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对策研究
2020-08-20◎文/王方
◎文/王 方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创新驱动已成为全球共识,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交叉、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趋势逐步显现。伴随科技创新的众多变化,世界科技格局和版图可能出现调整。 而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 如果抓住此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加强基础研究能力提升, 将成功助推我国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实施贸易围堵、技术封锁、政策打压等方式, 加强限制对中国的技术输出,防范中国科技发展,阻挠中国经济向高端迈进。尤其自2018 年以来,美国以贸易战为基础, 对中国科技企业的人才交流、技术引进,进行全方位打压。 同时,英、法、德、日等科技强国跟随美国脚步, 也开始加大对中国科技投资的审查力度, 逐渐收紧海外资本对国内科技企业的收购并购交易。 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新企业的限制、围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只有依靠自身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实现技术上的自立和飞跃。
一、综述
《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是我国有关基础研究发展的第一个国家层面的规划。 规划中首次将基础研究定义为: 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 对基础科学数据、 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进行采集、 鉴定、分析、 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工作。基础研究能力的概念,学术界、 智库界和政策界目前没有统一定义。 但是通过对国家“十一五”到“十三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总结提炼可以发现, 发展基础研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学科体系建设与布局;二是重大科技项目;三是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其中包括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地方重点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四是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要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五是基础研究政策;六是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 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方法、工具等已不足以破解那些重大的科学难题, 基础研究重大成果的产出也大多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研究特征。 以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为例: 经粗略统计,1901—1920 年获奖的成果中, 具有学科交叉研究特征的占比约为19%。 21世纪以来, 这一比例增至40%以上。 加强学科交叉是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促进跨界和学科交叉融合是各国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共识。
表1 天津近五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表2 2017 年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前10 位省市
二、天津基础研究现状
(一)基础研究投入情况
近五年, 天津全社会基础研究支出以及占R&D 经费支出的比重有所提升,但还相对不稳定,如表1。同时,天津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2。
(二)基础研究人员数量
近年来, 天津基础研究人员数量增长以及占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的比重还不是很稳定,如表3。 天津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比重与北京、 上海等省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4。
表3 天津2014—2018 年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及占研发人员比重
表4 2018 年全国主要省市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及占研发人员比重
(三)科技论文发表情况
近年来, 天津国内发表科技论文数逐步下降, 被三系统收录科技论文数稳步上升,如表5。 在科技论文的发表总量上,与北京、江苏、上海、 广东等省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6。
表5 天津2012—2016 年发表科技论文数量 (单位:篇)
表6 2016 年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量 (单位:篇)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情况
以2018 年为例,天津获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单位数量与广东、江苏、 上海等省市有明显的差距,如表7,这说明天津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单位存量较少。 在天津层面,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单位, 占据了总项目量的50%以上,如表8、表9。由此说明了大机构和大平台对项目、人才的虹吸效应。
三、制约天津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基础研究总体投入不够
从世界各国经验看,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一般都在10%以上。 美国一直保持在15%以上,天津2018 年为4.8%,全国为5.5%。 最高水平为北京的14.85%。 并且天津近五年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出减少, 势必会影响未来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的产出,如表10。
表7 2018 年主要省市获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单位数量(单位:家次)
表8 天津2018 年获面上项目的主要单位及数量 (单位:项)
表9 天津2018 年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单位 (单位:项)
表10 天津2014—2018 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及基础研究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二)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不平衡
除了财政支出是基础研究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外,大学、高校以及企业都应该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投入力量。近年来,美国政府投入在基础研究资金中所占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在大幅度上升。 2017 年,美国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占企业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为6.59%, 我国为0.21%。2018 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为433 万元, 占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0.017%。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量不足,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总体面向前沿、 面向市场需求的竞争力不足。
(三)缺少高端人才引领
天津在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 高端人才还比较缺乏,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获资助数量与北京、上海相比有较大差距, 如表11。在两院院士数量上,天津也与北京、上海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 其他地区在高端人才的吸引上, 对天津产生了较强的挤压效应, 未来在高端人才的储备上, 天津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表11 2014—2018 年获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数量的主要省市(单位:项)
四、重点省市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主要做法
(一)北京:创新基础研究经费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扩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渠道。 北京基金分别与该地市教委、区政府、研究院所、 企业等单位设立联合基金。二是在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推行经费管理“负面清单”制度,不设科目限制。
(二)上海:持续提升基础研究经费额度
《2019 年 上 海 统 计 年鉴》 显示,2018 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05.69 亿元,在2017 年的92.51 亿元基础上增加14.2%。 2018 年上海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 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为7.8%, 比全国高出2.3 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上海2014—2018 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情况
(三)深圳:加强基础研究区域协同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之下, 深圳联合大湾区其他城市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创新联盟”,加强各城市间沟通与协作,加强规划制度衔接。 凡是在联盟内的基础科研机构、人员、设备、资金等,可以按照项目研究需要,自由组合、流动,打破行政边界、身份归属等藩篱, 推动大湾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四)江苏:引领基础研究创新前沿
江苏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承担解除“卡脖子”难题的国家使命。 包括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仅成为国家层面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更为江苏布局未来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发挥科学基础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打造基础创新的“强磁场”,形成科技设施、科创中心和战略产业在江苏的集群发展,带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五、天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对策
以提升天津基础研究综合竞争力为核心, 以前沿技术研发为突破口,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形成“基金+人才+平台+学科”的基础研究支撑体系, 提升基础研究服务的支撑能力。
(一)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确保基础研究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且能够获得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 同时, 支持有需求、 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活动。 二是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设立地方基金; 针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发挥天津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 探索建立由中央和天津共同组织、共同出资的机制。 三是探索天津基金与企业、 高校设立联合基金。 四是鼓励大型科研院所、 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基础研究, 推动工程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延伸。
(二)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育
一是引进一批前沿技术研究的领军人才,通过引进高端人才, 带动重点项目、 重大项目的资助数量。二是有计划地加强对天津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与资助,提升其未来承担大项目的能力,从源头做好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撑与保障。 三是注重人才团队的建设与培养。优秀的人才团队通常具有传承性,由于研究方向的一致性能够形成合力,通过打造更加庞大的学术圈,以此形成对其他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
(三)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平台
一是借力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契机,立足天津传统优势学科,建设一批“国之重器”级别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是加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对接与合作, 借助北京基础研究资源, 支持其在天津落地,加快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建设,支持和谋划设立前沿和交叉领域的研究所、研究中心。 三是支持天津与北京开展基础研究项目合作,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在基础研究平台之间的流动。 四是吸引一批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学科来津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吸引国内外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办大学,新建一批研究型大学。
(四)加强重点学科布局与建设
一是立足前沿, 精准对接天津未来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开展顶尖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 二是创新学科领域组织模式,推动天津在化工、新材料、管理与经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是巩固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发挥学科群体优势,加强基础医学研究,支持高等院校与大型医院在基础医学领域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