。
都濡土僚情送我,
一碗老茶洗别愁。
转碗痛饮泪眼对,
莫问君游何时归。
此首诗除了同样点明都濡和土僚民族,更多的是透露出了他们一行人在这里和当地土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然哪会“泪眼对”呢?不过这从侧面也体现出了黄庭坚是一位平易近人、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官。
——————————————————————
作者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