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属当戎行”释义的整理与研究

2020-08-20石钰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名作欣赏 2020年24期
关键词:左传军队语境

⊙石钰[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诸侯国间往来密切,交流频繁,《左传》开创了我国史籍“工于记言”的历史传统。其中很多文采斐然的外交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成为后世文学语言的典范。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有这样一段(为了说明语境,我们将文章前半部分也删节引出):

齐师败绩。(晋军)逐之,三周华不注。……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晋国中军司马韩厥在俘获齐顷公姜无野之前,对齐侯 “修 ‘殒命’之礼”(一说“臣仆之礼”),并辅以一段精彩的辞令,让我们看到,春秋时代,即使在战场上的敌国,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关于“属当戎行”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根据我们的调查,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清代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等都未对这一问题有明确注疏。通过查阅其他古籍,我们发现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即“恰好在军队中服役”“恰好遇到您的军队”与“恰好处在军队之中”。

第一类:“恰好在军队中服役。”

1.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谓以戎士行殒命之礼。”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谓己身当军职,不能逃避服役。”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致,沈玉成《左传译文》:“下臣不幸,正好在军队里服役,不能逃避军役。”

3.陈戍国撰《春秋左传校注(上)》:“下臣我不幸,适逢在军旅服役,没法逃避。”

4.李梦生《左传译注》:“下臣不幸,正好在军中服役,不能逃避责任。”

5.郭丹《左传译注》:“下臣不幸,正好在军中服役,不能逃避责任。”

6.陈才俊主编,刘兆祥注译《左传全集》:“下臣不幸,正好在军队服役,不能逃避服役。”

7.王长印,余芬兰《左传译注》:“臣下不幸,正好在军中服役,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

第二类:“恰好遇到您的军队。”

1.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杜预注)属,适也。笺曰:属与会遇等字相近,言会于当戎行也……戎行,戎车之道,谓与齐侯相当也。言寡君之命,固不使陷入军地,然大国发师逆战,则无所逃隐也,故曰不幸而当戎行。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属,恰巧。当,遇。戎行(háng),兵车的行列,指齐军。”

3.朱东润《左传选》:“属,适也;戎行,军队也。戎士,兵士也。韩厥谦称:‘惭愧,我是兵士。’不敏,能力不足也。摄官,代理职务也。承乏,补缺也。韩厥追及齐侯,欲俘之以归晋君,谦称补御者之缺,代为御车以归也。”(未有明确对“属当戎行”的“当”字做出说明。)

4.徐中舒《左传选》:“属,适逢。戎行,戎车行列。”按:徐氏将“属”解释为“适逢”,对“当”字未作解释。但体味其意,大概是“恰好遇到您的军队”。

5.刘斌、党怀兴《〈左传〉十大战争注译》:“下臣不幸,正巧碰上贵军,无法回避。”

6.王珑燕译注《左传译注》:“下臣不幸,恰巧遇上你们兵车的行列,没有逃避隐藏的地方。”

第三类:“恰好处在军队之中。”

1.元·朱申《音点春秋左传详节句解》“属当戎行”注:“韩厥谦称下臣,言我不幸适在戎兵之列。”

2.明·王道焜、赵如源编《左传杜林合注》:“杜(预):属,适也。林(尧叟):正当戎车之行列,无所逃遁而隐蔽。”

3.赵生群《左传疑义新证》:“无所逃隐,且惧奔辟”,皆承上“属当戎行”而言,谓已身处战场,隐身无所,又不得奔逃而使二君蒙羞。

4.王云五主编,李宗侗注译《春秋左传今注今译(中)》:“现在我下臣不幸,恰正在兵车的行列中,没有什么方法逃避,并且怕逃避了,反而使两君出丑,使战士蒙羞,小臣冒昧上告,要执行我这官职的任务,带你君一同回去呢。”

5.刘勋《春秋左传精读》:“恰好处在军队行列中。”

以上三种理解中“属”作“适”(恰好)讲,当没有疑义。正如杜预注:“属,适也。”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属,副词,适逢。”

至于“戎行”,讲成“军队之中”也大致没有问题。只有王守谦等《左传全译》译为“下臣不幸,恰巧遇上您的兵车,没有逃走隐藏的地方”,直接把“戎行”讲成兵车,这与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同出一辙。《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属当戎行’二句: 上句,‘属’,恰值;‘戎’,兵车;‘行’音杭,道路。此言‘刚巧和您的兵车在同一条路上碰到了。’下句,犹如言‘无法回避’。” 我们认为这种翻译不当。“戎”的确有“兵车”之义,如《诗·秦风》:“小戎俴收。”又《小雅》:“元戎十乘。”但是若将“戎”理解为“兵车”,将“属当戎行”一句翻译成“刚巧和您的兵车在同一条路上碰到了”,那么首先就意味着将“属当戎行”分析成了“属当戎(于)行”。这是否为原意很值得商榷,起码它忽视了“戎行”一起连用的意义。如《左传宣公二年》:“其庶子为公行,掌率公戎行。”孔疏:“正义曰,下句赵盾自以为庶,为旄车之族,即公行也,掌车而谓之公行,知其掌率公戎车之行列。”“ 戎行”之间为定中关系,联系紧密。其次,从引申序列来看,《说文解字》:“戎,兵也。从戈,从甲。”段注:“兵之引申为车卒、步卒。故戎之引申亦为卒旅。”后“戎行”连用,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如晋陆机《辩亡论》(下):“拔吕蒙于戎行,识潘濬于系虏。”《御览》二百九十九引《三国典略》南朝梁王僧辩文:“凡诸部曲,平使招携,投赴戎行,前后行集。”杜甫《新婚别》:“努力事戎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 属当戎(于)行(刚巧和您的兵车在同一条路上碰到了)”理解的偏颇。

排除了“戎”为“ 兵车”的释义,那么以上“ 属当戎行”出现的分歧,就集中在了对“当”字的理解。

《说文》卷十三《“田”部》:“当,田相值也。”《广韵》:“当:敌也。直也。主也。值也。”《康熙字典·午集上·田部》:“任也。主也。遇也。”王力《古汉语字典》:“当,对着。引申为遇上,碰上;承担,担当;〈动〉在;处在。”《汉语大词典》也列有“担任;充当;值,遇到;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的义项。

当,本义为“田相值也(两块田相对)”,引申为“对着”,再引申为“遇上,碰上”,进一步引申为“承担,担当”“主持,主管”“在某时、某地”,等等。对于“属当戎行”,注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引申义,故而出现歧解。

高守纲先生在《古代汉语词义通论》中有言:“词义的实在性存在于词的具体运用中。任何词的任何意义都是在运用该词的一定语境中体现出来的。”这便是语境对词义的显示作用。具体到“属当戎行”,在当时的语境中不可能有三种(或更多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为了寻找出这种更接近原意的解释,我们只能从语境入手,从上下文以及历代使用情况中寻找答案。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恰好在军队服役”最为接近原意,因为“在军队服役”,才能够使韩厥以“戎士”身份行“殒命之礼”(以中军司马的职责为晋君捉拿齐顷公),理由如下。

一、“承乏”新解有助于理解韩厥的态度

根据《吕祖谦〈左传〉学述要》,王克家、姚小鸥《〈左传〉“摄官承乏”正义》(《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对于“承乏”的新解能帮助我们了解韩厥的态度。

而韩厥选择使用“射礼”中的术语并非偶然。“射礼”是先秦尤其西周和春秋时代的重要礼制,在当时,“射”是古代贵族子弟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射”的各个仪节行动要合乎“礼”之规定,内外皆善方可成为合格的“射者”。《礼记·射义》云:“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仪礼·乡射礼》记载,“射礼”中的第三番射“射者”要和着音乐的节奏发射,有相当的难度。故孔子云:“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安能以中?”此处“不肖之人”,指不似“贤者”,即德行未达到“君子”标准的人。他们“不能循声而发,又不能持弓矢审固,彼既如此,则何能以中也”。因此,可以说“射礼”充分体现了周代贵族男子应有的君子风范。

“君子”应是仪态大方,言辞谦虚诚恳,委婉正直,作为获胜的一方,说“恰好遇到您的军队”略显造作。故“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二、《鞍之战》上下文中韩厥的职责与态度

1.韩厥从河曲之战开始,被任命为司马,统管上中下三军的军法秩序,其地位仅次于六卿。《左传·成公二年》中载:“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 也就是说韩厥在齐晋鞍之战之中仍担任司马,确有职责在身。

2.“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春秋左传注疏》《左传杜林合注》《册府元龟》注:“但为二国救请不欲乃过入君地。”说明韩厥是受君命,身负重任而来,并非“恰好在军队中遇到”。

3.“齐师败绩。(晋军)逐之,三周华不注。……韩厥……中御而从齐侯。”表明韩厥一直在尽职追击齐侯,若说“恰好在军队中遇上您”则与实际不符,也显得韩厥过于迂腐。

4.“且惧奔辟而忝两君。”正是由于受君命而担任司马,所以“恰好在军中任职,(没有办法逃脱自己的责任)”,如果不捉拿齐侯则是未尽到自己的职责,为两国国君蒙羞,与语境更符合。

5.“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臣辱戎士”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职责——委婉地表示自己“身为一名战将”;“摄官承乏。”《春秋左传注疏》《左传杜林合注》《册府元龟》《春秋分记》《春秋辑传》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从君俱还”,整句意义落在“摄官承乏”上,由于“属当戎行”——“正好在军中任职”,“臣辱戎士”——“身为一名战将”,本当 “摄官承乏”——“承担自己的职责”,也就是“应捉拿齐侯”。

三、不同语境下的“属当”与“属当戎行”

如果说以上只从语境角度的分析尚不完全能够确认我们的观点,我们不妨从“属当”与“属当戎行”在历代典籍中的使用情况着手,来进一步考察“当”的用法。

(一)“属当”连用例,“当”为“承担、担任”义

1.《后汉书·明帝纪》:“眇眇小子,属当圣业。”应译作“微小的我啊,恰好担当圣业(做皇上)”。

2.《魏书·恩幸传·侯刚》:“太和之季,蚁寇侵疆,先皇于不豫之中,命师出讨。抚戎暴露,触御乖和,朕属当监国,弗获随侍,而左右服事,唯藉忠勤。” 这是北魏世宗的诏书中的一段,大意是:“太和末年,蚁寇贼侵犯边境,先皇在生病的情况下,下令出兵征讨。边地戎人显露凶相,冒犯朝廷,违背和议,我那时被委托代理国政,不能得到随侍之人,但左右之臣用心侍奉,都凭着自己的忠诚勤勉。”

3.《晋书·桓温传》记桓温上疏:“臣虽庸劣,才不周务,然摄官承乏,属当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锋,翦除荆棘,驱诸豺狼。”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复,便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进。故此句大意为:“我虽然才疏学浅,业务不周,但由于人才缺乏代理这个官职,恰好担当重任,愿竭尽所能,做好先锋,披荆斩棘,清除障碍……”

(二)“属当戎行”连用,其意义为“恰好在军中任职”

在后世史籍中,也有多处出现“属当戎行”,结合其语境,宜译为“恰好在军队中担当职务”,而这恰好对我们理解鞍之战中“属当戎行”的释义具有启发作用。

1.宋·翟汝文《忠惠集·赐新除汝州观察使曹曚辞免恩命不允诏》:“勅曹曚,省所奏,辞免汝州观察使恩命事,具悉。乃者,加命使节,属当戎行,尔以世禄引嫌,抗言避宠……”

北宋时期,“将门”现象十分突出,出现了或几代为将,或数世统军的现象,有“将门出将”的说法。《宋史》中有记载,宋初开国将领影响力较大的曹彬,极为受宠,其子弟在武途中获得显著发展。北宋灭亡之际,曹氏后人曹曚仍为禁军大将,与北宋王朝相始终。“尔以世禄引嫌,抗言避宠”,恰印证了曹曚因为世禄制而“辞免恩命”避嫌。曹家世代享受俸禄,到曹曚仍旧担当重任。故“属当戎行”应译作“恰好在军中任职”。

2.《文苑英华》:“天子授钺,将军运筹,广练精兵,数道深入。壮哉乙者!属当戎行,攘臂专征,负羽经战……”《汉语大词典》“授钺”指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即天子授(将军)以兵权,将军制定策略,训练精锐的士兵。《汉语大词典》“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专征”:受命自主征伐。结合语境,“属当戎行”据此,上文应译作“恰好在军中任职”才有后文“慷慨受命自主征伐,背着箭筒参加战斗”。

3.《文苑英华》:“惟甲早从师旅,久戍边庭……节使属当戎行。”意思是披上战甲跟随军队,长久守卫边境……节度使恰好在军队之中任职。

4.元·虞集《道园学古录》:“泰定丙寅三月甲子,福州总管刘侯因其子江浙行省镇抚舆之上事京师也,使以其间来告曰:元亨以祖父之绪,属当戎行。遭时承平,四方无大征战,不得备效用……”据《道园学古录》卷13《福州总管刘侯墓碑》:“岁丁酉(公元1327年)领其郡兵八百,号千户,从其帅攻宋随州。”碑主刘济为大名人,他率大名兵八百人参与了攻打随州的战役,而大名属“七路兵马”之列。又“ 至元四年,从守颍州”,子刘恩“镇其父兵,益以怀孟、彰德之卒五百。会攻襄阳,而颍州万户方赴息州,聚议即以其父权万户府事,留镇颍州”。所以上文可译作“开始的时候,因为接续祖父未完成的功业,恰好在军队中担任职务。那时天下太平,没有大的征战,不能(为天下)效劳……”

从以上所引数例观之,“属当戎行”这一短语到了后代,有了其基本固定的意义,意即“恰好在军队之中任职”。而它的源头自应是起于“鞍之战”。这进一步从侧面证明,宋、元人对“属当戎行”的理解,应是“在军中任职”之义。

四、其他两种说法存在的问题

第一类:“恰好处在军队之中。”

把“当”理解为“正处在……”义时,会翻译出“恰好处在军队之中”,即如《左传疑义新证》:“谓已身处战场,隐身无所,又不得奔逃而使二君蒙羞。”这种理解,从上下文语境理解,似乎合情合理,而且与“无所逃隐”语义衔接紧密,这也正是很多注释家采取这种释义的原因。

但是正如上文所示,“属当戎行”在宋、元人那里是作为“在军中任职”来理解并使用的,尽管词语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发生意义转移,但是若没有特殊语境条件的促成,这种转义不会轻易发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军中任职”很有可能更符合“鞍之战”的本义。

其次,若按“已身处战场,隐身无所”理解,便会是 “恰好在军队之中,(大国发师逆战)没有地方逃避隐藏”。自古至今,在战场上的每位兵将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逃兵”为人所不齿。“戎事(军事)以杀敌为礼”。对于敌方的一切参战人员,都应当毫无例外地加以消灭,且韩厥为中军司马,怎能“无勇而至奔避”。郑玄《箴膏肓》论宣公二年狂狡事亦讥其“临敌拘于小仁,忘在军之礼”。故射仪则君子必争,戎礼则君子亦杀。何须言“与齐侯之士战也”,“言我辱为戎兵之士”。而相反,“恰好在军队中任职,没有办法逃避自己的职责”刚好诠释了将自己作为军人的使命进行到底的坚定。

第二类:“恰好遇到您的军队。”

若取“当”之“遇上”之义,便为“ 恰好遇到您的军队”。这种译法看起来每个字都能从词典中找到释义,但是实际上恰恰忽略了上下文整体语境,非但没有充分地展示韩厥谦逊礼敬的态度,反而显得这位司马有些苟且、侥幸,与说话者身份不符。

更有甚者,由于错误地将“属当戎行”理解为“恰好遇到您的军队”,以至于对“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的理解也出现偏差。正如上文所述,此句承“属当戎行”而来,正是因为在军中任职,所以此处再次宣明自己的身份与职责,执行“俘虏齐顷公”的任务。可是由于注家却出现以下理解。

其一,误把表明将要俘虏对方理解成给对方当差。

朱申《音点春秋左传详节句解》“ 敢告不敏”注:“敢告齐君以己不敏于才”;“摄官承乏”注:“愿以己之不敏暂摄齐君仆御之官承其空乏而归也。”

徐中舒《左传选》:“摄官承乏,承齐君御者空乏兼摄此职,欲代御者为顷公驾车,实为俘虏顷公。”

朱东润《左传选》将“摄官承乏”理解为“齐君仆御之官”,从而载齐侯归(意即俘虏)。

高本汉《左传注释》更将这一说法引向歧途,将杜预对“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的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从君俱还”解释为:“(我只是一个军人)我胆敢告诉您我的鲁笨;我将要做您的代理侍臣(代替在战役中阵亡的御者),并照料您的需要。”并进一步解释道:“这句话的语气是请求宽宥,所以意思是说:(我只是一个军人)我胆敢来向您报告我的鲁笨;(就是说)我做您的代理侍臣,我的侍奉不会很周到的。”

以上种种,把一个战将将要俘虏敌方国君,理解成要给敌方国君“做仆御之官”“代理侍臣”乃至“代替在战役中阵亡的御者”,“侍奉不会很周到的”。这样就把韩厥辞令中那种谦逊有礼外表下所蕴含的不卑不亢、柔中带刚的意味全部抹杀,实在是过于勉强了。如果认识到“属当戎行”是指明“自己在军中任职”,无法逃避军人的责任,然后再次宣明自己的身份与职责,行将执行俘虏齐顷公的任务,就不会出现以上这些错误的解释了。

其二,误把申明身份理解为与对方作战。

另一种也是由于没有理解“属当戎行”为“恰好在军队中任职”,所以更进一步错误地把申明身份的“臣辱戎士”理解为“与齐侯之士战也”。如竹添光鸿《左传会笺》“臣辱戎士”注:“辱戎士,言与齐侯之士战也。”如果这样理解,又如何与下文“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对接呢?

构成情景语境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语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自身因素,它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二是客观语境因素,包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情境等因素。主客观因素都直接对言语活动产生制约。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但“礼”仍具有规范行为的原则性作用,尤其是在庄重场合。宗法制、世卿制尚存,世袭贵族子弟仍担任要职,他们从小学习古代文化典籍,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

刘金荣《左传旧注献疑》:“就《左传》言语来说,明显有很深的孔子儒家思想的味道,这在言语上也颇有些轨迹可寻……《左传》似乎确实与孔子的语言观如出一辙,颇有一些以史证孔子语言观的味道。”《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文”位列第一,在春秋时期,注重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教化,故外交辞令饱含知识与风度,讲究“慎辞”,“文而有礼”。

《周易》大畜卦《彖辞》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笃实,意为笃厚朴实,即表现君子德行之真。提出言语表达应该持有“诚”“信”“慎”等正确态度,同时也指出言辞与说话者身份、心态关系密切。

鲁成公之际,晋国、齐国均为春秋大国,晋国作为春秋霸主,虽景公实力略有削弱,但齐国仍不足以与晋国抗衡。齐晋鞍之战中晋国司马韩厥俘虏了齐国国君齐顷公,晋胜齐败,齐侯为战败国之君,韩厥为战胜国之臣,君臣本有身份差别,此时作为战胜国,晋国中军司马韩厥之辞宜是不卑不亢,沉稳委婉地表达自己活捉齐侯的目的。“韩厥执絷马前,(《册府元龟》注:韩厥晋中军司马执马绊也,执之示修臣仆之礼)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礼数周到,充分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再以外交辞令言明自己的目的,表明自己应尽司马之责,逮捕战败国国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应译作:“下臣不幸,正好在军队任职,没有地方逃避隐藏,而且害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臣下忝为一名战士,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执行晋军中军司马的任务(俘虏您)。”

猜你喜欢

左传军队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从善如流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左传》笔法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