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中谁寄锦书来

2020-08-20斯予

阅读(高年级) 2020年6期
关键词:驿站邮政信件

斯予

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与信息传播活动紧密相连的。第五次信息革命,使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方便。如今,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手机、电邮等媒介达成瞬时通讯。然而,如果我们在时间长河中逆行,回到久远的古代,又是什么样的情境呢?不妨跟随古诗词去寻踪探秘吧。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了最早的邮政系统:“驲(rì)传”。从殷墟挖掘出的甲骨文中,有“连”“传”等文字出现,记载了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们通过类似于快递的“驲传”传递信件、物品等。“驲”指的是古代驿站用的专车,所以乘车传递叫做“驲”或“传”,而骑马传递叫“递”或“驿”。到了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相应官职,主管邮驿的官员叫“行夫”(《周礼·秋官》)。周王朝还为邮传人员在一路上设立“委”“馆”或“市”这样的休息之所。邮政系统更加规范、严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步行,一种是靠邮车。到了東周时期,“马传”成为主要的形式,驿站也由此设立。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在秦汉时期,就连邮政人员的着装都是统一的:秦朝时邮递员的着装为黑色;汉代时为红色,“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zé)绛鞲(ɡōu)云”(《后汉书·舆服志》)。

到了汉代,信件、物品等有了函、箧(qiè)、囊(náng)等封套。在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双鲤鱼”就是一种藏书信的函。这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通俗地说,也就是一种信封啦!后来,人们也用“双鱼”或“双鲤”代称书信,如: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唐〕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 《过华清宫》)

大诗人杜牧的笔下,寥寥数言,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可谓是咏史绝句中的佳作。“荔枝来”这一典型事件,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同时也证实了唐代邮驿的盛极一时:由于邮传效率高、速度快,就连水果这样的新鲜物品也可以寄送了。唐代可以说是我国古代邮驿最为发达的时期,当时全国上下共设有1643处驿站,邮政工作人员达5万人以上。“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黎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对其时邮驿发达的生动描写。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 《一剪梅》)

真正出现类似现代邮局的机构,是在宋代,当时称作“递铺”。递铺规模庞大,四通八达,不单单递送官方文书与物资,还可以捎带官员的家书。在李清照的这首著名小令中,描画了一位美丽的女子愁坐家中,等待着远方亲人的信件寄来。“锦书”的典故出自前秦时期才女苏惠织锦作回文诗寄给丈夫,后来成为书信的美称。陆游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名句,苏轼也有“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的词作。

然而,虽然邮政系统越来越完备、发达,但真正为普通百姓所用,出现民信局,则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所取代。

猜你喜欢

驿站邮政信件
My Vacation
USPS美国邮政
USPS 美国邮政署
囫囵吞枣
邮政进化史
背水一战
在十八驿站(二首)
古驿站
有奖问答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