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住教育扶贫底线实现从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转变
2020-08-20刘廷飞
每年的虫草采集季,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牧民们都会忙着收拾生活物资,上山进行为期几十天的虫草采集生活。作为重要收入来源,这是一件全家动手的大事。以往每到此时,家长们常以各种借口向学校请假,让孩子上山采集虫草,偌大校园只有零星几个学生。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全力打好民族地区控辍保学攻坚战。现在,送孩子上学读书成了农牧民家里最重要的事之一。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铸就人生。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扶贫能够通过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状况,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养,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致富知识技能,尽快摆脱贫困现状。同时,让扶贫工作变“输血”为“造血”,能够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动力,根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可以说,教育扶贫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
把这一共识转化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可操作的具体做法,需要扎实、精准、长期的工作。以甘孜来说,党委政府全面落实“三免一补”助学惠民政策,让农牧民打消因经济问题导致子女辍学的顾虑,实施“六长”责任制,织密控辍保学防护网。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关键节点,点对点监督、常态化监督,严肃执纪问责,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此外,通过长期政策宣讲和现身说法,学生和家长们渐渐明白,挖虫草不是人生的最优解,进学校、入课堂、多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很多干部群众提到,等受教育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接受更加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藏区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来说,文化技能教育是必需的,理想信念教育也不能放松,特别要强化爱党爱国意识,弘扬肯吃苦、要奋斗等价值理念,培养讲卫生、除陋习等良好生活习惯。
在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时期,教育扶贫既要着眼当前,又要兼顾长远,既要对尚未摘帽的贫困县发起教育脱贫攻坚总攻,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兜住教育扶贫底线,又要着力构建长效机制,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上来,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实现扶贫工作从短期向长效、从治标向治本、从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的转变。
你说我说
评论员韩磊:要使脱贫成果持续、稳固,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方式,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有效、直接的精准扶贫。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教育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责任。教育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付卫东:当前,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未来扶贫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同样面临新挑战。以收入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育扶贫对象会长期存在,因而教育扶贫具有长期性,教育扶贫对象也会随着认定标准动态调整而调整。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后,除了满足“能上学”以外,更重要的是保证“上好学”“就好业”,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都决定了相对贫困阶段教育扶贫的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