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道德的分界
2020-08-20胡泳
胡泳
某些习俗或行为被认为是好的,而另外一些则被认为是坏的,它们总起来构成道德—可以说是人类的价值体系的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道德和道德决策,然而我们在探讨有关道德问题的种种的时候,常常会碰上另一个词汇:伦理。伦理与道德的分野是什么?在西方语境中,这两个词分别来自希腊语(ethos,ethikos)和拉丁语(mores,moralis),被转译成习俗、习惯、礼节或社会规范等。实际上,如果加以仔细辨别,可以将希腊词源与拉丁词源区分开来,而这种区分能够帮助我们的社会实践。
伦理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是内向的,体现为一套基本的原则体系。它是人文科学的一种,在希腊哲学传统中,它是对行为背后的原则的系统研究,前提在于认定人具有自主性。根据这种理解,伦理倾向基于个人性格的决定,以及个人对是与非的主观理解。希腊词源“ethikos”的意思是“关于一个人的性格”,在这个意义上,伦理学可以说是有关理想人格的科学。同时,伦理学也可以被界定为一组概念和原则,用以指导我们确定,何种行为可能帮助或伤害有知觉、有感情的生物。由此出发,从哲学中分蘖出一个领域—应用伦理学,试图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该学科囊括了许多专业领域,例如工程伦理学、生物伦理学、公共服务伦理学和商业伦理学等,目前是技术伦理学非常令人瞩目。而道德是外在的,是对人们的行为实践的外在规范。在拉丁语词根“mores”中,它与秩序、安排和组织联系在一起。与注重个人主观理解的伦理相比,道德更强调关于对错的广泛共享的社区或社会标准。换言之,伦理是对价值的相对好坏的更加个人化的评估,而道德则是对所有人而言究竟什么是善、何为正义的主体间评估。
伦理与道德的首要区别就在于,道德是约定俗成的,既包含类似于社会运行底线的消极义务,例如不可杀人偷盗;也有旨在塑造高尚人格的积极要求,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然而,积极的道德要求,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过于强调则容易导致对“道德理想国”的偏执向往,最终导致极权统治,或者使道德标准因为太难执行而形同虚设。而伦理则不同,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一般用来在道德选择发生冲突时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新闻伦理的案例中,某报记者“卧底”高考替考组织引发争议。显然,曝光替考组织、获得一手信息和证据是符合公共利益的,然而记者“卧底”并作为替考组织成员参加高考,却不仅不符合职业伦理,而且也违反了法律。从根本上说,这种报道方式陷入了“目的正当、手段不正当”的功利主义境地,是以“小恶”对“大恶”,表面上是“伸张正义”,但更容易造成职业伦理底线的沦丧。在这样的选题上,报社和记者应权衡利弊,以坚守伦理为先。
历年来涉及新闻伦理的事件,与仅关乎新闻道德的事件相比有明显不同—前者是富有争议性的、见仁见智的,对于事件中媒体和记者的选择是否妥当,也许最终也无法达成共识;而后者却有明确的、公认的评判标准—如“纸馅包子”之类的造假新闻,就是典型的道德事件,而非伦理事件。 由是观之,新闻学者展江说得好:“与其说伦理解决的是对与错的矛盾,不如说解决的是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并决定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取舍。”这种伦理观运用于新闻事业,其作用表现在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冲突—包括权力、公众、媒介機构与个人的利益冲突;或者说,新闻伦理应该用于协调解决公共利益、政治利益及媒介或新闻从业者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以期找到平衡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