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08-20

厦门航空 2020年8期
关键词:猎奇斜杠

世界像个巨大的猎场,

人们身在其中猎食、猎奇、猎艳,

猎取各种信息和资源。

每个人既是猎手,

也是猎物,

如同一块块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拼图,

共同构成一幅独特的社会全景图。

猎 奇

猎奇,你有另一个灵魂叫“认真”

撰文_雷强

谁还不是个“好奇宝宝”?

“猎奇”,承担了一些污名。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大部分的人都对自己所不知道的或新鲜古怪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好奇心曾是带领人类的祖先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原力,如今深深地烙印在婴儿的每一个肢体反应并回馈到大脑塑造意识的过程里。

事实上,人类整个历史进程、生活巨细都曾经被猎奇行为所推动。异邦的奇珍异果在唐朝时的长安城里让多少二道贩子发了大财,而东方的神秘最终吸引来西方殖民者的船队和枪炮,强硬而永久地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命特有的虚空感,也需要得到填充。不断地去猎,去获得,去解惑,甚至已经内化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譬如信息上的充实感就会令知识阶层倍感安全和有力。

即便足不出户也奇景奇遇奇事不断。八十年代我们有飞碟、百慕大,一本叫《奥秘》的杂志曾经搅弄过多少少年内心的宇宙风云。九十年代里关于“特异功能”可以凭视力弯曲金属汤匙的故事频频登陆主流媒体。新世纪网络盛世降临了,各种网站、论坛直至社交媒体成为猎奇行为新的载体与策源地。奇怪的知识不断在增加。如果说好奇是本能,猎奇则是自我驱动,让我们保持着成长的动力与渴望。遥远尺度上的接收、重构,犄角旮旯里的志趣、探幽被一视同仁。这颗自我栽培又合力灌溉,从而茁壮长成的大树上“硕果累累”,灵异故事、探险小说、恐怖电影、密室逃脱、云霄飞车……大概都只能忝列为次重要的收成。但终究万变没离其宗,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外星人还是那个外星人。平心而论,以个体甚至群体有限的能力,终其一生也好,历时百千年也罢,又能猎到多少“奇”?在变动不停突破不止的时空里,只要有人存在,这个世界的秘密并不会真的越来越少。权谋会换了剧情,阴暗有一千种影子,宏观微观有内涵但没有边界,这个世界上的“奇”远远难以猎完。也是很沮丧的事情,对不对?

因此它会不断地有别的名字,有新的忧伤。有时候它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时候它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也都说“好奇害死猫”,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语境里“猫”的命运怎样真的没有人在在乎。

沉降到每一个人自己,“猎奇”究其根本是一种心理。既然是心理,状态如何和如何应对就很重要。如果“猎奇”不得不被动地拥有正反、黑白、好坏两套话语,它其实还有一个共通的灵魂叫“认真”。每个微小的个体,可能并不足以定义某个词或某种行为,却有份于诠释。践行的每个人构成了定义的过程和逻辑。珍惜的反义词不一定是忽视,也可能是滥用。万事怕认真,万事也需认真,它是好武器,也常用错了。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选,怎么解,怎么活。

正如人与生俱来的痛感,其实是可以保护自己免于危险的技能。对未知好奇,也对未知敬畏甚至恐惧,都可以是“好的”本领。要学会更合理、自如地去运用。这些本领和其他同样需要透彻、修炼、领悟的道理一样,可能是冷静而残酷的,甚至“残酷”到,我们必须认识到与自己最亲密的人的一场羁绊,也是彼此探秘和猎奇的过程。但感情关系中认真的人更善于把这份“猎奇”变成喜欢与爱,把探秘一个人的过程就当作是自己与之等量齐观的生命之历程。

在一些人的视角里,生活可能总是太平淡,工作可能总是太重复,它们共享着同样的一个描述叫“嚼蜡”。表面的东西人们看得太久难免发腻,有所创造才会唤醒身体与心灵的激素。它可以宏大如《三体》,虚构如《魔戒》,可以吓人如《沉默的羔羊》,灵异如《鬼吹灯》。陷在舒适的沙发里看一场恐怖电影一定是帮助了这些人。其实沙发舒适与否并不重要,你一定是知道,当电影结束灯光亮起,屏幕前特定的能量和气场,都会瞬间烟消云散。而你的感官已经经过摔打,情感已经被一通洗涤,欲求也得到了宣泄。这是人料理自身的能力和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合作与共谋。娱乐产业认真而专业化这种创作特点也可以说是规律,因为市场和人们对普遍存在的事物会迅速丧失兴趣。不少自媒体公众号就不露声色地利用了这一点,打造自身为猎奇的平台,或者仅仅精明地在标题上危言耸听,快速吸走了注意力。

蜡烛是由火光和蜡构成的吗?不,蜡烛是由灯芯和蜡构成的。猎奇的注意力在火光,就忽视了其他的部分,一旦灯芯燃尽,可不就只剩下蜡了?你可能从未想过,蜡也是这场光明的主角和基础。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凝视着你。同样当你站起来触摸天空时,天空也触摸着你,触摸着大地。回忆北宋都城汴梁洋洋繁华的《东京梦华录》,在南宋乃至后世却变成猎奇的读物,孟元老的爱与痛,一把辛酸泪,终究是错付了?时光无法转圜,也没有阻止圆明园被烧毁的消息在那时京城人的嘴里传为猎奇的谈资。历史未必重演,仍能让苦难年代里民族的悲剧被“自美”成所谓的“抗日神剧”,成全了一些导演、观众猎奇的兴奋与意淫。人性和认知都需要鞭策和自我的认真,祥林嫂儿子二毛的遭遇被猎奇的十里八乡的大妈二次咀嚼,竟是比狼还可怕,渣子都不剩了。谢谢鲁迅刺醒了不想麻木不仁的人。

“污名”实则应该落在人自己身上。猎奇并无原罪。一个沉溺在负能量中的人看不到美好,一个只追逐刺激的人得到的只是越来越难以餍足的胃口。片断的生活不可怕,片面的世界才危险;碎片的知识不廉价,碎掉的灵魂才可惜。

最后,所谓“猎奇”的参照面大概就是平常心吧?一颗平静、自立、从容的心,当然仍然可以保留好奇的触感和温度。但眼下大火的李子柒式的样本,也正在被某一些“好奇者”意味深长地予以打量和窥探。那些本来是更皈依自然本质,更贴近生活本真的行为和方式,反而成了猎奇的对象。

会显得更学术一点又通常会被更俗化的例子,还有“女性写作”现象——原本基于女性独特而被发挥甚少的体验的表达,文字只是它好不容易得到的能力外放和凸显机会,却被不怀好意地边窥探边污损,“身体”这个中性的名词和蕴含重要解读可能的元素,也“不得不”被抛入或被重新置入某种“猎奇”的视野。

都何其讽刺兼奇怪?

又多么值得你认真以待。

猎奇“红与黑”

撰文_雷鹿茸

“猎奇”这件事,对人类对历史对生活的影响,足以开出长列的“红榜”与“黑榜”——有时候,红黑可能太绝对。“红与黑”的题眼在“与”字,意味着关联、渗透、转化与互衬。

旅行的迷途

无论溶洞、石林、魔鬼城,还是峡谷、瀑布、大沙漠,都算得上是这个星球上的奇境,吸引旅人需要安放的灵魂。而“诗和远方”的叙事则更钟爱自身的姿势与恣肆,必须要与平常平凡平庸拉开距离,并不同程度地赏己为“风景”——考虑到大多数人都不会或难得真正上路,其心理姿态也与“猎奇”无异。

最近在负债累累的独山县,一座高大独特的烂尾楼,不期然竟成为贫困县里的“猎奇景区”。迷惑榜单上,“大衣哥”朱之文的家,亦不幸“入选”。

电影镜头里的窥探

老谋子的《红高粱》被认为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那些中国民俗、中国场景、中国符号、中国元素多多少少有自我的夸张和预设的效果。事实上诸多被世界关注或“好评”的中国电影,都陷于如此这般“评价先行”“期待既成”的语境。如学者尹鸿所言,“缺乏对中国人的英雄性、伟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

其实你如果足够自信,展示什么完全可以独立自主,任意挥洒。而我们也一度在窥探“梦工厂”里的“超级英雄”们,全忘记了他们也是夸张的产物。

娱乐时代的紊乱

一些急切想成为“网红”又没有什么才艺、特长傍身的人,正在剑走偏锋、刻意作怪,又因为急功近利显得毫无章法。而某些娱乐明星丑闻爆发后一度蛰伏又复出,反而收获了更高的关注,最近的例子大概是罗某某。

究竟犯错后能不能重新做人,吸引别人的眼球够不够验证为自身的价值,都有一个“度”字在人心,也有一个“德”字在时代。偶像若只为满足猎奇的期待,是赤裸裸地贬低自己的粉丝层次为“看客”。

舌尖上的冒险

去东南亚旅游的人们或许尝过当地各种“惊悚”的油炸昆虫美食,知了、蚂蚱、蚕蛹、水臭虫……一种叫“纳豆”的食物气味奇怪,口感黏乎乎的,被日本人当做“国宝”,而意大利人会吃一种被故意放养过活蛆的奶酪。曾经挑战世界上最辣的辣椒的人谈感受,想要当场“去世”。

自古以来,无远弗届,舌尖上的猎奇常常让人心有余悸又蠢蠢欲动,说不清是本能还是技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不可考,他的贡献和尝百草的神农,也敬请不要同台并论。

“小众们”的确幸

大众化的猎奇已经不用多说,小众们的猎奇正在兴起又悄然潜行,更新迭代得也很快。养蜥蜴的人乐在其中越来越专业,种植屁屁花的人快要成群结队了。热爱小众标签的人,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份,也成了难题。其实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奇怪”一点的癖好也可以获取更大的宽容和空间。

终究是发展的时代给了选择的确幸,人人都感到幸福才是真的和谐,猎奇也可以很“健康”的。

猎 涉

做斜杠,而不是乱杠

撰文_庄雯莎 图片提供_VEER

有一个热词,叫“斜杠青年”;有一类人,叫“斜杠青年”;更有一种生活态度,叫“斜杠青年”。

比如一个小青年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在工作之余他还凭借兴趣和技能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且做得小有成绩,甚至成为这个领域的小行家。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摄影师/设计师/……于是,“斜杆青年”便成了他的代名词。所谓斜杠青年,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观,它的核心不在于多重收入,也不在于多重身份,而在于多元化的人生。

如今斜杠青年越来越流行,人们都不满足于单一方面的发展,都想让自己的生活阅历更丰富,更精彩,实现自我,在更多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挣更多的钱,实现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听说斜杠青年都比较厉害,月收入都10w+了,于是你也想当斜杆青年。可是真正的斜杠青年每一个斜杠后面的内容都倾注了太多的付出与努力。

我有一个朋友,她看到很多副业都处在风口,别人也都做得不错,就学着去做了,但是她没有这些人的谨慎和执着,一年之内换了5个副业,这边搞一点,那边搞一点,说自己也要做斜杠青年。有段时间时间看起来非常充实的样子。斜杠这个事情好像看起来解决了她对自己主业的焦虑,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地消除她自己对于未来职业的迷茫。

她不知道是该换一项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还是继续像现在一样,多边地去兼顾她的生活。她做的事情虽然多,但每一样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为她带来任何收益,于是在经历了短暂的“光明期”后,这位朋友又陷入了困惑期。

其实生活中斜杠变成乱杠的例子很多。看到朋友开淘宝店赚钱,就去交办证金去做,可是自己没有经验,什么也不会做,结果做了半个月不做了;看到别人做代购赚钱,就去做,结果吃不了常常跑国外的苦,又放弃了,后来代购也是越来越难做了;看到别人做烘培赚钱,就去交学费,结果学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兴趣,又放弃了。看上去好像过上了一个斜杠人生,得到了暂时的拯救,本质上根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斜杠的意义,没有从迷茫的人生当中走出来。

成为斜杠青年需要花时间去沉淀,否则就是乱杠,到处折腾。要的太多,见别人有成绩了就眼红,其实根本就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结果折腾了很久,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从一个点出发,去延展出多条线路,一条、两条、三条,形成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形象。每条斜杠之间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相互之间是连接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并且是一股持续的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人生发展得顺利。

对于斜杠青年,要持有理性的态度,不要盲目地做乱杠。有规划地去开启新征程。方向非常重要,不要盲目折腾,浪费青春。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升华,不然就不要选择。做斜杠,而不是乱杠。

斜杠人生

编撰_庄雯莎

祖冲之

429-500

数学家

机械制造家

天文学家

那个把圆周率首次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七位的人。

祖冲之是个优秀的“理工男”,不仅喜欢研究数学,在天文物理上也是造诣颇深。他推算出的交点月时长,与现在测算出的时间相差还不到一秒,重新测量推算出了木星公转周期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回合周期。

除此之外,他机械制造能力也很强,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水碓磨,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自己就承包了一条产业链。

晚年的祖冲之兴趣还发生了变化,走起了文艺路线,喜欢音乐和读书,对《老子》《庄子》等也颇有心得。

达芬奇

1452-1519

画家

雕塑家

天文学家

解剖学家

音乐家

发明家

建筑工程师

提到达芬奇,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是那幅《蒙娜丽莎》,但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可不单纯只是一位画家。在他离世时,曾留下大量的手稿,内容从物理到数学到生物剖解,几乎无所不容。

他揭开了地球反转的千古之谜;他否定了“地球中心说”;他认为月亮本身不发光,提出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的想法。

他是一个物理学家,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

他是一个科学家,设计出初级机器人、机器车。

他是一个解剖学家,熟练掌握人体解剖知识,研究人体各部分的构造。

他是……

放在今天,如果要写他的职业,估计十个都写不完。他是艺术界的大佬,是科学界的先锋,是一位优秀的斜杠天才。

苏轼

1037-1101

政治家

学者

书法家

美食家

诗人

工程师

东坡先生是经典诵读里的常驻文学家,而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他可是个政治家。

只是因为仕途的坎坷,让他多了很多体验其他人生的机会,一不小心成为文学家。苏东坡走到哪吃到哪,贬到惠州就“日啖荔枝三百颗”;贬到海南就“食蚝而美”;到了常州又爱上了吃河豚;还有大家熟知的“东坡肉”,也是在地方出任时创制的。

除了政治家、文学家、美食家以外,东坡先生还是个水利工程师。

“苏堤”大家肯定都听过,苏堤春晓更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中国一共有三条苏堤,分别是:徐州苏堤、杭州苏堤和惠州苏堤,都是苏轼作为一方父母官造福百姓的大工程。

本杰明·富兰克林

1706-1790

政治家

物理学家

出版商

作家

印刷商

记者

慈善家

外交家

发明家

这位印在百元美钞上的大人物发明了避雷针,也是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的人。

富兰克林一生十分的传奇,先是商人,从印刷商开始了自己的财富之路,随后办报纸、办杂志、写专栏,还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报纸的销量。

在42岁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开始跟随自己的兴趣随意活动,然后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作家、军事家、哲学家、音乐家等。

猎 获

破解中产焦虑:别去看记分牌

撰文_呈子

《乘风破浪的姐姐》之后,新中产的女性燃起熊熊希望,女性不再有黄金年龄的说法,即便四五十岁,依旧可以在聚光灯下“像个孩子哭闹”。不会有人注意到万茜能够专心拍戏,是因为家人孩子随时驻扎剧组,让她两头不误;张雨绮也是靠着美艳气场和女王气质惊艳座上宾之后,她的俏皮可爱和轻松佛系才显得迷人。

追完姐姐,坐望《元气满满的哥哥》,中产阶级苦逼很容易,快乐也很简单。

苏格拉底说: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这就是中产阶级,最先呐喊出社会的波动和焦虑,但也最容易被安抚,最先对未来抱有新的憧憬。

中产一直是个很模棱两可、很微妙的概念,无论是从专业层面,还是群众层面。首先,中产阶级最表层的含义是中等收入群体,大家都不可否认,中国早已形成了一个可以从收入水平上进行标识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富裕收入群体”。从这个维度上来说,中国新旧体制变迁、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等,早就积累了人数相当可观的中产阶级和新富人群。

但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因为中产还是个社会学概念。《福布斯》中国中产定义:生活在城市里,25到45岁间,有大学学历,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入1万—6万美元。

也就是说,中产阶级更是一种人群标签和生活方式,既代表着生活不差,又代表着良好教育和体面就业。但凡是个群体,就需要一些区别于别人的标签,当收入无法区别自己和其他人时,从如何打发闲暇,到教育、医疗、保险、房产这些大项便是重要标志。而对于顶层富裕群体,这些根本不是事儿,而对于底层,又干脆不考虑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重大支出。

唯有中产阶级,在经济向好时期,他们享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最先拿到军功章,但充满难以上升到更上阶层的焦虑;在经济或社会波动时期他们担惊受怕,有点小钱却没防止滑落的手段,担心利益被牺牲。

这第一代中产,没有可抄的范本,父母辈工作包分配、房子包分配,在商业化缺席的年代,一切都很简单。直到这一代,享受了商业社会的福利,却也要自己学着在商业化规则下摸爬滚打。担心升职加薪跑不赢孩子的教育支出,担心自己的社会资源换不来父母生病的一张病床。他们没有社会高层人士的资源,没有社会底层的无谓。

中产阶级基于自卑的自尊,充满了一丝强硬,又带着一点苦闷,是每次城市公布平均收入,吐槽自己被平均了的朋友圈。所以,中产阶级更多是心理学概念。

用一位知乎网友的话说,中产有三大焦虑:阶级能否在代际传承,越来越强的相对剥夺感,阶级自下而上流通的通道正在日趋关闭。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自己能否维持父母的生活水准,如何面对别人一夜暴富和自己勉强维持的不平衡,如何成为更有钱的阶级。每天努力维持着不安心不甘心和无法坚持的微妙平衡,每一个都自嘲是端水大师。

也许是无法实现,才保护了绝大部分中产阶级的梦想和拼劲。在不甘和弃权之间滋长了一些赌性,于是有了对地摊经济的疯狂刷屏,对主播行业的无比羡慕。中产衡量一个行业是否有前途,不是关注这个行业赚钱的平均期望值,而是热衷于这个行业的头奖有多大,哪怕概率极小,不买彩票,却寄希望于彩票一般的锦鲤降临,以为在那头是自由的召唤。

其实,自由不存在于选择的结果当中,而是存在于选择的过程当中。中产的忙和焦虑,让他们看起来比上层充实、比底层富足,未必不是作为中产的一种幸福。曾听说有两个朋友,一个在比特币初期买了几万,另一个不相信它的算法买了更实用的Q 币,一个身价暴涨在北京东三环CBD 买了房子,但陷入了有钱有闲的空虚因此患上抑郁症,另一个做着忙飞了的中产,偶尔闲下来喝杯茶也乐憨憨。忙比闲更容易应付我们的一生,焦虑比宁静更有意义,因为它让宁静变得稀缺。

要做中产,必承其重。中产的焦虑,也只能自己解。植物多死于加水,企业多死于加油,人多死于想要太多。往俗一点说,乌龟的长寿秘诀是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壳里,人也是如此。

这不是止步不前贪图安逸,人生可能就是需要慢慢来,打好每一个球,别去看记分牌,蛋没孵出来,别去数你有多少只鸡。

当梦想照不进现实

撰文_阿夏

有时候当梦想照不进现实,

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想一想,

是不是梦想出了问题。

十二年前,刚毕业的我在一家IT公司做市场专员。那是我人生中非常迷茫的一段时光。我时常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一站就是半个小时,看眼前行人如织车流如水,心里涌上层层叠叠的慌张,还有失落。我感觉内心里有一种力量在突突地蹿跳,却找不到出口。

半年后我辞职了,老板没有挽留。我相信他也一早看出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我去了一家公关公司做企划。我大学里学的是新闻,平时爱好的也是读书写文,新工作倒是合了我的胃口。可内心深处,我仍旧不快乐,我心中一直郁结着一个文字梦。那年我过生日,一个老乡问我许的什么愿,我说,我希望我发在杂志上的那些文字不久以后能出一本书。他笑了,说你就做梦吧。那一刻我很受伤,他脸上的不屑神情时至今日我还记得。

两年后,我再次辞职去了另一座城市,两个月后,又辗转去了北京。朋友说,四个月,三座城,你真勇敢。我想说,被生活推搡着前行的人,不敢不勇敢。

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女孩,东北人,毕业后到北京追梦。一个外地姑娘,一没背景,二没关系,跌跌撞撞好久,终于找到工作——在一所高校的女生宿舍楼当宿管,每个月拿2500块钱,那时候是2011年。她说,我就是要留在北京,我死也要死在北京!

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很震惊,一个人,是对北京有多深的眷恋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又或者是,她眷恋的不是这座城市,而是这座城市能成全她的梦想?可是一个拿着2500 块月薪的宿管,会做什么样的梦呢?我不知道。

在北京我还遇见了一个大学同学。2008年毕业前夕她来到北京,那时候只是追随爱情。后来爱情丢了,她却依然不愿离开,她说她喜欢北京奋斗的氛围。刚来的时候,她偶尔在晚上上街溜达,有时候混进某栋写字楼,在门口探着脑袋往里看。晚上9点,楼里还是灯火通明,坐在格子间里加班的年轻人,打着呵欠,面容倦怠,但同学觉得他们未来可期。

那时候她最喜欢抬头看北京的夜,夜空高而迷离,看不到星光,她想,星光都在年轻人的眼睛里。那时候她心里就燃着一团火,她想着毕业后一定要来这座城。

工作三年后,她彻底放下和电子杂志相关的工作,报了北服的服装设计班。那时候父母不支持她,也不理解,为什么不好好上班,非要那么折腾?可是她坚持自己的内心,她就是想去做设计,做服装。那么瘦小的女孩,却有着满腔的力量。学费是她跟一个朋友借的,包括生活费。我曾问过她,在北京过得这样清苦,想过回去吗?她决然地回答,我不会回去的,我喜欢这里,我认识的人都在向前奔跑,为明天奋斗,这给了我斗志和勇气,我的明天会是美好的!

但这并不是一个励志故事。同学学完服装设计,过得怎么样呢?我不好评价。我在北京只待了一年,离开后,和她就疏于联系。两年后,她辗转加上我微信,寒暄一番后,说出了她的诉求,想跟我借两万块钱。她结婚了,和丈夫一起,倾两个家庭之力,又借了不少外债,在燕郊买了房。她说她没办法,欠银行的贷款马上要还,只能跟朋友借钱过渡一下。我最后并没有借钱给她,我那时候计划着买车,也不宽裕。最后的最后,她把我拉黑了,而我删除了她。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失联的这些年,我时常想起她。就在上周,我在电脑前敲字的时候,调成静音的手机亮了起来,我看到是她的电话,我删了她微信,但是电话一直在。我忙着敲字,没有接电话,手机屏幕亮了一会儿,又黑了。她没有再打来,我也没有回拨过去。这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我在电脑前敲什么呢?一篇小说。断断续续写了这些年,积累了一些文字,也得到了一些赞赏。有人问我,你怎么不出本书?我总是笑笑,说我水平还不够。我说的是实话,我已经接受了我的写作天分可能真的只有这么多。所以尽管心里也会幻想,但是不再强求。小说已经完成,3个月,18万字,敲下最后一个字,我心里安定,感觉对自己有了交代。至于能不能出版,随缘吧。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但人不可能活在真空当中,梦想也是。就像当美貌配不上矫情,能力配不上欲望,见识配不上年龄,你会过得拧巴而艰难。当才华配不上梦想,你只会更艰难。

梦想是个势利眼,你越是怕什么,什么就越是折磨你,甚至摧毁你。梦想诚可贵,认清自己价更高。遥远的上古时代,夸父说,我有一个梦想,我要把太阳追回来。他努力,奋斗,每天跑啊,追啊,最后被太阳烤死。

当梦想照不进现实怎么办?如果你生下来没有兰博基尼,那么大概率上这一辈子都不会有兰博基尼。这话一点都不励志,但是记住它,能过得快乐一点。

“韭菜”的叹息

撰文_吕慈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黄雀之后,还有猎手。

既不想做从一开始就任人鱼肉的“蝉”,也不想做忙活一场后还是填了别人肚子的“螳螂”。

但就算是黄雀,也不会是最后胜者,焉知背后没有还在守候的利爪?

猎与被猎,是食物链上的残酷法则,人并没有因为所谓“万物灵长”的身份,而得以免俗,甚至,在已然高度进化的智力和文明之下,不见血腥与硝烟的猎杀才是颠扑不破的套路。

隐忍拼搏,猎物也可能一转劣势,成为猎手;阴沟翻船,猎手也难免顷刻惨败,“一夜回到解放前”。

当“了不起的盖茨比”步步高升成了百万富翁,他终于摆脱了贫农时期“詹姆斯·卡兹”的姓名,换上了“杰伊·盖茨比”的名号,拥有了纽约的豪宅。灯火通明,纸醉金迷,是城市猎场的底色。他在贫穷的幼年梦想出人头地,梦想成真后却又依然因金钱的力量而懊丧——心上人黛茜已嫁给了芝加哥的纨绔子弟,他认为这是财富与权势的作用,而自己实力不足。

因此,他挥金如土,彻夜笙歌,只为黛茜的目光能再转回到他身上。可如果黛茜是这样就可以挽回的女人,那么她的真心又能价值几何呢?盖茨比的天真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成了猎场里的猎物。

黛茜把他当作不如意的婚姻生活里的调剂,虚与委蛇,并且心安理得地把轧死丈夫情妇的罪名让盖茨比承担。黛茜的丈夫汤姆挑唆情妇的丈夫一枪打死了盖茨比,于是他们夫妇肮脏的行径就此万无一失。盖茨比人生的终点,却是他们前往欧洲旅行,重新开始新生活的起点。

20世纪的名著所描绘的险恶人心与无情现实,时至今日仍不过时。我们不难从各种触目惊心的社会事件中,看到令人哑然的人性底线,也很容易就在各方势力角逐争斗的迷局里,连“吃瓜”都吃得云里雾里——老干妈与腾讯突然开战,一时间戏谑、调侃、声讨不绝于耳,平日里讨厌“企鹅”作为的人,乐见其成,似乎扬眉吐气,可背后资本运作的玄机奥秘,个中缘由又有谁真的谙熟于心?

于是,“韭菜”这样的称谓,逐渐接手了自然人的属性,成了芸芸众生的代称,便也是一种无奈的结果。

被狩猎收割的,自然是“韭菜”,但谁又可知猎手不会有沦为“韭菜”的一天?

或许归根结底,都是“韭菜”罢了。千言万语,众生百态,不过只为在猎与被猎的规则下求得生机。力有不逮时,也唯余一声叹息。

【解字】

猎,古为“猎”),形声字。从犬,巤(liè)声。本义:打猎,捕捉禽兽。后有引申意思为搜寻,物色。

金文至楷书字形皆为从犬、巤声。“犬”为狗,作为形符,字义与犬有关;而“巤”为毛发,于此作为不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在六书中属于形声。规范字作“猎”。

说文解字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魏风·伐檀》

余独与麾下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

——《汉书·陈余传》

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猎禽兽者号,一曰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上猎其一,下攘其十。

——清唐甄《潜书·富民》

猎,虐也。

——《尔雅·释言》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

——汉扬雄《法言·学行》

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闲,卜居之而吉。

——《史记·封禅书》

不杀老弱,不猎禾稼。

——《荀子·议兵》

猜你喜欢

猎奇斜杠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斜杠”时代,请看江淮恺达X6轿卡全能版如何接招?
小狗猎奇
吃遍全球,这些各国“猎奇”美食,你知道吗?
槐花鸡蛋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读者发言
论《基督山伯爵》的情节魅力
浅谈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