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颈椎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0-08-20杨晓敏孙玉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9期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差异

杨晓敏 孙玉娟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综合内外科 郑州450052)

颈椎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疾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造成的椎间盘、邻近软组织病变,直接压迫脊髓、神经、椎动脉等组织结构[1]。当前,颈椎病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其发生、发展及复发与患者日常行为密切相关,如长期电脑操作、伏案工作、睡眠姿势不正、枕头使用错误等都是颈椎病的相关因素[2]。因此加强对颈椎病患者的护理管理,重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其接受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提高护理效果。认知行为干预是结合行为及认知心理学基本原理,以行为为导向,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措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的干预方式。本研究探讨了认知行为干预对颈椎病患者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干预提供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 17 例;年龄 35~68 岁,平均(51.76±6.49)岁;神经根型21 例,交感神经型16 例,脊髓型8 例;学历:小学8 例,初中24 例,高中8 例,大学及以上5 例。观察组男 25 例,女 20 例;年龄 35~66 岁,平均(52.14±6.52)岁;神经根型20 例,交感神经型18例,脊髓型7 例;学历:小学5 例,初中26 例,高中8例,大学及以上6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表现及体征、影像学检查等,与《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3]中颈椎病诊断标准相符;患者认知清晰、能与他人正常沟通;患者愿意参加本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认知异常,有精神障碍;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有严重急性疾病;感染、凝血机制异常;患有恶性肿瘤;研究期间主动退出。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预防措施,给予常规心理护理,随时解决相关问题。出院后进行康复指导,使其了解健康管理、疾病复发知识,做好患者病情管理、饮食干预。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干预。(1)护理评估。患者入院时,收集患者心理、社会、生理、行为领域存在的问题,发现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患者认知、病情进行评估,制定护理管理措施。(2)认知心理训练。医护人员评估患者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尽量满足其需求和爱,使其积极参与护理决策。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内容包括:握紧拳头,伸展五指,向后耸肩,向前提肩;屈颈,使下颌部触及胸部;紧闭双眼,深吸一口气,尽量收腹;挺腹,绷紧臀部,伸腿抬高15~20 cm;屈趾、翘趾,放松2 s。共 30 min,30 min/d,1 次 /d。(3)康复行为干预。纠正患者日常睡眠姿势,头部维持自然仰伸位,胸、腰部维持自然曲度,双髋、双膝关节屈曲状,放松肌肉,避免俯卧位;选择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符合人体生理曲度的枕头;患者坐姿保持自然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维持头、颈、胸的正常生理曲度;长期伏案者,每天头部向后仰、左右移动,或进行夹肩运动,每天重复6~8 次;定期有规律行肩部肌肉训练,头部前屈、双上肢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增强肌肉韧度,维持稳定的颈段脊柱功能;患者连续干预3 个月,待出院后建立健康档案,采用电话、上门、微信等随访方式督促患者训练。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4]评价,内容包括步行、转移、洗漱等10 项基本活动,每项计分0~10 分,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2)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健康行为。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5]评估,共有40 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 分,总分40~160分,评分越高,健康行为越高。(3)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6]评价,共有 10 个指标,每个指标 0~5 分,评分越高,颈椎功能障碍越明显。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5 45-12.820-7.526 0.000 0.000 t P干预前 干预后 t P 68.71±11.25 69.02±11.31 0.130 0.448 92.46±5.28 83.65±6.49 7.064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健康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健康行为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明显提高,观察组健康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健康行为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健康行为比较(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5 45-15.034-7.432 0.000 0.000 t P干预前 干预后 t P 98.52±13.52 100.25±14.02 0.596 0.276 134.87±8.96 118.78±9.12 8.442 0.000

2.3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颈椎功能NDI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DI 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DI 评分均降低,观察组ND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颈椎功能ND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颈椎功能NDI 评分比较(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5 45-25.738-16.692 0.000 0.000 t P干预前 干预后 t P 26.84±3.18 27.01±3.15 0.255 0.400 12.24±2.09 17.52±2.15 11.813 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颈椎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病程长、治疗时间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者甚至致残或致死。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日常行为关系密切,而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缺乏会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疾病反复。因此加强颈椎病患者的保健知识,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积极配合治疗,纠正错误认知,对促进疾病康复、延缓病情进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认知行为干预是采用一定的认知、行为干预,满足患者对疾病、治疗方法的认知需求,使个体能准确认知疾病,并做好心理准备,从行为、意识上调整心理应激反应,建立健康行为。对颈椎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首先应全面、准确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使护理措施有章可循,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以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共性化的护理干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理解患者,详细了解诊疗、病情、生理需求,从多角度考虑治疗方向及内容,提供心理、社会等多方面支持,增强其满足感、信任感,实现自我需求,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建立准确认知。此外,加强颈椎病患者行为健康管理,全面管理患者健康危险因素,改变自身错误的日常生活行为,可达到促进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目的[7]。

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认知行为干预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指导患者改变自身行为习惯,尽早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变自身错误行为,学会相应的颈部保健意识,建立健康行为。干预后,观察组ND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在于,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准确的健康行为,学会相应的颈部保健知识,可预防颈椎病复发,改善患者颈椎功能。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提高颈椎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其健康行为的确立,改善其患者颈椎功能,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椎病颈椎差异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