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20-08-19张宁宁
张宁宁
[摘 要] 高校目前在实施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举措中,应当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思想理论,将上述理论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启发大学生对于正确的价值认识予以接受,培育大学生的崇高信仰与良好品格。可见,高校思政教育举措的全面推进必须依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渗透与融入,高校目前必须要明确思政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实现全面融合的路径要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来实施高校思政教育。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152-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基本特征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并且融合于我国建设实践,充分展现伟大理论运用于引导现阶段各个领域建设实践的重要导向作用。上述的伟大理论重点涵盖了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及务实求真的态度品格,因此在当前的时期背景下展现出重要的实践引领意义。具体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在全面实施与推进过程中,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侧重点就是要全面融合上述的伟大实践理论,巩固高校学生的崇高政治信仰,在校园的整体环境中形成融洽与和谐的良好人际关系氛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内涵重点体现在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及求真务实的基础理论要点,上述的各个层面伟大理论内涵应当用于指引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运用中国化的思路与视角来践行伟大理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贯穿于我国建设实践的重要导向意义[1]。具体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领域而言,全面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基础理论体现为如下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务实与求真态度
务实与求真态度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优良品格与崇高价值理念,求真务实的基本理论内涵必须被完整贯穿于学生思政教育。在此前提下,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启发各个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课程学习中不断尝试践行求真的伟大理论品格,对于科学知识与真相事实怀有热切的渴求心理,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实践思维习惯[2]。
(二)紧密结合高校现阶段的思政教育推进状况
实事求是的理论要素内容具有指导高校正确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客观上要求高校教师紧密结合各个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动态以及日常行为取向来开展学生思政教育,从而收获最大化的思政教育实施成效。高校在全面融合伟大思想理论的前提下,作为年级导员以及高校教师务必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完善与改进思政教育模式。
(三)增强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与判断力
处于关键成长期的高校学生群体往往具有容易效仿他人的心理特征,并且对于外界事物欠缺判断与辨识能力。在此种情况下,高校教师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崇高的思想价值理念引导,那么大学生就非常容易倾向于模仿错误的行为,甚至还可能给大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带来威胁。为此,高校教师有必要启发全体大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内涵,通过实施全面融合的举措,帮助大学生增强判断与辨别外界事物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临的难题
(一)学生价值认识存在误差
从现状来看,价值认识误区构成了阻碍大学生树立與形成正确价值认识的最关键因素。例如,某些高校学生由受到消沉的周围环境与气氛影响,则会导致大学生对于周边同学的各种不良行为产生效仿心理,从而抛弃正确的思维取向与认识。某些学生倾向于过度透支财物与资金,换取物质层面上的享乐。并且,高校学生容易对自身的未来就业生涯抱有投机的情绪与心理,企图通过不劳而获的方式来获取就业资源,导致自身形成扭曲的价值认识。由此可见,价值取向误区构成了高校中比较常见的学生心理误区,而且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非常显著的不良影响[3]。
(二)校园人际关系冷漠
冷漠的校园人际关系氛围不利于师生之间增强情感层面上的联系,并且还会导致大学生内心形成多种多样的消极情绪[4]。处于情绪敏感时期的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内心情感的各种困扰与疑惑中,进而形成消极的思维与认识。某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情感遭受挫折,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表现为冷漠与怀疑的心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院校教师及相关负责人员对于存在内心情感困扰、存在自闭或者冷漠心理的大学生有必要逐步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实施日常沟通的方法让其感受到温暖的周边环境气氛,增强学生跳出情感困扰的勇气与信心。全校师生对于和谐与温暖的校园生活氛围应当共同予以创建,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高校的全新校园生活气氛[5]。
(三)就业与学业负担沉重
未来就业压力以及在校期间的学业负担构成了困扰大学生心理与情感的最重要因素,对于上述的不良情绪压力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缓解,则会造成某些大学生无法忍受过于沉重的日常压力与负担,导致悲剧后果的形成。大学生日常承受的各种情绪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缓解,那么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我放弃与自我怀疑的心态,或者选择沉迷网络以及沉迷物质生活享受的做法来逃避压力,严重伤害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辅导员以及高校教师必须要运用正确价值取向来引导大学生,启发大学生运用更为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与对待自身压力,逐步树立向上与热情的良好生活态度。
通过实施以上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够判断出大学生呈现各种思维认知误区以及日常行为偏差的关键根源就在于信仰层面的缺失。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如果能运用崇高与正确的思政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则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大化价值,并且还能达到全面净化校园整体风气的良好实施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体完善思路
高校思政教育最根本的实施目标就是要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启发大学生对于崇高的信念与理想予以坚守。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大学生全面接受伟大理论内涵,并且将伟大理论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学业活动的价值指引[6]。在此前提下,高校目前对于全面融合学生思政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应当注重如下的实施完善思路。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与正确的政治信仰
崇高政治信仰应当属于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取向,培育崇高政治信仰的举措必须得到高校部门的全面关注。目前在市场化以及网络化的整体环境冲击下,某些大学生对于正确的价值信仰表现为动态甚至怀疑的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倾向于颓废、沉迷网络以及喜爱物质享受等各种不良的价值倾向。面对以上的思政教育现状,作为高校教师及其相关负责人员必须要增强警觉意识,积极帮助大学生对于纷繁复杂的价值取向予以正确的分辨,巩固高校的思政教育阵地。
(二)突显以大学生为本的宗旨与目标
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与导向必须被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各个阶段环节,对于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予以更多的关注,致力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准提升。具体针对以人为本的伟大理论内涵在融入思政教育的举措中,高校教师目前必须要经常沟通与联系全体学生,运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如此才能赢得大学生对于高校教师的信赖,充分展现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政教育宗旨。
例如,对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经济难题的大学生在实施关怀与帮助的过程中,作为高校辅导员以及教师有必要热情鼓励同学们参与院系为其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激励大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完成学业,帮助同学们树立乐观对待日常生活的信心,塑造大学生的良好人格。
(三)创造融洽友爱的校园整体环境气氛
充满友爱与融洽气氛的高校校园环境将会给各个年级学生带来积极的内心情感暗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主动融入良好校园气氛,增强了同学们对于高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并且,融洽的高校整体环境能够增进高校师生的深厚情谊,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因此,在目前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下,作为高校导员以及高校教师必须要经常沟通各个年级的大学生,从而做到深刻与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波动状况,对大学生提供及时的思想价值引导。
例如,对于微信的高校师生沟通平台在进行全面利用的过程中,各个院系以及各个年级的辅导员应当与同学们共同完成微信群的创建操作,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来增进师生沟通,鼓励大学生将目前面临的各种内心情感疑惑进行倾诉,释放同学们的身心负担与压力。高校师生如果能经常运用信息化平台来开展师生交流,那么师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将会得到全面巩固,并且能够让大学生充分感觉到温暖与关爱的良好校园气氛。
四、结语
經过分析可见,高校目前实施思政教育的各项举措如果要体现正确的指向性与良好的实施成效,那么必须建立在充分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思路基础上。近些年以来,高校对于推进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思路与模式正在不断加以创新,通过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举措来塑造大学生的崇高价值理念,运用伟大理论来启发并且引导高校学生,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大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飞.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36(10):9-10,13.
[2]盛男.如何实施全过程育人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36(10):40-42.
[3]谭伟.互联网时代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优化研究: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0):134.
[4]余展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育人模式探析: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3):28-31,36.
[5]吴自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J].高教探索,2019(11):130.
[6]林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思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例[J].管理观察,2018(26):90-92.
◎编辑 王亚青